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设计”专题讨论六人谈(二):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内容选择
2022-05-05邹旭铝刘昕邵伟德何鲁伟高嵘董翠香
邹旭铝 刘昕 邵伟德 何鲁伟 高嵘 董翠香
[编者按:]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也对基层体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之中,这既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出台之际,《体育教学》杂志2022年专题讨论栏目重点推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设计”专题,邀请高校专家与基层教研员进行线上讨论。本期专题讨论内容为“体育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由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邹旭铝主持,本文内容为线上讨论总结整理而成。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4-0004-04
一、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与依据是什么?难点有哪些?
邹旭铝:当下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小学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2)绝大多数初中紧紧围绕当地体育中考的内容展开教学。(3)高中课堂教学内容以单一技术教学内容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为主。(4)中小学健康知识内容匮乏。针对以上困境,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依据与难点。
刘昕:首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应该是教师或教师团队。课程内容是由学科专家通过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形式加以筛选、组织和编排的,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从课程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还应该由实际授课的教师或教师团队来开发和设计。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主要的依据,然后是学生特点,此外还会涉及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对课标、教科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练习手段、主题活动等,其中最大的难度是资源支持,特别是教学素材资源。资源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骨干教师、体育教研员、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协同打造,一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选择、整合这些资源和素材,将之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高嵘: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是教师,具体可以由各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师研讨后确定,也可以由某一教师具体确定。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学化,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都应由一线教师完成。当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等要做好管理與指导工作。目前一线教学更需要有一个教研团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实情的地方性教学方案,以便教师能更加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的难点或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那些隐性的教学内容显性化。因为作为知识层面的显性内容,技术、战术、体能比较好选择,但是那种隐性的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在教学中作为重要的内容得以转化并加以落实就是难点。
董翠香:我认为可从两个层面来考虑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第一个层面,先要厘清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属于顶层设计,各省、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制订学校的课程实施计划,教师根据学校的实施计划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第二个层面,要考虑具体的实施条件。这里的具体情况是指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场地条件和教学对象身心特点、体育经验、生活经验及学校体育教师的具体情况等。
关于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以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包含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等内容,义务段课程标准还包含基本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某一具体运动项目又有相应的运动知识、技战术、一般体能、专项技能、规则等内容。每一节课不可能将课程内容或某一个运动项目的所有知识与技能作为课时教学内容,但必定会选择其中几个内容进行综合教学。
邵伟德: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理论上是由体育教师决定,但体育教师缺少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更不具备教学内容开发的能力。因此,需借助学校教研组、名师团队、县(市)区骨干团队等力量,决定适合本校的学年、学期必学内容,随后供各任课教师选择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目前一线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如何教”,这就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管理等方面,他们却忽视了所教内容的来源,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江苏、浙江两省教研室根据课程标准编制了省级各水平的教材,为一线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这类似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背景下的教学内容。
何鲁伟:课程标准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确立教材,教材衍生出教材内容,最后从教材内容中确立教学内容。教师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主体,其选择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所以我比较倾向由教研组团队或者区域性骨干团队来做好这项具有研究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工作。
高中选项教学后,教学的项目和内容的选择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零基础,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就是对标,即与课程标准对标,其下位就是学生。学生的现实情况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就需要教师正确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稍做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邹旭铝:我认为目前教师选择课时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三个方面:第一,首先可以作为课时教学内容的素材众多,且一个教学素材有多种功能、不同素材都能达成同一功能的特点,导致教师在选择时难以取舍。其次,由于内容选择有不同的标准,中小学教师对应该根据何种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感到十分迷茫。再其次,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不强,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没有具体界定,给教师选择课时教学内容带来了较多的困惑。第二,教师主观能动性方面。一线中小学教师希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规定每一课时的具体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只考虑“怎样教”就行了。第三,目前中小学一线教师缺少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即缺少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能力。需要职前和职后加强这方面相关内容的系统性学习,以提高教师课程内容转化教学内容的能力。
针对这些难点,建议学校教研组、当地教研部门加强区域性的行动研究,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本校、本地区的课时教学内容体系。
