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画里“红妆”
2022-05-05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继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妇女的民主意识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召开,妇女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重视。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由此确立起后来一以贯之的妇女运动指导方针。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指导开展妇女运动,众多美术工作者开始围绕“新中国,新妇女”开展创作实践。中国画坛涌现出一批极具时代特色的女性题材美术作品。
回溯历史长河,女性一直是众多艺术家倾力描摹的对象。从古画中“翩若惊鸿”“美目盼兮”的袅娜倩影到近代商业绘画中新妆出镜、明艳自信的摩登女郎,从毛主席笔下端起“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女民兵到广大投身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劳动妇女,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知识青年到新时代以来奋勇耕耘于筑梦路上的独立女性,她们都是镶嵌在时光画卷中的灿烂宝石,生命蕴藏力量,灵魂带有香气。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美术创作形式的革新,女性题材美术作品的图式一直在发展中演变。画中那些明眸善睐的女子不再着长裾,作纤纤步,而是在社会历史的推动下奋楫争先立潮头,“不爱红装爱武装”。诚然,一部女性图式演变史,恰如一部近代社会发展史。如今,正值《决议》通过的“百年”重要节点,女性题材美术创作既往形成的图式惯性又到了应该打破的时候。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女性形象已经可以承载更多元的社会期待。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女性学知识、女性促生产、女性忙勞动来强调女性的翻身解放,而是要探索新时代女性视觉形象如何建构、如何使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能真实代表如今的女性群体。在过去特定时代的需求下,为了凸显“妇女能顶半边天”,创作者总是特意刻画女性身上的刚硬气质,以期达到某种去性别化的视觉效果。其实如今看来,柔婉的女性本体特质也未必会使女性地位大打折扣。新时代的中国妇女应该更具信心,新时代女性题材美术创作的图式也应该更加丰富多元。基于此,《中国美术》专门策划本期专题,刊登刘方义、谭小飞、陈瑞林、王玮、潘超、姚玳玫六位学者的文章,着重围绕女性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和图式变革,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创作生态进行深入钩沉与剖析。
文凡五篇,次第铺陈,历历如绘。本专题建构于美术创作的全新时代要求之下,既是对《决议》通过百年来女性题材美术创作的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女性题材美术创作图式革新的展望。研究尚有缺漏之处,有待专家、学者补遗。但愿经得此番钩沉,画坛不忘佳人笑靥,不致“人间颜色如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