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养老模式、效应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05-02陆步诗郭建华
陆步诗, 郭建华, 杨 琴
(1. 邵阳学院 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2. 生态酿酒新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邵阳 422000;3.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学术界关于养老内容看法基本一致,即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1]。而关于养老模式,学界观点不尽一致,主要有:养老模式是对老年人生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保障,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核心是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2];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对老年人提供支持的制度安排[3]。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等,但养老模式的选择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认知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4]。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同居状况、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身体健康状况[5];经济方面的因素较多,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两个重要因素[6];认知因素包括养老对象的宗族文化、与成年或已婚子女合住以及接受非同住子女经济转移情况[7]。从现有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看,不同养老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也有其适应人群,应用的效果也不尽一致。
本文基于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要素双向流动不畅这一现实条件,首先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各种养老模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群体,并对各种养老模式的效应进行比较评价,为不同老年人群体提供养老模式选择的参考,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11年以来,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提升(图1)。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19 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较上一年增速高达8.3%(1)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到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突破14%,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图1 2011—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变化趋势(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二)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两种“不均衡”现象:一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显著;二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分布不平衡。全国老龄办统计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与城镇的差距呈扩大态势,且城乡倒置状态将持续到2040年。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老龄化程度均达到10%以上。其中,辽宁、重庆甚至超过20%。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将有超过2亿空巢老人,而相当比例分布在农村,农村空巢老人成为养老重点(3)数据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81307656_100195310。。
(三)中国老龄人口抚养现状
中国老龄人群中有近一半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老人。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达1.18亿人,65岁及以上老人抚养比仅为19.7%(图2),而欧美国家老人抚养比高至30%以上,日本老人抚养比更在45%以上(4)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ww.worldbank.org。。中国GDP总量虽居全球第二,人均GDP排名却在80名以外,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则属于发达国家行列。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窘境。
图2 2015—2020年65岁及以上老人抚养比
(四)中国养老机构现状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民众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养老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助推我国养老产业迅速发展,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和2020年增速均在10%以上。至2020年,全国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数量分别达38 069个(图3)和483.1万张(图4),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达25.3张(图5)(5)数据来源:民政部,国家统计局。,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和韩国。
图3 2015—2020年中国养老机构数量及增长率
图5 2015—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尽管我国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民政部统计,至2020年,我国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已达483.1万张,而收住养老人员只有220余万人,一半以上的养老床位处于空置状态。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的养老观念制约外[8],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部分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9],选址和定价不合理、服务设施不完善[10],入住养老机构的资格难以取得[11]等。
基于此,“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护理型床位占比将提高到55%;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负担;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5%。
二、“双循环”格局下城乡养老模式及效应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基本模式[12]。其中,受我国传统“养儿防老”理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曾是几乎所有农村老人和绝大多数城镇老人选择的养老模式。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大规模迁移至城市,农村空巢老人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家庭结构纵向延伸,一个子女赡养四个老人的问题逐渐凸显。居家养老逐渐演化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大型养老社区养老;甚至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互联网+养老”、金融养老等新模式[13]。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1.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替代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包括“五助”服务、日托及全托服务、文体娱乐服务,以及由志愿者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等精神慰藉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效应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政府养老产业政策相吻合,受国家政策鼓励,并能获得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绝大部分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抱有“养老不离家”的思想,加之中国“未富先老”,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收入较低,因而居家养老模式是当前较为普遍的养老方式。与机构养老或大型老年社区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投资小,后期运作资金压力不大。此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起到锻炼养老队伍、建立并完善服务标准及流程等作用。
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存在投资回报率较低、服务对象“众口难调”、单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受限等不足。
(二)机构养老模式
1.机构养老模式的内涵
机构养老是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机构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医护照料、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部分养老机构还可以为退休前有一技之长的老人提供老有所为的便利。
目前,机构养老模式有医护型养老机构和老年公寓两种类型。医护型养老机构由医护人员组成,为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残疾人、临终患者、绝症晚期和其他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老年公寓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2.机构养老模式的效应分析
养老对象集中居住便于管理和服务,便于各种养老附加产品的开发;当服务提升到一定水准后,可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入住率,为营利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促使养老服务团队快速成长及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
