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名人与书画展销热议

2022-05-03甄威孟会祥董水荣王文超郝惠谋

中国书画 2022年3期
关键词:名人书画书法

甄威 孟会祥 董水荣 王文超 郝惠谋

编者按:2021年底,一些影視明星、社会名人举办或者参加书法展、书画展的消息,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浏览网上“评论”,褒扬者赞许名人们对传统书画艺术的坚守,抨击者则质疑名人创作水平和名声效应背后的获利动机。演艺圈明星们与书画结缘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本期,我们邀请了数位专家,对如何看待该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牵涉的问题展开讨论。

甄威: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不妨宽容而多元

名人书画现象一个关键因素是知名度带来的巨大关注度,给作品的流通性增添了流量附加值,因此,考察作品不能仅从艺术价值出发,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视觉文化研究重视视觉现象与社会的关联性。我们搜索信息可以了解到,很多明星结缘书画是出自朴素的爱好,比如张铁林、孙俪的学艺故事,他们通过书画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经典的艺术品位和谦逊低调的人格品性。还有很多名人是从书画收藏出发进入艺术创作的领域。以一般大众视角,名人的热度或者说知名度是一种神秘且带光环的荣耀,似乎是人人都在追求。然而,名人亦是普通人,并所有名人都在主动追求曝光度和关注度。知名本身不宜作为判断价值的原罪。

作品与人不同,具有相对独立的客观性,其历史属性与物质状态的稳定性,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开展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对作品,人们可以见仁见智,可以展开或主观或相对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其中,最具公共属性的评价之一,是从艺术本体出发的学理性分析和学术性评价。因此,无论是对职业艺术家作品、名人书画或其他业余作者的作品,都可以根据艺术演进所体现的本体规律,开展针对性的本体分析与评论。针对名人书画欠缺的,恰恰是艺术本体视角的评估。丰富多元的审美判断,能够启发充满情致的艺术讨论、活跃的交流、充分而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形成一个时代良好的艺术风尚。

在人人使用手机交流、大量使用电脑字体的今天,书画艺术给个人带来独一无二的身体感知与文化体验。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所提倡的全民美育理念,鼓励人与人在艺术上的平等交流,特别是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彼此欣赏,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艺术活动,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分层和分类的评价。深入研究和观察产生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社会因素,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中国特有的文化命题,从艺术传播的文本中,挖掘新的艺术形态与审美风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于名人书画现象,除了展开学科内部的批评,不妨从媒介传播、视觉文化、社会风尚、大众美育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名人书画现象以及全民美育的观念,从全球视角来看,都是独特的中国话题,与西方艺术界的当代艺术观念不完全一样。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针对的是二战之后欧洲艺术的纯艺术倾向及其所造成的西方当代艺术与社会割裂的文化现象。在网络传播语境中,名人书画现象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观察维度,帮助我们加深对艺术活动参与者生命状态和生活态度的理解。专家和大众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展开更加深入而平等的交流。内行可以看门道,外行也可以看热闹,而随着美育普及的推进,相信能够看出门道的人会越来越多,看热闹的自然渐渐减少。因此,今天不仅要关注书画的历史、书画家和形式风格,也要关注社会风尚和文化建设意义上的书画美育,发挥好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优势,提升全民美育素养,向善向美而行。

孟会祥:名人明星书法及其他

顷,有名伶展销书作于京华,书界哗然。嫌其书作拙劣,为艺术忧者有之;怨其张扬搅混,为奶酪忧者有之;蹭其热度,一定要说一嘴者亦有之。众声喧哗,万籁齐鸣,固宜其然,不尔,众口如一,则不啻万马齐喑矣。

人人皆可学书,名人明星自不例外。书法市场无甚准入制度,有人愿买,有人愿卖,自由交易,庶与他人无干。然而书作拙劣,信手一挥而日进斗金,穷年兀兀,精雕细琢而无人问津,劣币驱逐良币,亦无可讳。一代之人文如此,不独名伶与买家无知无识无畏无羞也。书家者流,知夫书之优劣,自当有所褒贬,勉力而垂范,若随其流而扬其波,浑其水而摸其鱼,口称文艺,意在黄白,是失信失德,自欺欺人矣。世人宁可久相欺欤?

