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家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5-05李建强
李建强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家精神,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在践行科学家精神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作风和学风不端,奉献、协同和包容精神的欠缺,市场经济趋利性与社会的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等。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要突出社会价值引领和自我教育,加强科研诚信、作风和学风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符合科技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深化科技人才教育培养改革,坚持用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人才建功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精神引领和动力支撑。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1-0033-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科学家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希望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2019年的《意见》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六个方面。[2]上述六个方面的精神内涵既体现了在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科学方法规范,又体现了科学家的职业操守、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其中爱国奉献的精神和创新求实的精神分别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无私利性”的精神特质。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3]我国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不同时代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群体的接续奋斗。科学家和广大科技人员在承担国家使命,完成重大科技工程任务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构成了科学家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在引领和推动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既集中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大特性——求真性和向善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性和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时代性。科学家精神的民族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了鲜明的中国气派。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性,体现为科学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拓展,并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二、制约科学家精神践行的科学主体条件与环境因素分析
科学精神的培育塑造,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和构建逻辑,需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成长规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塑造,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科学家主体自身修养、科学家主体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下文将重点对制约和影响科学家精神形成和弘扬的科学主体条件与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科学主体条件
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修养和品德作风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备良好科学精神风貌的重要风向标,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科学家本身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二是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中遵循科学规范的情况。从科学共同体角度看,科学家精神的形成需要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自觉遵守科学规范和科学价值理念。因此,从科学主体角度探讨影响科学精神弘扬和践行的制约因素,首先应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制约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科学主体条件的因素,主要包括奉献精神、作风和学风、包容精神等。
1.科学主体奉献精神。造福人类是科学的崇高目的,科学倡导无私利性和奉献精神,要求科学工作者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作为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工作者,不能信奉功利主义,缺乏科学家精神,否则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有些科技工作者缺乏奉献精神,其重要原因在于,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家自身选择的多样化与外部文化的渗透性日益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市场化和逐利性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存在着多样性。雖然从个体的视角看,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科技工作者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就是合理的,也是其自主选择行为的权利,但资本和市场的巨大诱惑容易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模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边界,甚至出现拜金主义。同时,当前对外开放的扩大、信息化的全球传播和西方价值观及多种文化的影响,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加紧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加强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针对知识分子阶层采取了思想渗透和利益诱惑等多种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别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9296CF5A-81FF-48BB-A8BC-087AF95AFE62
2.科学主体的作风学风。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科学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塑造者和践行者,科学家是社会中最应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群体,应该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在科学研究中,仍个别存在科学家精神缺失和作风学风不端的现象。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决定其科技事业的成功。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科技部始终把作风学风建设摆在事关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4]虽然我国当前科技界在作风学风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个别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与科学家精神不吻合、不相称的地方,如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
3.科学主体包容精神。科学需要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争鸣,服从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科研伦理价值标准。默顿强调:“真相无论来源哪里,都要遵循设定的规范,应与观察事实和曾被证实正确的知识相一致;真理不能依赖于个人或社会属性,更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等无关。”[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学术界,一些学术权威不允许新观点出现和质疑,学术霸权和范式权威阻碍科学创新。尽管这些问题和现象不是主流,但严重违背科学家精神,损害了科学家形象,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妨碍科学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进步。
(二)科学主体的社会环境因素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科學家精神的孕育与科学家工作生活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认知水平、政治文化、政策制度等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趋利性与社会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科学是承载社会价值和一定功用的实践活动,如果完全陷入趋利化和功利性则严重背离科学的本质和目标,严重背离科学家精神,势必会阻碍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科学研究应当有自主性,应遵循科学家精神,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
拉维茨在强调科学自主性的重要性时说:“纯粹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活动或社会建制中获得的自主性,挡住了那些容易犯错或怀有恶意的对探究过程的干预。”[6]如果科学被现实利益所干扰,丧失自主性,科学便无法进步。科学的发展,不能忽略科学理性精神的坚持。由于长期相对落后,为了尽快摆脱落后,一些地方政府曾在一段时间内只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片面强调GDP,重视规模数量而忽视结构质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重恶果。这样的发展就失去了发展的终极意义,也背离了科学为人类造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本原。趋利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是造成科学家精神缺失的重要经济社会因素之一,需要在思想认知和文化观念上努力进行纠偏。
科学研究本应遵循科学规律,自主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科学自主性容易受到一定限制,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发展科技容易成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实施的主导。科学一旦被迫与经济相结合,科学研究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易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对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的追求,容易导致重视应用开发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原创性水平就难以提高。科学工作者如果将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探求科学真理的求真精神抛于脑后就会在科学活动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科研立项而恶意竞争,在申报学术荣誉时沽名钓誉,而任何违规行为都将被严肃处理。
因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努力克服功利心的影响,努力追求科学研究的自主和自由,这是全社会培养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社会基础。
