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天渺茫之景:恽寿平与王原祁仿赵令穰山水
2022-05-03王慧
王慧
一、董其昌对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的发现
赵令穰(生卒年不详,字大年)《湖庄清夏图》〔1〕(图1)是董其昌(1555—1636)获藏的首件重要宋画〔2〕,1590年购得,1629年中秋以此卷易赵承旨《六体千字文》,获藏39年,卷后有董其昌7次题跋,对其尤为珍视。其后题跋曰:
赵令穰《江乡清夏卷》〔3〕笔意全仿右丞。余从京邱得之,阅数过,觉有所会。赵与王晋卿皆脱去院体,以李咸熙王摩诘为宗。然晋卿尚有畦迳,不若大年之超逸绝尘也。又称:宋人画赵大年马和之可称逸品,盖元镇倪迂所自出也。与此同时,董其昌在画论中也谈及赵令穰,称道:赵大年平远,写湖天渺茫之景,极不俗,然不耐多皴。虽云学维,然维画正有细皴者,乃于重山叠嶂有之,赵未能尽其法也。〔4〕
赵大年令穰,平远绝似右丞,秀润天成,真宋之士大夫画。此一派有传给倪云林,虽工致不敌,而荒率苍古胜矣。〔5〕
董其昌对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的评价,表达了两方面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赵令穰以李成、王维为宗,元倪瓒出自赵令穰,虽工致不敌,而荒率苍古胜矣,都称逸品、超逸绝尘。第二种观点是赵令穰平远构图,写湖天渺茫之景,不耐多皴,虽学王维,但非重峦叠嶂也。对非“重山叠嶂”示以否定态度。此两种观点恰好分别是恽寿平(1633—1690)与王原祁(1642—1715)对《湖庄清夏图》进行再创作的基础。
“四王吴恽”被称作“清六家”,被认为是“正统画”,是以山水画作为凭证的。但是清乾隆时期词臣画家钱维城(1720—1772)曾经评论道:“本朝山水祖两派,南田恽与司农王。”〔6〕《书画记》中也称:“国朝诸大家山水皆出一峰,而南田独具面目。”〔7〕表明恽寿平山水画与王原祁为首的“四王”山水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及师承关系。
二、恽寿平《仿古册页—学赵令穰》:简淡荒率之景
恽寿平是一名遗民画家,学界对其遗民身份早有探究,蔡星仪先生在《恽寿平研究》中有详细论述。事实上,恽寿平小景山水简淡荒率的特征是从赵令穰《湖庄清夏图》入手的,从中提取荒寒元素,然后师承宋元诸家,最终演绎出表达遗民情怀的荒率超逸之景。
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由董其昌到王时敏(1692—1680),康熙七年(1668)被张应甲(生卒年不详,字先三)购得不久后转让给李宗孔(1620—1689)。可以肯定的是恽寿平亲眼见过《湖庄清夏图》。途径可能是通过王翚(1632—1717)、莊同生(1627—1679)等友人的关系,在张应甲或李宗孔处见过,时间应该在康熙七年(1668)到十年(1671)之间〔8〕。
对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的再创作,恽寿平一开始受董其昌、“四王”影响较大。董其昌将构图形式由横卷改为纵轴,将画面中经典元素重新组合,无意于原作的构图准则,仅仅将其图案化,把赵令穰具有代表性的平远构图舍去,取而代之的是重峦叠嶂的山峰。这些转变都印证了董其昌对“王维风格”的探索与其新风格的完成。作品中董其昌采用北宋三远式构图,略去皴染、仅用干笔淡墨勾勒山体轮廓,强调“作画,凡山俱要有凹凸之形。先如山外势形象,其中则用直皴......”〔9〕,显露出董其昌注重山石结构“势”的表现。
恽寿平《湖山小景图》作于康熙三年(1664),此时恽寿平未亲见《湖庄清夏图》,有机会接触的可能是摹本或是摹本的摹本。可能受董其昌的影响,恽寿平也将重重山峰移入画中,但并未效仿董其昌“直皴取势”的结构表现,只是在形式上模仿董其昌画作而已。
