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安全精彩:奥运盛会的中国典范
2022-05-03郭怀刚
[摘要]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从申办、筹办到取得圆满成功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中国交出冬奥会筹办举办与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开创中国体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双赢局面。北京冬奥会再次证明,一个在开放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坚持不懈促进全球团结合作、促进国际社会“一起向未来”的行动派。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中国方案;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G811.2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4-0054-04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根本所在。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兑现庄严承诺,如期举办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反映的是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强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相结合,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①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做好简化办赛工作,是如期顺利举办奥运盛会的战略选择。我们从实际出发,将绿色低碳、精简高效、可持续理念贯穿办赛全过程,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节俭而不失精彩。
全力践行绿色办奥理念。以多个“首创”成就绿色奥运经典,在奥运史上首创开幕式“微火”,不仅意蕴丰富,而且传递出绿色低碳理念;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构建起“氢能源+电车+高铁”的低碳交通格局,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5%,为历届冬奥会之最。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大量光伏和风能发电、地方捐赠林业碳汇、企业赞助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方式实现碳补偿,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2015—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9%,赛时空气质量达到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
全力推进精简高效办赛。坚持扁平化管理,严控人员规模,组建战略指挥层、运行指挥层、场馆运行层三级赛时运行指挥体系。运行指挥部“一办一中心十三组”切实履行赛时职责,每日调度总结研判,破题解难事不过夜。坚持重心下移,压实场馆团队责任,绝大多数问题发现在现场、解决在一线。制定简化办赛方案,合理规划非竞赛场馆和临时设施建设,压缩运行团队规模,坚持“管用、够用、实用”原则,做好赛会服务保障工作。坚持廉洁办赛,严控办奥成本,节约办赛资金,北京冬奥会预算为20年来冬奥会最低。精简仪式活动,对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重要仪式中的非必要环节,通过创新方式实现精简,从而压缩规模和人员数量,做到简约更精彩。
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新典范。以2008年夏季奥运会遗产为支撑,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从篮球赛场到冰球赛场的转化,北京赛区13个场馆中有11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冬奥村赛后将转化为人才公寓,所有场馆制定赛后利用方案,明确为全民健身服务。将冬奥会筹办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带动高端要素齐聚首钢园区,有力推动首钢企业转型、产业转变、职工转岗,助力京西地区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发展,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重大体育赛事必须坚守的底线。”“全面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精心做好赛事組织、赛会服务、科技应用、文化活动等各项筹办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风险。”①我们始终把安全摆在第一位,坚决筑牢政治安全、防疫安全、赛事安全、舆论安全、城市安全防线,打造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有力确保政治安全。加强中外体育交流,坚决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外交抵制”杂音得到有效遏制,北京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第76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国家参与共提,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决议共提国数量新高。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盛会,充分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的坚定信心。
有力确保防疫安全。把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制定发布两版《防疫手册》,织密织牢防控体系。在闭环内,涉奥来华人员全程疫苗接种,严格闭环管理,建立新冠联络官机制,开展每日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最大程度减少社交活动;在场馆中,定向组织观众现场观赛,设置观众单独流线,赛前赛后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确保观赛安全;在社会面,坚持动态清零,一体推进城市防疫和冬奥防疫。一项项有力举措,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杜绝了聚集性疫情和环内疫情溢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防疫效果。
有力确保赛事安全。建立赛时急救转运统一调度指挥机制,在三大赛区设置41家定点医疗机构、138个场馆医疗站,选拔2300名医疗骨干参与医疗保障,配备救援直升机、负压救护车等设施,确保医疗救治及时有效。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天气预报团队,在三大赛区建成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针对大风、暴雪等极端天气情况,依托“三维、秒级、多要素”冬奥气象监测网络和“分钟级、百米级”精准预报服务系统,及时调整竞赛日程,全力保障赛事顺利举办。
有力确保舆论安全。全面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讲好冬奥故事。主媒体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20场、媒体吹风会22场,各竞赛、非竞赛场馆组织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182场,广泛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充分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和主办城市风采,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氛围。冬奥会在赛事举办的第4天已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海外媒体报道超5万篇,全球奥林匹克社交媒体账号互动量累计达25亿次。
有力确保城市安全。在三大赛区相关道路、赛区间连接路线、机场抵离路线等路段,施划239.5公里专用车道,保障冬奥交通服务车辆优先通行。组织电力、燃气、热力、供排水、环卫、通信等专业保障单位和相关属地政府,围绕冬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等涉奥场所,制定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投入223支保障团队、2582名保障人员、1700余台(套)保障车辆和相关设备,有力确保赛时城市运行安全平稳、高效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时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①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言必信、行必果,通过7年精心筹办,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