2.高效协同机制未全面形成。科学需要协同,大科学需要大协同,协同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目前,科研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中,一些科研管理存在条块分割、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综合研究、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难以有效开展。一些科研体系自成系统,优势资源不能充分整合互补,科技资源难以优化最佳配置,造成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浪费。
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长期囿于封闭式的科研体制管理,喜欢自我循环发展,宁愿闭门造车也不愿配合其他机构协同攻关。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跨区域研究项目较少。这些问题容易造成课题重复,科研工作重复,科研经费浪费。
3.科学教育亟待深化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科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中国拥有数量世界第一的庞大科技队伍,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缺少创新型的高端杰出人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此外,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进步速度有待加快,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三、解决制约弘扬与践行科学家精神问题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通过分析影响制约科学家精神弘扬和践行的条件环境等因素,表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从科学主体、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综合考虑,努力改革完善科学主体、政策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一)突出科学家精神价值引领和自我教育
实现追求科学知识价值和社会功能价值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科学造福人类的科学终极价值,是科学的最终归宿,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高追求。从价值观层次上讲,科学活动就是通过求真,进而达到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的追求。
科学无祖国,但科学家有祖国。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刻体现以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主轴的社会价值导向,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精神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更高层次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在科学家精神培养过程中,要使“四个自信”的要求顺利实现向科技工作者价值信仰和德行的转换,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最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引领和科技工作者的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把个体价值融合升华为社会价值的追求。9296CF5A-81FF-48BB-A8BC-087AF95AFE62
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而言,社会成员对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科学工作研究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层次呈现正相关。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越高,科研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能达到更高的状态。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更高发展目标,必然要求以更高的社会价值追求来引领科技工作者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
科研道德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高扬起科学家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使之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在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要加强科研群体的科学家精神的自我教育,尤其要培养科技工作者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的正确荣辱观。当科技工作者自覺确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按照科学家精神要求进行科研活动,其行为和价值追求就能最大限度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契合,从而尽可能地满足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导向一致,个人行为与国家的发展实现同向同行。
(二)加强科研诚信、作风和学风建设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院士群体坚守学术道德和践行科学精神的讲话强调:“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3]这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将良好的作风学风明确为:“民主、诚信、不浮躁、不抱团。”良好作风和学风就是倡导科技工作者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和科研伦理规范、反对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加强科研数据及成果管理、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目标是要实现作风、学风的实质性好转,进而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理性的过程,也是在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体系之下的行为。科研理论是基本规范,需要严格遵守。对科学技术人员来说,科研诚信既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也是底线。造假是科学家精神最大的敌人,提高科研水平的前提是科技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只有守住道德底线,才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
科研诚信建设要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好个体、科学共同体、科研活动、科学事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认真理解周光召先生讲的“官学不同路也不同绩”,才能真心实意地破除“四唯”。科学上要只“唯学”,不“唯官”。要严明学术法规,让严重违规者“享受”一票否决的惩罚。要强调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回归中国“知廉耻”的道德传统。在科研领域,要倡导学术民主,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圈子文化”。着力构建健康的科研生态,形成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蔚然成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弘扬科学家精神须以健全合理的科研体制为依托,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应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科研体制,为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对于那些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制度要进行大胆革新,最大限度地提升科技创新活力,营造好外在的体制和制度环境。相关科研部门要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付诸实践,要求他们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科学家精神,培植优良作风。一方面要强化服务功能,将政策的制定以及环境的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从不同方面为相关企业和人员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科研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大力支持科研团队以及人员的科技创新。与此同时,要从各方面减少科研人员的压力,不断提升他们的满足感。
(四)深化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改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科技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大力造就世界级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就必须深化科技人才教育培养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大力改革完善基础学科教育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一方面,提高基础学科在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培养具有全球科学视野的拔尖人才,促进其在解决“卡脖子”的学科领域探索中快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基础学科分类,打造更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立德树人,重视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将求实精神和育人精神发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五)坚持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引领科技人才建功立业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人才工作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要宝贵经验。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概括提出“八个坚持”。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我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8]。其中,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人才事业发展的八条规律性认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爱党报国、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团结激励广大科技人才投身伟大实践建功立业,是做好人才工作、指引广大人才团结奋进的精神引领和重要思想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落实。
(六)加大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要通过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机关、企业、社区,特别是各类科研院校,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教育;评选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营造尊尚科学、敬重科学家、尊敬科技工作者、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7]为此,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N].人民日报,2020-09-12(1).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9-06-11(1).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1-05-28(1).
[4]塑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解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9(7):40.
[5][美]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5.
[6]将道平.论科学精神及其对中国当代社会进步之影响[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2015.
[7]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光明日报,2020-09-28(1).
责任编辑:李 亮9296CF5A-81FF-48BB-A8BC-087AF95AFE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