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05肖贵平郑宝东

高教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

肖贵平 郑宝东

摘  要: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務,针对工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第二课堂、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构建“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出高校重点从健全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平台支撑方面着手,探索实施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学生长期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新工科;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1-0038-05

Abstract: Deepen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integr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econd class, and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fiv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building platform supporting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tud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Fiv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1]。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项面向全体师生的重大改革举措,日益受到众多高校的重视。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带动现有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和内涵提升,高校要积极探索实施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福建农林大学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第二课堂+行业企业实践”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眼于激发工科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得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积极性明显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目前工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评析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总体来说,工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基础相对薄弱,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念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

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还未能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还未能深入人心,学生个性化培养未被充分重视。有的工科学生认为创业知识对自己用处不大,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困惑、迷茫的情绪,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不高。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实践体验环节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深度不够,形式比较单一,还未能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能有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人数还不多。有的工科专业课堂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课时不足,脱离和弱化了工程实践,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体验欠缺,实践教学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缺少足够的综合平台

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有的工科教师对行业企业界了解不够深入,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创业方面的经历较少,缺乏工程背景和实战经验,指导帮扶能力欠缺,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外兼职导师较少,且不稳定。创新创业实践要求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足,与第二课堂、行业企业实践融合不紧密,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较少参与到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现实社会有效结合起来。

(四)学生工程能力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实践

有的工科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適应行业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工业界对接互动较少,工程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组织沟通能力较弱。行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有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浮于表面,未能从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上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二、工科大学生“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适应行业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校要以加速推进工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构建以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为牵引的多方协同育人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创性的综合教育方式,已成为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高校教师要身先示范,充满创造性精神培养开创事业的优秀人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需求出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与思政教育融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融合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不同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相关的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树立刻苦拼搏、勇于开拓进取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突出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砥砺奋斗的意识,锤炼品德修为,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理性就业与全面成长成才。

(二)与专业教育融合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各个环节,促进两者深度交叉、渗透与融合,拧成“一股绳”。专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德智双修,启发和引导学生把专业上取得成就的愿望与加强思想修养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创新创业意识的熏陶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开展实践性互动式专业教学与交流,从思想上深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灵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在接受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与工程教育融合

新工科建设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进入全面深入改革的攻坚期。《意见》要求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2]。工程教育大力推崇并践行这三个核心理念,强调与工业界密切联系,强调实践[4],关注产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不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参照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毕业生具备的能力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能力达成标准相互交融[5],注重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工程意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工科大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有效提升学业成就,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四)与第二课堂融合

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践行“知行合一”,避免“纸上谈兵”,有效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创新创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

(五)与行业企业实践融合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互动。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平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到产业开发项目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状况。学生通过与从业者广泛接触与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家精神,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积极探寻创新创业机会,为今后自身可能创业寻找方向。同时,有效增强教师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产业资源支撑,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有效对接,携手行业企业推进“新工科”建设,取得共赢效果。

三、工科大学生“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创新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创新和开创新事业的广义概念,是以创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事业,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探寻“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为多方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让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一展身手。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是基础

高校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常态机制,努力营造崇尚求知、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

1. 突破传统的教育体制,建立多方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产学研创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培养机制。通过改革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常态性考核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激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适宜的创新成果、发明专利直接转化为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师生共创。挖掘并激发广大师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潜心育人、包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就业观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协同育人”基本导向,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推行工程教育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着力推动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强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让学生都接受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学生“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主动谋求职业发展。只有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将规划付诸实践,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和职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激励学生要胸怀理想,牢记初心使命,科学掌握创新创业本领,砥砺前行,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地建功立业。

3. 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师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中。坚持正面引导,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信息的感知度和政策的知晓度,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新创业的气息,更加关注国家、社会、民生等问题,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创新创业的开展打好基础。

4. 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激励学生的具体措施

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个性需求,为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意愿的学生制定多元化、个性化培养计划,分类施教,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培育。创新创业取得成效可代替相应的实践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发展的空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专项奖助学金,支持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落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学生参与有关活动情况列入动态考核。发挥示范作用,表彰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学生典型,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入实体创业阶段,为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

结合工科专业特点和专业认证标准,重塑工科教育,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和能力。

1.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毕业要求,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素质和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实践、重能力”,构建多向耦合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学分与认定标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完整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

2. 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实现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开展在线课程、智慧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凸显“互联网+”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教师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品质与实践能力。

