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与蜡八
2022-05-03乙戌君
乙戌君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每到这一天,总会想起那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腊八还是蜡八。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得到的标准答案是:【腊八】(laba):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民间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如果你以为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你就太天真了。今天要告诉你一个刷新三观的答案:腊八对,蜡八也对。不过腊八≠蜡八,在古代这可是两种不同的活动。
祭先祖五祀的“腊”
“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重要祭典。《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向上天为来年祈福,用猎取的禽兽来祭祀先祖及五祀。最晚到春秋时期,腊祭就已经是国家大典的一部分。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左传·僖公五年》中,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路,劝谏失败后,宫之奋发出感慨:虞国的灭亡,不用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就可以直接拿下。
“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这里的“不腊”等同于灭国,可见腊祭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臘”的祭祀对象是“先祖五祀”。“先祖”好理解,那“五祀”又是什么呢?早期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家语·五帝》等文献中提到“五祀”,指的都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不过两汉间,认为“五祀”就是《礼记·月令》中提到的春天三个月所祀的“户”、夏天三个月所祀的“灶”、季夏(六月)所祠的“中雷(liu)”(房屋的中央)、秋天三个月所祀的“门”和冬天三个月所祀的“行”(通“井”),这五种事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
比如《白虎通义·五祀》说:“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雷也。”这五位是守护住宅内外的神灵,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更加密切,所以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后来对灶神的祭祀单独分离了出去,直到今天,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南方腊月二十四),人们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灶仪式。
那么如此重要的祭祀活动具体是在哪一天举行呢?《说文解字》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就是说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实际上腊祭的具体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祭八位农神的“蜡”
巧的是在差不多的时间,还有一个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那就是“蜡(音‘乍’)祭”。先秦时期,这同样是一个会由天子亲自参与的重要祭祀活动。
《礼记·效特牲第十一》云:“天子大蜡八。”天子行此祭时需要祭祀先啬、司啬、农、邮表啜、猫、虎、坊和水庸共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灵,祭祀时要高唱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谣。希望土地不要被冲毁,水归其壑,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为灾,杂草归于薮泽,不要生在良田之中。态度极其虔诚,“仁至义尽”。
蜡祭是为了报答众位农神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所以如果当年的收成好,那就举行蜡祭:收成不好,那还是把祭品省着自己吃吧。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收成关系着社会的兴衰。因此蜡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蜡祭除了是重要的祭祀活动,还是先秦时期盛大的全民狂欢节。向神明感谢丰收,为自己的辛苦犒劳,这样的节日即使只有一天,热闹程度估计也不亚于春节。
古人也“腊”“蜡”分不清
腊祭先祖五祀,蜡祭八位农神,都是大型祭祀活动,举行时间又都在年末,秦汉以后腊祭和蜡祭两种祭祀活动就开始慢慢地合流。人们对腊祭和蜡祭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唐代孔颖达在疏通《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时曾说:在周代,腊与蜡是不同的祭祀。但是从汉代起不提蜡,只有腊了。翻开《汉书》,通篇找不到几个“蜡”,反而是腊祭的记载挺多见的。受这样的影响,不只是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学者都误以为腊和蜡最初只是一种祭祀的不同名称。大概秦汉以后,蜡祭在古人生活中的痕迹越来越少,直到彻底消失。虽然现在对蜡祭消失的时间还存在疑问,但学者们对腊祭和蜡祭从汉代开始在民间渐渐合流已经没有多少争议。
腊日与腊八隔着一碗粥的距离
那么原先的祭祀活动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腊八节,还要唱腊八粥呢?这得从一个佛教故事讲起。
相传释迦牟尼修行的时候曾饿倒在地,一牧羊女用杂粮与野果熬成的粥将他救醒。之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件事,每年的腊月初八,各个寺庙会作浴佛会,并施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提醒人们做善事结善缘。
这一活动从宋代就开始了,吴自牧撰《梦粱录》记载:“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从宋人笔记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在两宋时“腊日”与新兴的“腊八”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节日。
不过从元代开始,“腊八”正式纳入官方传统,由皇帝赐腊八粥给百官,民间也由于佛教的兴盛而对这个节日越来越重视。渐渐地,“腊八”的风头完全盖过了“腊日”。以至于现在大家只知道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了。
(木易摘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