然而人文衰微既久,相欺之事,昭彰且繁。庠序祭酒,不识篆隶之名者有之;学宫殿堂,张挂江湖书法者有之;国际赛事,标牌浊俗不堪入目者有之;影视题名,装疯卖傻、歇斯底里者有之;电脑字库,劈柴体大行其道......凡此种种,栩栩然书法生态之概观也。至于所谓书法界,亦非乐土。展事挂在最前者,往往张牙舞爪,浮躁凌厉,倘使应规入矩,稳健妥帖,则似与身份不副。名公巨擘,常识性错别字频出,贻人口实,无可奈何。功成名就者,言而不文,理乖词舛,甚或驴唇不对马嘴者,亦屡见不鲜。即便一时才彦,摘金夺银者,剽古窃今,空洞肤浅,张冠李戴,漏洞百出之事,亦往往有之。极而言之,书家者流笑名人明星冒充内行,亦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矣。书法复兴四十年,进步有目共睹,成就自不待言,既以繁荣概之,宁忘其任重道远耶?

书法其难乎?天才如米元章,尝谓:“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自负如康有为,尝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终未能跻古作者之堂也。”然而书法又至易,识字者濡墨着纸,狼奔豕突,顾盼自雄,掌声雷动。或有擅政工者,擅演艺者,擅写作者,方外僧道,江湖男女,鲜睹碑帖,罕事临摹,拥官威,借浮名,挟小慧,舞长袖,便俨然书家矣。然而孙过庭尝言:“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锺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书为敬事,你不敬书,书也不会敬你。一切艺业,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人,你心里想的啥,别以为没人知道。

自书法退出实用以来,常恐斯道衰微。幸近四十年国运大昌,中华文化粲然复兴,百业千行,天南海北之人,操觚染翰者日众。吾道不孤,爱书法之人,当然欢迎人人爱书法、学书法。人人爱书法、学书法,当然就有品之高不高,学之厚不厚,才之富不富,艺之精不精之别,并不妨碍学书之志,学书之乐。这“人人”之中,当然也包括名人明星。名人明星,大抵确有一技之长,确实更能引起关注,更有影响力。他们加入爱书法、学书法者的行列,不是令人拍手称快的事吗?要之,“人人”皆能有赤子之心,尊重书法,尊重自己,则无论为官为民,为作家为明星,为教师为医生,为僧为道,为搬砖的卖菜的收废品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董水荣:叫座叫賣的“名人书画”

各个圈界的一些名人喜欢书画,被称为“名人书画”。原本是非常正常的事,说明传统书画文化正走向复兴的征兆。任何人都有喜欢书画权利。但最近对“名人书画”有着比较多的争议。争议关键的不是他们参与了书画创作,而是“名人书画”叫座、叫卖,引起了“专业书画”的不满!

其一,你写得“丑”不要紧,关键还拿出“吓人”。很多“名人书画”充斥着各种书画展览。公共展览意味公众的参与,这和私人创作不同。展览意味着公开展示,以公众的方式展示个人作品的形象,进一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广大的社会资源和众多粉丝进行推波助澜,其受众远比一般的书画家还多。如果没有经过长期锤炼,以及深度的艺术反思,那样的书画作品很容易粗糙、肤浅,放逐了深度,甚至就是一种江湖的庸俗气。所以可以看到“名人书画”比比皆是陈旧的绘画套路、错字连篇的书法作品。这对传统和经典的审美秩序,无疑带有一种误导的杀伤力。

其二,“名人书画”市场价值远高于“专业书画”。“业余”与“专业”之间失去了价值的平衡。“名人书画”兑现能力远比专业书画家强大得多。他们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开拓他们的市场空间,使得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身份价值混乱不堪。一件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严重打击了堂而皇之的专业形象。这不是名人的特权又是什么?“名人书画”的关注度与价位,不仅影响了专业书画的运行机制,而且破坏了艺术价值的衡量尺度。表面上看,买卖公平,但是公平买卖却导致了不公平的结果,当“名人书画”热闹的声音盖过了“专业书画”的声音,最终动摇了专业书画家的阵容,把书画推向了一个泡沫文化的消费中。我们承认每个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在于社会现实的介入度与公众参与度,但是导向应该是那个时代真正精通书画的文化精英,这样才能成为社会最为深刻的文化精锐。

如果艺术发展的生态由“名人书画”主导,传统艺术、经典书画的庄严就显得不合时宜。只要能拿稳毛笔,胆子够大,随手写写画画就自认为才华横溢,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艺术自信。我们看到一种浮躁正蔓延于文艺界,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漫延,就可能失去传统与经典的支撑,由演艺界、文化界的名人导演出一种“时尚”的书画新潮。