董其昌对《湖庄清夏图》的“再认识”并非特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其“仿”作中。他造就了一种抽象的风格,突破一切的限制,将自然的形貌减少到最低,而仅仅维持其基本所需。其较合乎形式与审美的趣味,但较不具有形而上的自然“理趣”〔10〕。而恽寿平表示:“画之简者,不独有势,而实有其理”〔11〕。董其昌的终极目标与恽寿平强调“理趣”的观点不一致,因此恽寿平另辟蹊径,众观宋元名迹,师法南北宗,试图从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柳”意象入手,发展其“小景得趣”的绘画理论。
恽寿平讲道:“柳最不易作,宋以上无论。风流古澹,吾爱惠崇、大年,每画柳必以为规矩。此景能游法外之趣,惠崇以后,又得一人矣。”〔12〕
赵令穰作品中荒率苍古之感,引起了“遗民”恽寿平的情感共鸣。恽寿平对“柳”意象给予新的寄思,从“咏柳诗”中体现出来。其一,以柳寄愁,“青门上路千条绿,半是春风半是愁”〔13〕,表现在新朝逐渐趋于正统,旧朝复兴无望,作为“遗民”惆怅、矛盾而又无力的愁思。其二,以柳寄思,“多少秦淮河上柳,一时吹断鹧鸪风”〔14〕,表达对故国及牺牲于战场的兄弟的思念。其三,以柳喻怜,“自怜白发同枯柳,纵有春风不再青”〔15〕,对于生活现状“病添新白发,贫恋旧青薇”病痛、贫穷之愁。恽寿平将这些情思移入画中,讲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16〕,要达到画以养目、画以感人的最高境界。柳最难画,原因在此。
恽寿平小景山水初师赵令穰。图2是按照《湖庄清夏图》四分之三处左右烟雾映带的岸渚进行的再创作〔17〕。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描绘的是一幅“平湖小屿,汀花水禽”之景。而在恽寿平《临赵大年湖庄清夏》中主角是“树”,田园之景被舍去只留两间小屋,前景两棵柳树作俯势处于画面中间,左边一组树丛比赵令穰笔法更为粗率,似从倪瓒《画谱》中学来,右边一组树丛弥散于云烟之中。另外,赵令穰《湖庄清夏图》重点描绘近景,将中景与远景弥散在云雾之中,平远构图,增加画面的延伸效果。而恽寿平将所有物象都置于近景,作平面化处理,无意于空间表现,重在提取《湖庄清夏图》中荒凉、冷寂的表现元素,并将其夸张,以符合作者内心惆怅、矛盾的遗民情感。
然而,赵令穰对恽寿平小景山水创作仅起启蒙作用。恽寿平在题《春烟图》中也称道:“以得造化之妙,初师大年既落笔,觉大年胸次殊少此物......”〔18〕认为赵大年胸中缺少造化。恽寿平“理趣”的艺术追求是通过写生、师造化完成的,王翚曾讲:“南田妍精写生,日求其趣,其于山水之机疏矣”〔19〕随后恽寿平师从倪瓒(1301—1374)并参乎李成(919—967)意境,作“寒林”之景。
李成、倪瓒、恽寿平虽处不同时期,但他们都生活在朝代更迭、社会处极度动荡的战乱年代。山水画是他们最有力的“心印”之作;绘制秋景“寒林”是他们的契合点;师造化、抒性情、不求形似,是他们追求高逸脱俗的表达方式。
图3采用倪瓒三段式构图,树间参竹,浓墨秀挺。前景枯树得古劲苍寒之致,有剑拔弩张之势,直冲云霄与远景山石相连,淡墨枯笔绘之,画意从李成“寒林”中来。恽寿平写道:“余画树喜作乔柯古干,爱其昂宵之姿,含露激风,挺不平惧,可以说况君子,为营邱能得此意。”〔20〕此外,从倪画中得“势”,学云林当如快马斫阵,乃得势。无此兴会者,不可与言云林也〔21〕。恽寿平还参照倪画山石造型,但笔墨表现大异其趣。倪瓒善于运用干笔淡墨皴擦山石结构,表现出轻盈通透的三维空间;恽寿平则运用斧劈皴与墨染的方式呈现强烈的立体效果。画面整体韵味比倪画“平淡天真”“江滨寂寞之意”更加荒率、狂乱,笔墨更为放纵。在晚明的作家们看来,重要的是把倪瓒这位高士捧成文化英雄。通过这个英雄形象,人们的思想就能在逆境中赢得新的力量〔22〕。恽寿平不仅看重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理趣”观,更为重要的是恽寿平借倪画“定式”表达其“遗民”情怀。
如果说李成、倪瓒对恽寿平的影响在于如何通过秋景寒林表达内心愁苦,追求高逸脱俗的审美理想的话,方从义(生卒年不详,字方方壶)则啟迪恽寿平如何洗尽胸中尘埃,做一个真正的不为凡俗所忧、清静自守、洒脱超逸之人。只要人内心清静脱俗,画自然高逸。恽寿平称方从义“宇宙之内,岂可无此种境界”,评价极高。
