大德育观视角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05-05夏伟龙
夏伟龙
【摘 要】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教育,但仅凭借活动和技能训练很难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容易造成教育迷失。要增强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德育的价值不可忽视。浙江省舟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基于大德育观视角,以“课程+活动”启动劳动教育双引擎,开发校本课程,整合校内外联动的劳动实践活动,创新评价机制,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发、整合与优化,学校实现了以劳育带动全育的“五育”并举目标,使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德育观;课程开发;实施
什么是劳动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无疑也激发了教育的活力。劳动教育重在以劳动进行“教育”,而这一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德育观念的引领。观念认识、价值观引领等德育问题是教师首先需要关注的内容。如何使劳动教育保持生机活力?学校应基于大德育观的视角,融通五育,综合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课程,整体推进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一则真实的案例
2018年9月开始,学校卫生间的日常督查任务开始由学生负责,每班选出了数名卫生间管理员。管理员认真负责,准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段时间后,厕所整洁度大为改观。或许是卫生间管理员在“执法”过程中“得罪”了其他人,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嘲笑管理员工作的有之,取绰号的有之,贴条子的有之,公开讪笑的有之。这些问题给管理员们带来了极大困扰。
卫生间管理员被嘲笑,看似是学生之间发生的小事,折射出的却是学生心中对劳动的不尊重。或许是社会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或许是家庭教育的误导,或许是教师误把劳动作为惩罚和规训的手段,学生因此厌恶、蔑视劳动,误以为劳动是消極、可耻的行为。这样的劳动和劳动教育都失去了意义。
(二)一份真实的调查
新学期,学校下发了劳动教育家长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您认为孩子在家里有必要做家务吗?
1.有必要( ) 2.没有必要( ) 3.说不准( )
您平时要求孩子做家务吗?
1.要求( ) 2.不要求( ) 3.偶尔要求( )
据您了解,多数家长平时要求孩子做家务吗?
1.要求( ) 2.不要求( ) 3.偶尔要求( )
本次调查面向全体学生家长,获得有效问卷1375份。结果显示:95.8%的家长认同在家里有必要做家务,但平时要求孩子做家务的家长仅占35.2%,平时了解到“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做家务”的占28.8%。这组数据表现出了家庭教育言行错位的情形,不得不引起重视。
从以上案例与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其劳动观都出现了问题。此外,有教师和家长将学会一两门劳动技能当作劳动教育,并将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载体。有劳无教、片面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学生内在精神的涵养,有活动但缺德育等教育形式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无法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事实上,责任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都是劳动教育需要关注的要素。而观念认识、价值观引领是首先需要关注的重点。
如何渗透观念认识,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仅仅依靠现有每周一课时的劳技课是远远不够的,其教学内容并不完全涵盖劳动的每个方面,也无法承担劳动教育的全部任务。要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大德育体系和课程体系,融通五育,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发整合校本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为此,学校开设了基于大德育观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转变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学校对劳动教育作出整体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
二、“课程+活动”启动劳动教育双引擎
基于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学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强校本课程整合,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探索“课程+活动”的实施模式,以课程实施为主导,辅之以各种形式的集体性教育活动。
(一)整合国家基础课程,促进劳动教育校本化
学校整合基础性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劳动教育校本化。
1.开发教育读本。根据《舟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指引》,学校进一步建立规范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学校梳理了各年级部分学科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堂中适度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如整合科学学科,将种植植物的内容与劳动课程进行融合。其次,学校利用地方及学校资源,从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引入地方元素,编写了一至六年级的劳动教育读本,每册设计了15课时的教学内容。每课时设有“我能行”“聪明泉”“操练场”“评价苑”四个基础板块,同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增添“贴士栏”“交流坊”“小窍门”等小栏目,丰富了读本内容,形成了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年级读本。这些读本是提升劳动技术的材料,更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2.开展集体活动。学校根据校本教材整合集体性教育活动,开展校内外联动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项目化综合实践、学科专题、读书教育等活动,以强化劳动教育。如利用日常校内闲暇时间开展各类班集体活动;组织“丰华园”种植小分队,对学校“丰华园”种植区域进行日常管理;实行门前三包制度,要求学生对教室门前的花箱进行养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劳动荣誉感进一步提升,德育效果明显。
(二)整合特色课程资源,活化劳动实践课程
除了与国家教材的融合,学校还结合自身的特色,开设了多种课程,使劳动实践的方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
1.开设家庭生活课程。学校实施七彩课程培育劳动技能,开设了以劳动技能训练、家庭手工制作、生活闲暇艺术等为内容的家庭生活课程。学生自主选课,每周一节课,时长为90分钟,采用6+1的学习模式(6项培训项目结束后进行1次总结评比),一个学期须完成所有计划项目的培训。任教家庭生活课程的“教师”一般为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也有一部分是学校外聘的专家。家庭生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学习了劳动技能,体验了生活,学会了分享,感受到了别样的快乐。
2.开设餐厅自主服务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理与自立能力,增强劳动技能,学校实施了餐厅自主服务实践课程。班主任利用晨会、午间及班队课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明确就餐前、就餐时、就餐后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各自的职责要求。学生代入各自的角色并进行轮岗,两周轮到一次,人人参与管理服务。每天有四至五名管理员,统一着装,提前五分钟到餐厅进行自主管理,领取并摆放碗勺,全程管理就餐过程,直到自己分管的同学全部就餐完毕且收拾干净为止。此项课程使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相互渗透,进一步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精神。
3.开设亲子课程。学校利用双休日,以劳动为载体促进亲子沟通。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假日小队”,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展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学校会布置不同的家务作业,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敬老爱幼的优良家风。
(三)整合创新评价机制,为劳动教育提供不竭动力
评价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学校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的主体更多元,使评价过程更有效。
1.集福活动,以劳润德。学校以“集福”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开学初,学生抽取“集福卡”,在整个学年通过劳动集“劳动福”,教师以每月的“集福”主题活动推进劳动教育。譬如三月份的集福系列活动为“集自主学习福”,各年级学生结合三月的重要节日(学雷锋日、妇女节、植树节),依据活动清单开展活动。在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中,学生获得福卡,习得勞动技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劳动的伟大。
2.别样校徽,以评促德。为了推进德育评价改革,学校开展了道德点评台扫码点赞提醒评价活动。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发了一枚特殊的校徽,上面除了基本信息外还有每位学生独有的二维码。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描校徽对学生进行点赞或提醒,班主任和家长能及时获得点赞或提醒的信息。家长如果有疑问需要反馈,也可以扫描学生的校徽二维码,完成信息传递。学校遵循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特点,将这一评价方式应用于劳动教育评价,改变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单调性,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信息、资源、评价的瞬时互通。学校还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化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为学生的劳动现状“画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多方评价,教评结合。家庭是劳动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学校开展劳动技能达标竞赛以外,教师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劳动技能的训练,根据各年级劳动技能清单监督学生居家进行练习。同时通过多种交流媒体推送家庭劳动教育指南,转变家长的劳动观念,让家长成为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校还编印了“家校劳动评价册”,指导家长定期对学生的居家劳动作出适切的评价。
通过多年实践,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增强,劳动本身受到尊重,劳动技能达标通过率维持在98%左右,家长对劳动教育评价的参与率在90%以上。当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将劳动教育置于大德育观下,其内涵得到了丰富,但难以面面俱到。如何有重点地切入?如何丰富劳动教育的手段?……可以说,劳动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3-44.
[2]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43-58.
[3]张德伟.国际中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中国德育,2015(16):39-45.
[4]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5.
(浙江省舟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3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