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022-05-05周伟民
周伟民
摘要: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关于国内大学排行榜、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问题、大学的尴尬:行政权大于学术权以及高校收费等问题。其次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可持续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控制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推行高校师资聘用制、压缩非教学人员党政人员、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等。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问题剖析 改革措施 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及问题浅析
1、关于国内大学排行榜的思考。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6年5月15日发布了一系列最新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分列前十位。然而,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先贤们就呼吁过,中国高等教育缺乏的是对精神和信仰的衡量。作为教书育人的殿堂,学科排名和教学研究水平固然是重要环节,但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必要回头反思一下,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道德水平这些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迫切需要的价值,是否也在大学排行榜上得以体现。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排行榜不能少什么?
高校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也是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基地。因此,我们就需要考察高校是否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包括是否具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的平等、思想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博爱上,也就是蔡元培先生说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人格教育”。
其次,大学排行榜,也应该排一排各高校的法治精神。从高校到社会,我们的年轻人才在经过身份转换的过程中,最难以抹杀的,无非是在高校里得到的言传身教。法治精神不但体现在教授们课堂的谆谆教诲上,也体现在高校自身规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上。这些内容在今天的高等院校,有时会以负面的典型事件来体现。即便校规校纪,其中也不乏与我国法律相冲突甚至相违背的地方。少一个国际成果,我们还有时间迎头赶上,但是少一份法治精神,却需要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代价来弥补。
2、高等教育靠规模还是靠质量。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扩招挽救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高校,使个别办学条件差的地方院校起死回生。有些高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把规模扩张看成是“救命稻草”,于是拼命增加招生指标,不顾现实条件甚至违规违纪,擅自扩招。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一些高校办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普通高等教育扩招的负面影响是,“教育规模越大,政府的包袱越重,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越大,贫困学生数量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众意见越多,社会后遗症越多。”从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承受能力角度看,扩招与贷款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继续大幅度扩招,国家财政将难以承受持续的巨大压力;从学生家庭可支配收入承受能力角度看,在大学收学费只增不减的情况下,大学招生越多,则贫困大学生数量越多;从高校投资效益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日趋饱和,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高等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严重滑坡甚至短缺,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协调性,不利于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
3、大学的尴尬:行政权大于学术权。
我国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存在较严重的行政权大于甚至凌驾于学术权的怪现象。一所真正的大学,其权力运行机制应该是行政权受学术权支配,行政权服务于学术权,行政权的运转原则要符合并保障学术权的尊严和荣誉。而现在是反宾为主,大学不是或不完全是学术组織意义上的大学了,而是政府行政体系在大学系统内部的延伸。校内庞大的行政官员和准官员队伍成为支配和支撑大学的真正主体,纯教学科研人员却成为“弱势群体”。
在大学,先通过学术成就赢得行政职位,行政职位反过来又强化、巩固自己的学术地位,行政资源与学术地位成为一对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大学内的学术生态圈形成一种学术‘规则”,即官大学问大、学术权威官僚化,一些人依托行政权力资源,成为获取学术成果评价、控制权的“学术寡头”。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可持续化发展
1、我国高教改革历程的本质:产业化。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中“商业化”因素的多寡有很多指标,但有两组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在社会总投入中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教育总投入达548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即占总投入的57%,另一个组数据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占家庭收入的高低,改革前的1988年为2.42%,改革的第一年1989年为2.74%,而到2000年则高达4200元,即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5854元的72%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210元的190%。
2、控制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现在人们谈论高校收费、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比较多,但可以预言,过两三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会自然转移到质量上来。因为说到底,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不抓住这个命脉,大学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一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经过近年的改革调整,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但扩招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3、全力以赴保障高校师资推行聘用制。
(1)压缩非教学人员党政人员。研究表明,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学校教学、科研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占学校人员总数的80%以上为宜,其他党政人员不超过学校人员总数的20%,为此,应当进一步压缩非教学人员,提高专任教师比例,使教师、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科研人员、党政工作人员形成合理的结构比例。
(2)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要加大教师引进和补充工作力度,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到高等学校任教。有计划地选留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延聘和返聘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平高、身体健康的老教师继续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之间教师互聘联聘工作,盘活教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任教师;积极推行在校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以进一步缓解高等学校扩招后教师不足的问题。
(3)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完善流动淘汰机制。应当大力推进以教师职务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同时,强化聘后管理,完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在教师的任用上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将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
考核不称职教师可解聘、辞聘。同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并加强聘后管理。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做到师德表现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要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对不能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或者经考核不称职的,可以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
(4)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前提下,應当对分配制度进行大力改革,贯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根据劳动复杂程度、工作质量、贡献大小,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鼓励和支持教师立足本职,多做贡献,进一步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
实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可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要采取非常措施,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郑确辉,论大学的办学资源与管理方略,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006
[2]袁东华,试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006
[3]邓雪琳,对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涵义和特征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005
[4]黄厚明.大学新发展呼唤大学新理念[J].交通高教研究,2003
[5]曾庆忠.大学的现实与未来[J].交通高教研究,2004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