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主要有自建成本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租赁租金压力大、不确定性因素多,促进养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策措施落实难以到位。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落实难以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对经营中发生的机构内的伤病、死亡等重大问题没有相应明确的解决办法,经营者时有纠纷困扰;“医养”结合难,因为医属于卫健委管理,而养则属于民政部门管理;大部分民办机构规模小,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机构入住率难以保证。这些都体现了机构养老的困难和不足。
(三)大型养老社区模式
1.大型养老社区模式的内涵
大型养老社区模式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身处熟悉环境,并获得与自身健康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对象包括自理型老人、介助型老人、介护型老人。大型养老社区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护理和医疗等基本养老需求,又满足了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不同养老需求。
2.大型养老社区模式的效应分析
首先,大型养老社区模式可以提供相对完备的照料护理服务。大型养老社区模式主要通过针对老人生理特点布置智能设施、建立老人健康档案、根据老人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评估等方式,根据老人需求提供康复辅助、交通服务、居家护理、医学治疗等服务,让“有需求”的老人得到长期照护服务。其次,大型养老社区可以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相对居家养老和其他机构养老,大型养老社区除基本护理外,还可以提供必要的社交和休闲娱乐活动,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家庭感。第三,老人在大型养老社区可以获得连续性照顾。大型养老社区的养老服务包括老人从独立生活到需要辅助生活时期的服务,服务分为无陪护型、陪护型、特护型等类型,而且老人随着护理需求的改变,仅仅需在熟悉的楼层或建筑物间搬动,不必因健康状况变差而迁出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连续性较强。
我国发展大型养老社区模式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大型养老社区的投资建设成本高,且回报期限长,容易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差,如果缺乏政策和资本的长期支持,就很难获得产业规模效应,难以长期维持经营。二是尽管大型养老社区可以说是老年人颐养身心的完美选择,但老人需要支付高昂的服务成本。目前,很多社会资本进入大型养老社区都选择走“高端”路线,选择大型社区养老的月均支出动辄上万元,“高端”人群的需求被高估,而中、低等收入人群被忽略。三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型养老社区自身没有设立医疗体系,关于老人的就医问题,往往选择与其他医院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并且社区内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技能方面也不成熟,难以胜任社区养老人员的护理需要。四是大型养老社区服务事务复杂,既要整合各类老人需要的护理资源,又要及时提供生活及医疗服务,而目前国内大型养老社区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和服务监管标准,因此管理难度大。此外,专业人才不足也是目前大型养老社区模式的发展瓶颈之一。
(四)金融机制养老模式
1.金融机制养老模式的含义
金融机制养老模式是老人将所拥有的房产等不动产通过租赁、抵押贷款、销售、遗赠等方式给金融机构或有需要的人,从而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接受养老院效劳(老年公寓、养老社区效劳)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以房养老、大房换小房养老、遗赠养老、抵押给银行借款养老、遗嘱托管养老等[14]。
2.金融机制养老模式的效应分析
金融机制养老模式能满足那些拥有房产但是没有足够养老金、缺乏照看人的老人的养老需求,是当前商业性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产品,金融机构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金融机制养老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让有些老人宁愿将房子留给孩子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出售养老,使得这种模式的推进很困难;现行房产制度,尤其是70年房屋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风险都会对此种模式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阻力。
三、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要素双向流动不畅这一现实条件和国际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首先阐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比连年攀升,逐步向“深度老龄化社会”发展:一方面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民众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机构的利用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然后比较分析了目前几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缺点、适应群体及社会效应,结果表明: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两种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养老模式,适应群体广,大型养老社区模式和金融机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
针对“养老难”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和“农村养老最难”这一养老短板问题,基于“双循环”新格局,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促进城乡养老产业发展。
(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首先,立足“双循环”这一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养老产业。充分利用好我国未来养老产业超大规模市场这一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养老产业统一大市场,使养老产业的土地、人才、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中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其次,结合我国养老行业发展实际,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原则下继续放宽外资准入资格,借鉴外资在养老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服务模式,促进国内城乡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加强对国内养老企业的培育,扶持养老产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鼓励国内养老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
(二)将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城市本位性还未完全改变,城市本位的养老政策使得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严重碎片化,而且养老服务发展的随意性较大,难以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15]。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关键,为此,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开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促进城乡养老产业均衡发展。要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以城镇相对成熟的养老产业企业和养老服务组织为引导,培育一批农村本土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
(三)促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为促进我国城乡养老产业发展,政府首先应采取措施对养老企业的税费进行削减,在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减轻企业负担,并设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社会资本从事养老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其次是针对大多数养老对象,以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为重点,深化基本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改革,发展“互联网+养老”,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精度等。第三是适当推进养老产业高端化。因为高端养老产业辐射面广,是一个多元产业体系,可以通过政府组织、企业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式推行“高端养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发展“医疗+养老”,提升老年病专治及康养医养结合水平,发展“旅游+养老”,打造居、养、游康养田园综合体。通过养老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国内养老龙头企业,提升养老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增强养老产业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完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养老产业企业根据养老服务人员的品德、能力和业绩建立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并为业绩突出、口碑良好的专业人才创造升职空间。建立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推动养老机构与当地高等院校以及护理医院、医疗培训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养老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充实养老企业服务人员数量,提升养老企业专技人才素质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