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宴。“雪如意”“雪游龙”“雪飞天”等竞赛场馆,在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场;比赛服饰上的中国龙、山水画,礼仪服饰上的“瑞雪祥云”“唐花飞雪”,让世界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冰墩墩”晋升“世界顶流”,“一墩难求”折射出全球范围的冬奥热情。中国风闪耀冬奥,实现了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交相辉映。
彰显科技与冬奥的完美融合。科技创新贯穿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首座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场馆。5G信号覆盖所有场馆及连接道路。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程以4K格式转播、部分重要赛事以8K格式转播。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让短道速滑比赛更具观赏性、也更加公平。从零重力体验床到智能送餐,无处不在的中国创造让各国运动员为之赞叹。
彰显冰雪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冬奥赛场上各国冰雪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运动员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冬奥会取得9金、4银、2铜,位列金牌榜第三,冬残奥会取得18金、20银、23铜,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这是冬奥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开放自信、勇于超越的意志品质。
彰显参与冰雪运动的非凡成就。北京冬奥会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上,更体现为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成现实。2021年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2014—2019年,中国滑雪装备市场规模从32.2亿元增长至117.5亿元。
彰显协同发展的持久活力。冬奥筹办带动了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城际交通网络建成通车,将三大赛区串成一线,张家口进入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医疗、教育、通信设施、住宿餐饮等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乘冬奥之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入推进,“冰雪体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延庆建设“最美冬奥城”,张家口打造“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崇礼捧起了“雪饭碗”、摘掉了“贫困帽”,群众生活水平节节升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我们深入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发挥制度优势,依靠人民群众,整合资源力量,加强国际合作,取得了冬奥会巨大胜利,也留下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成功办奥提供了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对冬奥筹办举办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引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成功的根本所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叹,“就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而言,习近平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冠军”。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筹办举办重点任务,运行指挥部每日统筹调度,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北京市、河北省积极落实主办城市责任,按时优质完成各项任务;冬奥组委落实主体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各场馆运行有序,执行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组织优势和治理效能,确保奥运盛会“简约、安全、精彩”成功举办,中国之治进一步彰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冬奥筹办举办全过程。开闭幕式集中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形象,赛事组织保障让“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承诺掷地有声,通过“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成功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冬奥会带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推进,交通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交出冬奧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来自各行各业、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观众组织、志愿服务等方面倾情奉献,让世界感受到温暖、活力和热情。“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可能达到如此出色的水平。”②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人民,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有力支撑。冬奥筹办千头万绪,检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短短数年,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3个冬奥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绿色低碳、安全保障、疫情防控的众多“黑科技”大显身手,向全球展示了“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中国回应时代要求的不懈努力,是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集中体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共同价值追求。办好北京冬奥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理念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高度契合,从“一起向未来”主题口号到开闭幕式“天下一家”主题元素,再到奖牌的同心圆设计,都围绕共同体核心理念展开。从团结抗疫看,作为疫情下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为今后举办国际性重大活动提供了成功范例,给予了世界团结抗击疫情和振兴经济的信心和勇气。从外交活动看,北京冬奥会以全球共通的体育语言和体育精神,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舞台,发出了人类面对困难挑战团结前行的时代强音。北京冬奥会再次证明,一个在开放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坚持不懈促进全球团结合作、促进国际社会“一起向未来”的行动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郭怀刚,北京冬奥组委秘书行政部部长)
责任编辑/任征
①《“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人民日报》2022年1月7日,第1版。
①《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强调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1月21日,第2版。
①《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冬奥之路》,《人民日报》2022年2月2日,第1版。
①《“我真希望给习主席颁发一枚金牌”——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光明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②《国际奥委会向中国人民颁发奥林匹克奖杯》,《人民日报》2022年2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