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的“术”与“道”
2022-05-05潘俊
【摘 要】江苏省教育厅于2018年年底启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这是教育部“专递课堂”的升级版,与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构成苏派“三个课堂”应用矩阵,助力解决开不齐、開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有效弥合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项目坚持试点引路,以县域为主全面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及应用,在结对课堂的组织形式、结对机制、标准建构、课堂教学和特色化应用等方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专递课堂;双师协同;学校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8-0006-05
【作者简介】潘俊,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南京,210013)办公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等形式,帮助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以及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江苏省于2018年年底启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试点项目,分两期投入700余万元完成省级管理平台部署,包括1个省级主讲基地、28个主讲教室、34个互动听讲教室、388个云终端听讲教室的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在全省8个地市开展,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牵头主讲学校建设,重点辐射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四市听讲教室。2021年2月,在总结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印发《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将建设方式由“省建省管”改为“省拨经费、县建县用、省(市)县共管”。这种建设方式更加灵活高效。省级财政投入5400万元,以县域为主全面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建设,加快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项目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实施精准扶贫,以“专递课堂”的形式,与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一起组成了苏派“三个课堂”应用矩阵。当前,随着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推进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项目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为实现“双减”后的“双增”和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互动课堂要在“术”的层面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乡村学校学生共享城市名师名校资源;也要在“道”的层面上遵循教育规律,着力使师生的教与学提质增效,进而带动相应教学资源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1]
一、 “术”为用,构建全省城乡结对帮扶体系
互动课堂之“术”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双向音视频互动技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中多点控制单元(MCU)和管理平台,开展专递课堂(无生课堂)、同步课堂(有生课堂)、研修课堂等多元场景应用,其中包含了组织架构、应用场景和网络支撑等方面内容。江苏试点项目中按“省电教馆+各试点学校”的模式开展结对上课,优势是快速实现了省级(集团校)对各项目试点学校的集中管理,政策传导快,实施效率高,数据易收集,效果易掌握;但缺点也很明显,市、县两级职能弱化,省电教馆对试点学校没有行政管理权,在激励措施和结对安排上往往无能为力,苏南城市优质学校和苏北乡村学校之间存在作息时间、学生情况、网络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结对上课效果。所以,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调整。
(一)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由集团校模式改为省、市、县、校分权分域管理模式,分别划分省、市、县、校各级“自上而下”的管理权限和本区域的管辖范围。省电教馆负责建设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核心应用管理平台,通过提供统一API接口实现与地市平台互联互通。各市根据需要自建本级系统,支持设备管理、教学教研管理、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并具备对接省级平台的能力。
(二)应用场景
结对形式由试点项目中单一的结对上课改为以县内结对为主、市内结对为辅、跨市教研为补充的自主结对,充分探索结对终端设备多元应用场景。一是专递课堂,主讲学校教师本地不安排听课学生(无生课堂),与听讲学校学生进行远程音视频互动,结对数量一般不超过3个教室。课程内容以师资短缺课为主,旨在帮助结对学校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二是同步课堂,主讲学校教师在为本校学生上课的同时(有生课堂),同步进行远程互动教学,结对数量一般不超过2个教室。课程内容以资源薄弱课程及区域特色课程为主,旨在让乡村学校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三是研修课堂,结对学校的教师通过远程视频同步或异步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评估和专题研修活动,旨在促进结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城乡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三)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作为一项系统集成项目,平台、设备、网络均需要达到优质水准。然而少量乡村教学点的视频输出设备仍为老式投影仪,学生在观看同步课堂时影像模糊不清,影响学习效果。另外,苏南、苏北结对学校互动上课时,音视频流在跨网络传输时流畅性差,常因为路由节点过多而导致网络中断,影响上课效果。而如果在同一个县区内,音视频流在教育城域网内传输,上课几乎没有画面卡顿、声音延迟等现象。因此,我省制定了《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指南》,要求新建互动教室必须配备教学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计算机、扬声器(音箱)、视频展示台等常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用于互动上课的控制管理设备、视频采集设备、音频采集和输出设备、互动控制管理显示屏、辅助设备等。另外要求各级主、听讲学校通过教育专网或互联网与省、市平台互联,结对上课以县域内为主。在设备和网络支持方面,2021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从“改薄”经费中分两次下达专项资金约9000万元,重点支持苏北、苏中地区城乡互动课堂建设及配套网络升级改造。
江苏全省规划建设1393所城乡结对学校,升级建设2175间互动教室,将全省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城乡薄弱学校纳入城乡结对帮扶体系。面对要在技术层面实现省内互动课堂品牌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解决学校原有录播系统利旧方面的难题,江苏提出构建全省统一的互动课堂音视频互联互通标准,制定省级平台需要采集的数据字段定义,以便实现各地市互动终端、平台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全省标准统一、接入统一、数据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为全面开展城乡结对精准帮扶、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和管理支撑。
二、“道”为本,促进城乡师生共同成长
互动课堂之“道”体现在以中心校带教学点、城镇校带农村校、强校带弱校等“1+N”结对帮扶。被帮扶学校学生能够共享优质名校教学资源和名师授课,其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解决农村学校学科专职教师缺乏、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优质师资分布不均等问题。
(一)结对互动课堂的规模应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张伟平等人研究专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时发现,当学生人数大于20人时,课堂互动的效果受影响就比较大。[2]所以江苏实践多以1对1或1对2方式结对上课,并通过本地有生、本地无生进行调节。课程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可以采取专递课堂(无生课堂),如英语、音乐、美术这些乡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又缺乏专业教师的课程,以保证主讲教师与听讲学生的充分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课程以知识交流为主可以采取同步课堂(有生课堂),如科学、道德与法治、语文这些可以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分组讨论的课程,让主、听讲班学生感受不同的学习氛围和文化,进行情感互动,在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
(二)课堂互动应具有教育性[3]