二、如何把体育核心素养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高嵘:我认为课程内容应教材化、教学内容教学化,真正要把课标的核心素养夯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什么”?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好教”的?哪些是“不好教”的?如何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出来?这实际上是教学中一连串应该捋清楚的教学逻辑。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化的过程,不能只看到教材作为素材的显性化内容,还要处理好其潜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问题。
单元教学设计一定要突破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怪圈”或者说难题,即试图在一节课中落实或解决所有的体育教学问题。一节课中如果大谈三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会有问题。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教学过程,一节课只是一个单元的教学节点,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要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
刘昕:从课标的要求来说,其原则性和方向性是很清晰的,就是结构化、情境性,这是大的方向。以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碎片化、分解式的思维,这是一种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惯性思维,而核心素养更强调的是结构化、整合性的思维方式。
第一,多种技术动作的组合、技战术的整合以及技术和体能的融合,这都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所必需的。新课标推行之后,在教材体系上也会有非常大的转型。除了体能的教材分册之外,还会有按不同的专项技能分类的、专项体能与专项技术相融合的教材分册。如此更加细化、精准化设计的教材,可能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教学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是我们落实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包括运动知识向生活经验迁移所必须要考虑的教学设计。
第三,极力推进“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设计,以突出体育教学的育人性。无论是“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还是结构化、情境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都渗透着育人因素,特别是“学、练、赛一体化”的设计,不仅为学生综合运用运动知识、技术、战术提供了竞赛情境,而且竞赛中蕴含的合作、竞争、拼搏、尊重、礼仪、规则、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育元素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进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
董翠香:如何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遵循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目标不仅引领内容,还引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如何根据这些指标选择教学内容,再基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最后再回到核心素养上进行评价,如果这样的一个闭环能够做好的话,那么就达成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第二,课程标准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保障。实际上,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有比较具体的要求,建议中小学体育教师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第三,具体如何融入?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9个二级指标来看,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属于显性行为,如知道不知道运动知识、会不会做技术动作、体能是不是得到发展、运动中有没有表现出安全行为等。第二类属于隐性价值,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我们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来融入并进行价值塑造,它是一种隐性价值观的表现。
邵伟德:体育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确实是件比较难的事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都要融入每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融入到模块教学可能相对现实一些。
每节课的性质和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所能融入的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也会不一样,即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核心素养不应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对标核心素养,这样才更具针对性。如教案编写时,特别是教学目标描述中不能将核心素养三方面都作为课时的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起来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中却无法全部达成,应尽力避免将无法达到的目标写进课时教学目标。
建议把单元教学作为抓手,融学科核心素养于单元教学中,积极探索单元教学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具体课时的教材性质,将相应的核心素养要素融入其中,在实践基础上加以提炼、总结,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何鲁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在教学设计上每节课要有一定的侧重。目前最难设计和表述的是教案中健康行为和体育品格的具体呈现,因為这两个学科核心素养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一种隐性素养的培养过程。但我觉得教师还要去做一些隐性素养培养方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在教案以外写一份隐性素养情境设计方案等。
在课堂中设计的一个场景有可能对多个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效度是不一样的。比如,一场比赛,对一个获胜的和对一个失败的学生所处的情境是不一样的,但素养的培育所要呈现的是学生的品格往正向发展,面对顺境要积极、面对逆境也要坦然。所以教师要用好三个核心素养来达到真“育人”目标。
邹旭铝:体育课堂教学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显得尤为关键。我们不妨套用上期研讨中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融入课堂教学的几个参考指标,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单元教学为实例,举例说明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具体内容(表1)。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需通过课时具体内容来达成。因此,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目标融入课堂教学目标的参考指标,同样可以作为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参考指标。
第二,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时需结合具体的学情。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分别出现在水平三、水平四和水平五中,这三个水平的学生差异较大,当然同一水平学生的篮球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针对某一具体的参考指标需结合具体学生的情况来确定具体的融入内容。
第三,表1中所列的参考指标并非要求在某一具体课时全部融入,而需要根据具体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对象来选择相应的几个参考指标作为具体的课时融入要素。
第四,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与运用情境,拓展相应参考指标中可融入的内容,让学生“学乐、练透、赛好”。如浙江省所提倡的“学练三个一”,通过不同的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创设具体的运用情境,拓展了课堂学练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情境中进行“学、练、赛”,从而提高学生学练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三、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健康教育内容?