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研究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时会有精深的见解,比常人和一般的爱好者有更强的书画表达能力。真正专业包含着精神导向和艺术引领两个要素。新时代提出了“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真正有实力的专业书画家是不会计较“名人书画”的风潮,艺术珍品,终会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文超:“书法热”的正俗面

近些年我们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书法热潮再起,这使书法看似门槛极低,仅依靠毛笔、宣纸、墨液,找一二“名师”,临三两碑帖,提出类似“书为心画”的理论,即是“书家”。事实上,书法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应在提升正俗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展开。

今日从事书写的所谓书家,笼罩了一层职业性,以技巧为能事,展览为显耀;书法高等教育的出现,又分割出一批书法教育从业者,与以参展为目的的书家,错综交织;又名流们跻身其中,有政坛精英,有商界巨贾,有影视明星,亦有作家学者等等。也就是说,凡会执毛笔书写皆有可能被赋予“书法家”头衔。此看似是一文化现象,实可解读为不同从业群体之间所产生的社会现象。

汉代赵壹指出痴迷书法者往往“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可今日诸多热爱书法的名流们,因时代变迁,大都已非古代的读书、善书、识书者,虽有具备一定书法基本功和审美认知者,但大多仍是以爱好、消遣甚至功利为主。对此,批评者有,中庸者有,识书理者为之站台者亦有。因此类群体展览、展示亦多,在网络发达的今日,竟成一社会显象。这完全不同于古人的“影响力”。基于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在这个网络传播神速的时代,当如何客观看待?笔者有如下几点粗浅认知。

其一,古人品评体系自南朝至清,线路相对清晰,即使由人论书,但底线是被评论人是通晓书理,且具备书写品格的。今天大众看到的诸多“名人书法”,具备传播效应,却大多不具备品评价值。当面对这种现象时,如何客观引导各个认知层面的“观众”成为主要矛盾。

其二,审美虽因人而异,有主妍美者,有主拙朴者,有主雄浑者等等,无论何种审美标准都具备一定的底线。在推广普及书法的同时,相关的书法史、书法美学又成为象牙塔中的学问,到底书法是否应该标举高格?这个高格的底线为何?还是应该模糊边缘?批评家们是否应以“爱好者”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成了无法统一的语境。

其三,以所谓的专业标准去衡量今日的“名人书法”是个无解的课题。如果我们想到各种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无法落地,看似面面俱到,所谓的针对性、批评的声音,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效果。这个问题本质上牵涉的是正与俗的问题。正即是具备书法修养的书写群体,这个底线与标准是有一定范围的;俗即以爱好、休闲为目的的书写群体,不顾忌书法所存在的传统技法、审美品格等方面,作品不在“书法”的评价范围内。

郝惠谋:无须动怒

西方人喜欢理清各种概念,顺便也就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因此,艺术家“串门儿”的现象并不常见。在视觉艺术面前,搞听觉艺术的人从来都只是欣赏、批判或者漠视。相比而言,对中国人来说,这件事情就没那么难了。中国人最不喜欢把东西分得清清楚楚,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分清东西,就扯远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讲明白道理,就生分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仅如此,即便是站在科学立场上,中国人也往往缺乏理智。

所以,这样的文化传统导致中国人一定是边界感极弱的。今天影视明星热衷于参与书画艺术创作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所谓的乱象横生也无非是一种人性的自然选择。只不过,有人不劳而获,有人劳而不获,劳而不获的人就生气了。我倒觉得大可不必。真正在某个领域不劳而获的人,如果他自己能够完全坦然,甚至乐此不疲,其实跟裸奔是没什么区别的。它身材差、皮肤差、丑陋不堪、不知廉耻,多数人都能看得到。人家用丢脸换来了金钱,甚至有人用晚节不保换来了一个平尺800元,这与你通过付出对艺术的执着换来一平尺500元,其实没差多少,所以无须动怒。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无论行业和年龄,书画爱好者中始终不乏对中国传统艺术持一种谦恭和敬畏的态度,并正在持续学习的人。他们是值得肯定和钦佩的,批评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热衷于参与书画艺术创作的影视明星一棒子打死。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名人书画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名人摔跤后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小小书画廓
诗书画苑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