方方壶蝉蜕世外,故其笔多诡岸而洁清,殊有侧目愁胡,科头箕踞之态。因念皇皇鹿鹿,终日踆踆马走中,而欲证乎静域者,所谓下士闻道,如苍蝇声耳。〔23〕
方壶泼墨全不求似,自谓独参造化之权,使真宰欲泣也,宇宙之内,岂可无此种境界。南田草衣。〔24〕
这两段论述涵盖了恽寿平师从方从义所得到的启发。作画需解衣般礴、旁若无人、静以求之;参乎造化、不求形似、无意为佳;笔多诡岸而洁清;写生先敛浮气,待意思静专,然后落笔,方能洗脱尘俗,法新趣也〔25〕。这些画理明显受方从义道教的影响。
《学赵大年》(图4)是恽寿平《仿古山水》十二幅之一,应是其晚年作品,大约绘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此时恽寿平作品中出现了相似的画面组合。千株乱柳,一片荒江,此中横一小艇,为垂钓之处,远景仅勾勒平缓山坡。画面表现极简,画树石,全不似树,略得其景象耳,画石亦然。虚笔淡墨,笔尽而意无穷,天真幽淡,趣味横生。
对比早期(图3)即可发现此时恽寿平作品中少了几分剑拔弩张之势,画面表现得更加从容、清静、平淡,更像是其晚年内心情感的写照。恽寿平讲秋景应令人“可悲可思”。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山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26〕。恽寿平此时山水画诠释的是其经历过朝代更迭、体验过世态炎凉、看破红尘之后清静自守的人生感悟,表现的是赵令穰《湖庄清夏图》荒率苍古、超逸绝尘的内在韵味。
三、王原祁《山水册页—赵令穰江村花柳图》—湖天渺茫之景
从1636年到1668年这32年间,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是王时敏的藏品,也就是说王原祁在27岁之前是可以接触到原作的,同时还可以见到王时敏、王鉴、王翚等人的仿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仿本都是以董其昌写“湖天渺茫之景”或“重山叠嶂”式的构图为基准的。
早期王原祁对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的理解来源于王时敏。王时敏评价赵令穰《湖庄清夏图》:“余家藏赵大年《湖乡清夏图》,柳汀竹屿,茅舍渔舟,种种天趣,非南渡后人可及。”〔27〕王原祁在《王原祁仿赵大年山水》中运用俯视视角,将凉亭、小桥置于画面下方中间位置,树丛围绕其周围,并自然过渡到中景。中景大片湖面与远景相连,湖中有隐者垂钓。王原祁此景描绘了一幅“柳汀竹屿、茅舍渔舟”式的、带有“隐居”意味的湖天小景图。
后王原祁称:“惠崇《江南春》,写田家、山家之景。大年画法,悉本此意。而纤妍淡冶中,更开跌宕超逸之致。”〔28〕王原祁将“田家、山家”景致运用到仿赵大年图式中(图5)。王原祁将赵令穰“湖天渺茫之景”与“田家、山家之景”相融,并参乎“龙脉”的构图方式,加以青绿设色,完全变为一幅桃红柳绿的田园风光。查阅王原祁相关画作得知,此类图式大部分出现于1700年之后,此时王原祁入职翰林院,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这类作品可能为应制之作。
结论
恽寿平与王原祁对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的再创作是基于董其昌对赵令穰的评价,画风相异是源自两位师承对象不同,创作动机不同。恽寿平为明“遗民”,道家思想对其影响很深,在他作品中体现的是内在的、精神的、真实的情感流露。王原祁为翰林画家,作品不免偏向于主题内容,意在展现自己所处的太平盛世。恽寿平与王原祁是将仿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放置于不同情境中,以此来满足他们个人的或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侧面表现。
注释:
