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
2022-05-05姚芹于佳
姚芹 于佳
[摘 要] 就“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展开分析。总结出搭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平台,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相互融合,完善评价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效率,实行激励机制落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等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49-03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大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综合型人才,改变原有的教学育人模式,全面实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方式。加强高校育人与育才的有效统一,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立德树人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沟通不及时
因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完成,并且其工作内容大不相同,所以在很多协同育人工作中交集较少。辅导员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教育育人工作,专业课教师则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没有沟通的时间和渠道,导致很多协同育人工作无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较差。
(二)育人理念不一致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没有关系;也有人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学生为人处世与德育工作,而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教学。另外,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也没有将这一理念整理清楚,如果将专业课堂与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结合协同育人,将会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
(三)育人方法不统一
专业课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这样既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达到育人效果。而辅导员因为缺乏参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经验,所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政治思想动态了解较少,从而导致辅导员所关注的第二课堂难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所以方法的不统一影响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
(四)育人机制不健全
对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困难的问题,其中核心因素是校内育人机制不健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导致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实施难度大。学校没有标准的协同育人机制时,辅导员与教师无法开展工作,具体协同育人工作应该怎么做、如何明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内容等都需要校内领导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度沟通,并制定可行的方案。
二、“课程思政”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意义
(一)统一协同育人目标和途径
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领导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如何落实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首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该深入“课程思政”全面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将育人与育才思想进行统一,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专业课教师需要发展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辅导员也需要积极参与一线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自身素养情况。之后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协同育人方向和内容。其次,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容易发挥出协同育人作用。
(二)提高综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社会所稀缺的人才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各大高校都意识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性。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内容与自身素养,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引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制定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高校协同育人的机制
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为了快速落实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会不断完善自身育人机制、深入挖掘育人方法,让学生在校内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端正思想,真正发挥学习与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互协同与融合,将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连接,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内容,在学习内容中领悟思政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通过学校对其教育机制的创新、改革,可以优化校内整体风气环境、完善教师教学内容与理念、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1]。
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搭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平台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搭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平台,增强协同育人的联动性。明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将其与专业教学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搭建专业的协同育人管理平台,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提升育人效果。首先,要加强课程协同教育,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搭建交流与互动平台,在平台上完成制定育人目标、课程结构、学生学习情况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分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掌握其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及素质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其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协同育人工作,同时这也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最主要的协同内容。最后,通过相互融合将专業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政治思想内容,并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完成协同育人的教学任务[2]。
通过搭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便于学生日后在工作过程中能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通常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辅导员进行完成的,如果没有结合学生专业课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其指导过程和效果肯定存在问题。当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在管理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后,根据学生实际专业课表现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实习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将就业问题融入专业课当中,加强学生对实习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练习。另外,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在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平台设计实习环节,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实习环节,通过“课程思政”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专业性指导。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相互融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需要做好课程联动,围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制定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相关内容,并且需要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参与。(1)在班级内部形成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为主、学生辅助的监督小组,对班内包括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所有人进行考勤与行为监督,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即使教师迟到或早退也要受到批评,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严格监督班内风气。(2)围绕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举办各种学生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内容有机结合,或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既能加深师生感情,又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某高校学生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带领下参加社会服务职员活动,到学校附近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锻炼身体等,不仅使敬老院的老人得到了陪伴,给老人带来了欢乐,无形之中还增进了师生情谊,激发了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通过这次志愿活动,许多学生自发利用周末时间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通过这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方式快速促进了融合,并且有效地将立德树人观念传播下去[3]。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效率
目前各大高校都有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但是大部分是对专业课或科研的专业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学内容评价较少,没有形成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标准,所以这部分工作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当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时,就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评价体系标准指引,可以使辅导员和教师快速找到教学方向,促进其协同育人。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对教师教学成果和过程考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课融合情况、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情况、教师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指导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全面调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积极协同育人。
在完善评价体系时,学校应细化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方法、教育内容、协同渠道等,之后再根据校内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另外,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将学生意见和评价综合到评价结果当中,再结合辅导员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系统完善教师与辅导员自评、学生受教评价、科目教师教学成果评价等,使教师可以快速进入协同育人工作当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度集中状态,减少学生缺课、逃课现象,并且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活动,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
(四)实行激励机制落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激励机制目前被各行各业所应用,因为这项机制不仅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还可以提升个人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当高校实行激励机制时,可以增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能激发其学习动力,提升自身教学和育人能力,快速落实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结合起来,作为教师与辅导员的考评条件。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其监督公平、公开、公正地实施,定期到教室听课,对学生进行调研,对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成果进行考察。通过各项考评与监督在教师内部进行评级,按照名次分别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不仅能加快落实协同育人工作,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某高校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为了促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快速落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学校对教师和辅导员实行激励机制。通过平时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关“课程思政”课程的落实情况、协同育人的配合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生活动与就业指导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并且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调研得出综合评价,在全校进行排名,对前三名教师或辅导员进行奖励。这种激励机制在校内展开后,校内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们纷纷主动参与育人工作,带领学生组织各项活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快速落实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5]。
(五)建设互动交流平台推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少,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过多的交流机会;学生较多,教师没有时间一对一进行沟通和了解,所以建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至关重要。互动交流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推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还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进行全面掌握,之后再结合“课程思政”影响下的立德树人理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线上交流平台可以采用微信群、校内官网等形式,教师和辅导员需要调动交流平台的氛围,使其保持活跃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会在平台上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有效开展。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活动丰富交流平台的形式,比如定期开展座谈会、研讨会,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喜好和话题切入点,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聊天方式将立德树人理念传播出去,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影响下,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实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和困难,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张华麟.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6):37-39,47.
[2]陈俊龙,汪俊辰,李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1, 34(6):105-109.
[3]袁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244-246.
[4]尹艺蓓.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3):120-122,128.
[5]梁朋,郭玲,王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與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4):86-89.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