3. 在工程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得国际工程教育及产业界的认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将显著提升工科專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拓展学生就业机会,为学生长期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鼓励教师提高工程素养,切实助力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工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引导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为工科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的主战场,打造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真实工程情境[6]。以福建农林大学食科专业为例,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首批获批实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三)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实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引导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采用“内挖外引”方式,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合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1. 强化思政系列教师的作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结合日常学生管理事务,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在学生日常管理、考核、奖优等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2. 打造高素质“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

专业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素质,通过钻研业务,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完善工科教师评聘制度,强化工程背景,把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职务评聘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历炼,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发展。教师通过加强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创新创业活动,如派驻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一线、实施企业顶岗挂职、地方政府挂职等,体验创业过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有效增强自身指导能力。

3. 组建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兼职导师队伍

从思政课教师中选拔一批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之外,还应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将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及技术瓶颈引入课堂并展开探讨,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实践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极富教育内涵和启迪价值的信息服务和指导。

(四)搭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支撑是保障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发挥培育孵化功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平台保障和展现自我、绽放青春的人生大舞台。

1. 搭建竞赛平台,以赛代训,以赛促创

树立“竞赛就是实践”的观念,以科研项目、产品研发驱动,组建多学科跨专业竞赛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锻炼,激励学生爱拼会赢,敢闯会创,敢冒风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邀请科技企业家、投资家、创业成功者对学生的创业构想、创业计划书进行评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一系列模拟或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各个环节中,通过竞赛切实提升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增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络,有效促进就业。以福建农林大学食科专业为例,从2014年起,与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连续联合举办7届由知名食品企业竞争冠名赞助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省内11所开设食科专业的高校组队参赛,比赛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高,参赛人数逐年增加,部分获奖作品获得企业青睐。通过对接企业需求,创新创业成果直接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创新创业与产业变革良性互动,有效促进产学研创结合,助推食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南部赛区),2019年承办第二届该大赛总决赛,在两届总决赛中,本校食科学子代表队分别获得二等奖、特等奖。此外,2018年食科学子参赛项目“福州聚优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初料餐饮-基于大数据趋势分析的外卖联营新模式”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9年食科学子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MoMilk-引领中国母乳奶粉新时代”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2019年食科学子参赛作品“人乳寡糖生物酶法合成及在母乳化配方奶粉中的应用”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2. 结合第二课堂,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兴趣小组、社团协会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强化实践应用性的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研创新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练兵场。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对台科教交流合作优势,成立“海峡创业育成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级星创天地”;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遴选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意愿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选“第四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8年“闽东特色鱼类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项目”、2019年“亚热带特色果汁真空浓缩项目”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9年“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

3. 与行业企业深度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进产业变革紧密结合,对接行业发展实际需求,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关,逐步完善产学研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面向产业一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成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办创新创意赛事、开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班、共建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引导行业企业发挥其资金、实践应用、对接市场等资源优势,深入参与工科人才培养。例如,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建“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食品行业企业联合牵头成立“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开设2019级食科产教融合班、联系合作食品企业捐资150万元为自主创业和贫困食科学子设立“九三农林-海欣助学助创基金”。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创结合,构建孵化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场所。同时帮助学生走进行业企业,为实现精准就业创造条件。依托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实体化运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所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项目运作。高校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与帮扶,有效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及孵化成活率,让学生创业企业顺利起步,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有条件的创业团队可注册实体公司,搭建企业组织架构,突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适应发展的创造力。以福建农林大学食科专业为例,根据食品产业品种繁多的特点,打造“食创工坊”“食尚咖啡吧”等经营实体,开展市场化运作,让学生试水“做中学”,在生产实境中真刀真枪实战训练。具体实施方案是:依托实践基地,通过人员组建、设施设备投入、资产有效界定、工商登记注册、SC许可等程序后,由企业捐资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供免息贷款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生产销售酸奶、饮料、烘焙类食品等产品。创业团队成员采取“滚动式”更新方式,每年补充部分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线的岗位操作与经营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参与创业经营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投身创业实践的这部分学生学科交叉实践能力与跨界整合能力明显高于一般的学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建设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为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拓展新路径。福建农林大学是省政府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入选福建省首批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通过持续推进“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可度高,参与度高,受益面广,为培养具有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18-06-21)[2020-03-25].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2020-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艾军,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2-94.

[4]朱正伟,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3):44-50.

[5]徐小洲,臧玲玲.创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美国欧林工学院教育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03-107.

[6]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2-85.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