〔1〕关于《湖庄清夏图》的流传情况,见许龄丹:《〈湖庄清夏图〉考》,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第21—27页。大体情况如下:由明内府收藏,后归于臣下(有蔡昂、吕颛、王凤灵的印章);自大内散出后二三十年,被在北京经营书画的吴国逊、吴延兄弟觅得,随后转给董其昌;75岁中秋,董其昌用《湖庄清夏图》与人交换了赵承旨《六体千字文》,之后辗转不久到了王时敏手中,康熙七年(1668)被张应甲购得,不久又成为藏家李宗孔的珍玩;到乾隆时期入内府;直到清末动荡时期,大量书画流入市场,广东人黄君壁购得《湖庄清夏图》,友人张大千对卷临赏,留下不少仿作。后1950年,黄君壁定居台湾,《湖庄清夏图》流入海外。《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指出董其昌将《湖庄清夏图》与友人于玉嘉《六体千文》交换。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2〕方闻:《中国艺术史九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版,第158页。1589年,董其昌会试得中进士。1590年,董其昌获赵令穰《湖庄清夏图》。
〔3〕《江乡清夏卷》与《湖庄清夏图》均为此图,画名是董其昌所改,本文采用《湖庄清夏图》。
〔4〕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收入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8页。
〔5〕同〔4〕,第1015页。
〔6〕钱维城:《茶山诗集·卷六》,国学大师电子资料数据库。
〔7〕朱季海:《南田画学》,古吴轩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8〕笔者没有找见张应甲何时将《湖庄清夏图》出售给李宗孔,但是恽寿平在康熙五年(1666)到十年(1671)之间大量观赏宋元绘画,是其风格的转变期,恽寿平受赵令穰的影响之大。康熙二年(1663),庄同生与张应甲有书画交易。康熙六年(1667),王翚成为张应甲购画中间人。王翚、庄同生都是恽寿平挚友。李宗孔与王翚、恽寿平是友人,曾一起作画交游。
〔9〕董其昌:《画旨·卷上》,收入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10〕〔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31页。
〔11〕朱季海辑《南田画学》,古吴轩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12〕同〔11〕,第46页。
〔13〕恽南田著,秦耕海校注:《恽南田文集·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567页。
〔14〕恽南田著,秦耕海校注:《恽南田文集·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15〕恽寿平著,吕凤棠点校:《甌香馆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
〔16〕同〔14〕第121页。
〔17〕刘奥:《恽寿平对北宋惠崇、赵令穰“江南小景”的图示之变》,《美在成久》2020年05期,第31页。
〔18〕同〔14〕,第155页。
〔19〕同〔13〕,第687页。
〔20〕同〔13〕,第699页。
〔21〕朱季海辑:《南田画学》,古吴轩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22〕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23〕同〔21〕,第29页。
〔24〕同〔14〕,第391页。
〔25〕同〔21〕,第19页。
〔26〕同〔14〕,第120页。
〔27〕〔清〕王时敏著,毛小庆点校:《王时敏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400页。
〔28〕王原祁《麓台题画稿》,收入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706页。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