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滋味

2022-05-05孙俊强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妙玉品茶讲究

孙俊强

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的观点。

精品展示一

万千滋味一杯茶

◎张 健

吃茶寻常事,门道却很深。我虽也天天泡一杯茶,正襟危坐,其实于茶文化却未窥门径,只晓得茶分多种,各有各的吃法,对于茶具、用水、品茶程序,都颇为讲究。茶,与诗、酒、琴、棋一样,变成了一个摆渡的舟子,把人的精神渡往一个高出俗世、不染风尘的地方,使人的情感获得慰藉。所以,茶是中国文人的心头好,他们不光品茶,也爱写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茶诗茶论。

最典型的是《红楼梦》。“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有人统计,《红楼梦》中写茶的有270多处,其中指名道姓写到的,有“六安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龙井茶”……此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目的“漱口茶”“醒酒茶”。妙玉是大观园中的品茶高手,她自有一套品茶理论:“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径直以数量来取高下,我每次暗自比照,都感觉惭愧有加。妙玉沏茶就更见境界了,她用的是玄墓蟠香寺里梅花瓣上的雪,收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整五年,才拿出来沏茶用——所以,吃妙玉一杯茶,端的是不容易。

在中国古代,像妙玉这般品茶的着实大有人在,他们多集中在士大夫阶层。这些人衣食无忧,志趣高雅,轻视声色犬马,偏爱松竹兰菊,且喜欢“长日清谈,寒宵兀坐”,不仅于茶艺很是讲究,在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方面也往往颇有心得。这些人声气相通,礼尚往来,逐渐涵养起了一种以恬淡情调与精致品位为标志的茶文化。

普通百姓是入不了茶局的,但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吃茶法,那便是求一个简单与爽快。“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本来就是老百姓的身旁物与老朋友。人无论贫富,客不分南北,只要愿意,都可以坐下来吃杯茶、叙叙旧,茶社茶馆因而遍地都是。《儒林外史》中说,单南京一城,茶社便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以前“茶楼酒肆”就是市井社会的别称,泡茶馆则是老百姓消磨时间的大好方式,即便走州过府的落魄游侠,也常常钻进茶馆,对着茶博士喊一声:“吃个泡茶!”

无论是茶或是别的什么食物,真论起来,往往有深厚的文化藏焉。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中连治国的道理都可以包含,谁还能说其道不高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赏读感悟

文章用清新隽丽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茶的个中滋味。举例《红楼梦》中妙玉的品茶理论,引出从古至今品茶一直都是一门学问般的存在。又用《儒林外史》中的例子,说明“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吃茶法,那便是求一个简单与爽快”,作者娓娓道来,让读者从茶中品味出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精品展示二

吃的哲学

◎赵士林

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

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说是同一境界。

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

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

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选自“国学养心文化大讲堂”,有删改)

赏读感悟

文章行文层层推进,在几次转折、递进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学经典,列举历史名人思想,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作为一篇说理文,文章语言轻松明快,没有一本正经说教,就将作者的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

文化链接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北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初夏即事十二解

◎〔南宋〕杨万里

密有花红绿剌长,

似来作伴石榴芳。

金樱身子玫瑰脸,

更吃餳枝蜜果香。511EF19E-57E9-4884-A05F-DD551245311F

猜你喜欢

妙玉品茶讲究
春来黔地品茶香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妙玉那场茶事
冬品茶梅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妙玉论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健康吃饭有讲究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