笔者听课发现,主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互动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以本地化上课加1至2次远端提问为主,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在实际互动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上网络结对情境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和距离感,更暴露了授课的机械式、程式化问题。建议全面开展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各项目学校要开齐、开足互动课堂课程,并形成主讲教师和听讲教师线上协同备课机制。两校教师共同商定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互动形式,及时发送學案、课件、教学辅材清单、作业等授课内容,以问题提出、问题推送、学生思考讨论、反馈调整为思路提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三)“双师协同”是结对互动课堂的重要目标
“双师协同”作为教师合作的一种形式,其重要价值在于强化教师之间围绕教育教学的劳动分工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构建更加均衡、和谐的工作关系,促进教师专业资本的流动共享。[4]18在互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些听讲教师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秩序的“管家”,把这类课当作名师传帮带的“公开课”,与主讲教师缺少课前的磨课、课中的互动和课后的反馈。因此,互动课堂发挥效益需要听讲教师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即时的远端教学支持与学情反馈,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双师协同”需要主讲教师、听讲教师在课前开展同步备课、课中开展同步授课、课后开展同步教研和同步评价,形成课堂教学的闭环,在闭环过程中促进城乡师生共同成长。
(四)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结对多方共同愿景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的远景目标。提高结对互动课堂的教学实效需要很多一体化举措,需要构建“教育局—学校—企业”多方协同的有机整体。结对互动课堂受设备和网络技术、时空差异、师生关系、多级决策主体限制,需要创新结对组织机制,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协同备课、学生评价、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资源建设、文化活动的一体化,促进各方多领域的交流协作,提炼一体化推进范式及考核标准,实现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三、“道”“术”并进,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项目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建设模式,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通过优质教师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培养教师、培育学生,开放共享,道术并进,推动结对互动课堂项目的常态化、可持续,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项目中结对管理难、课堂互动形式化、缺少对结对课堂的考核评价、部分学校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需要跳出技术思维,回归教育教学本身来开展建设与应用。
(一)压实各级责任
江苏省教育厅明确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由省级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是结对互动课堂建设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结对课堂建设与应用的实施主体,以县域为主,重点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及应用,并逐步推广至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这样,将结对学校管理与原有的学校行政管理相统一,由本区域教育局在政策落实、经费管理、教师激励、结对运营等方面对结对课堂进行管理。改变原来由省一级分配任务的工作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各地按需自建本级互动课堂,自主决定结对数量和结对模式。县内以补差为目标,市内以提优为目标,跨市以教师培训为目标,形成多样丰富的互动课堂体系。
(二)制定统一标准
首先,结对互动课堂的环境建设涉及原有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利旧升级、互动设备的部署安装和网络环境的改造。需要从省级层面制定互动课堂的软硬件和通信协议标准,确保实现各市、县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对各市、县互动课堂的建设进度、使用情况、资金绩效的过程性自动化监管,在提升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助力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决策。其次,应制定结对互动课堂的资源标准,基于统一的制作要求开展互动课堂精品资源建设,同时引入优质的教师课件资源、教研资源,供教师结对上课时使用。再次,应提供简明的课堂规范,让教师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掌握互动课堂的软硬件操作技巧和课堂互动授课方式。
(三)定制课堂教辅应用
结对互动课堂的本质是远程互动教学,除了应用音视频互动技术以外,还需要定制教学辅助应用和工具,实现课前同步备课、课堂同步上课、教师同步研修、学生同步评价等功能。同步备课利用便携终端或者软件,包括但不限于备课发起、教案(资源)共享、讨论交流、教学设计、教具需求等功能模块。同步上课结合远程同屏互动、无线投屏等功能应用,探索使用课件同步展示、学生答题拍照讲解、同步板书互动等功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听课体验和学习效果,并由听讲教师将同步备课的互动教学设计逐一实现。同步研修是结对学校之间利用互动设备开展协同备课、协同教研等活动,支持开展个性化研修和多人实时在线协作研修,以提升薄弱校教师的备课、教研水平。同步评价是利用显示大屏、便携终端或者软件,为学生提供同步作业、随堂测验、考试评价等功能,听讲教师通过该模块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反馈给主讲教师,便于教师客观地掌握学情,评估结对互动课堂授课效果。
(四)建立学习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正在成为新时代促进各类群体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5]结对互动课堂的广泛、常态化应用,需要各结对组织之间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丰富的共同体组织机制、研究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交流互助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以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建立一套平行于现有教育管理层级的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给经费、给政策,课堂管理、教师激励、实践研究、培训等由共同体自行决策,提高结对互动课堂参与效率和结对组织黏性。[6]以线上结对促线下协同,常态化、多维度、跨时空开展结对互动课堂教学教研及文化交流活动,总结共同体模式下开展结对互动课堂的经验和成果。
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聚焦课堂主阵地,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信息技术应用造成乡村师生与城市师生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外部优质教学资源产生的“挤出效应”或“替代效应”等负面影响。[4]18-19从省级层面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更要明确教育信息化“工具箱”的作用,掌握以教育之“道”御信息化之“术”的要领,不断壮大教育专网支撑保障力量,积极探索并实践“名师授课”与“实时辅导”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推广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教研和同步学生评价等“四同步”应用,着力推动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城乡结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曹宇星,宋宇,等.“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7.
[2]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等.專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崇阳县小学美术专递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90-96.
[3]谢永朋,杨英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职业院校课堂互动之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40-44.
[4]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
[5]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的共同体实践探索:同步/专递课堂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157.
[6]雷励华,左明章,武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区域同步互动课堂建设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7):53-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