高嵘:健康教育确实是体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的大问题,也是个“软肋”。健康教育内容是课标的规定内容之一,是化整为零的一个教学内容,也不是整体的、连续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怎样落实健康教育的内容呢?
一方面,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是必须要兼顾“教”与“学”的,编入教科书的内容比较忠实地呈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但是仅仅教教科书的内容还是不够的。从课程内容来说,从教科书教材层面的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做好教材教学化的转化工作,这种转化工作首先需要备好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底蕴和背景知识。
另一方面,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中忽视了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内容,这是一个应该弥补的“短板”。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和相应的健康教育素养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建议教材培训和日常教研活动中应加强对教师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而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认真钻研理论课的教法,按课改的要求去把握健康知识的内涵,积极地将健康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使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刘昕: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这是一个合理的逻辑,因为教材的编写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提供工具。但教学不是教师照着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把教材的内容用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转化和再加工,如将教材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进行探究或讨论的学习任务,或借助于生活中的经验或案例引入知识的呈现等。
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三个途径来推进健康教育。第一,健康教育模块课,高中课标规定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教学,这18学时的健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课教学来完成。第二,渗透在实践课中,可以在实践课的结构上设计健康教育环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教学,如科学锻炼的方法与常识、安全教育等。第三,融入实践课教学中,如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教师就要提醒他们如何去规避运动损伤,或遇到损伤时如何紧急处理等。
董翠香:无论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还是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都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健康教育模块,要求加强健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并把健康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健康教育。第二,明确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哪些。这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生长发育和青春期的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以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对与避免的伤害事故和避免危险等5个方面。第三,明确教师如何去做,即健康教育可能会有哪些途径或措施。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可以利用雨雪雾霾天气开展专题讲座,如可以围绕初中学生青春发育期的逆反心理进行专题讲座来破解学生内心的烦恼。2.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练习活动中,如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结合一些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如何避免运动损伤或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避危险等。3.可以尝试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初中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查阅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健康知识学习的过程。
邵伟德:这里我讲几个疑点:第一,体育教师能否胜任健康知识的教学工作?健康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线体育教师不一定懂得这些专业知识,这与运动技术教学完全不一样,所以,让学校体育教师作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第二,健康教育除了室内理论课专门教学外,需要教师把健康知识融入到室外运动技能教学之中,实际操作中如何减少融入的时间的确很难把握。我觉得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融入的时机,即将它与运动技能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在不影响学生学练的前提下,学会健康教育的知识。
何鲁伟: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达,更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传达。例如,面对运动损伤,在课堂中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运动中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应急处理。当然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我们更可以通过实践与情境教学来传递我们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获得健康技能。
邹旭铝:健康教育如何融入运动技能?首先,结合运动技能教学,适当渗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學练运动技能的同时明白一些道理。如为什么不同的学练内容其准备活动内容不同,耐久跑为什么能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等。其次,结合运动技能教学渗透安全运动知识。如腾空落地时要求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一致,这既是技术动作的要求,又是学生运动时避免不必要损伤的动作细节所在。再其次,必须关注运动技能学练动作的合理性。如体能练习中的背肌力量练习,经常会采用俯卧跳箱盖做背起动作,且要求背起时背部越高越好。其实这一动作超越了我们脊柱活动的范围,大量的这种背起动作会不同程度地损伤练习者的脊柱。
四、小结
通过研讨,六名专家学者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1)一线体育教师既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也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者。(2)选择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各省(市)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或指导纲要)、学校条件、体育学习环境、师生具体情况等。(3)选择教学内容的难点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缺少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即缺少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能力。(4)体育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以整合,以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5)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可通过专题理论讲座、运动技能学练过程、文化走廊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