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戚发轫:让梦想飞上天的三个关键词

2022-05-02秦勉

学与玩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航天事业载人

秦勉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国的航天大年,探月、火星、天宫空间站,这一个个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小读者迷上了航天。在这些小航天迷自学我国航天史的时候,会一次次看到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与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紧紧连在一起。

他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轫。近日,满头银发的戚发轫院士特意选择了在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接受《学与玩》编辑部采访,他带来的不仅是航天科技的探索,更是航天精神的感悟。

《离骚》中有一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说的是,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而发轫,指的就是拿掉阻止车轮的木头,比喻新事物或新局面开始出现。戚发轫人如其名。他贡献一生的航天事业势如破竹,一个个航天奇迹迎面而来。

从航空到航天不变的是爱国

1933年,戚发轫出生在大连。那时候,大连还被日军占领。亡国奴的日子是屈辱的,日本小孩可以随便欺负中国孩子,但是让他感到更屈辱的是不能说“我是中国人”。这种情况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甚至是1949年才得以改变。新中国成立了,戚发轫感到无比幸福。

很快,抗美援朝开始了。那时,他还在上高中,一次次看到被美军飞机轰炸扫射后遍体鳞伤的志愿军伤员被抬到后方,都感到无比痛心。空军要足够强大才能保家卫国!就是本着这样朴素的想法,他决定,以后一定要造飞机,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

就这样,高考的时候,戚发轫的第一志愿是航空,第二志愿是航空,第三志愿还是航空。他顺利进入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朝着他的航空梦前进。5年后,他毕业了。可是,他没有去造飞机。那是因为,当时中国要搞航天了,可是又没有相关人才,只能跨专业挖人。从此,导弹、卫星、火箭伴随了他数十年的时光。

这次改行十分突然,可是按戚发轫的话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为国防建设、为强国做贡献是我一辈子的目标。”戚发轫刚开始学导弹,就由钱学森亲自教授《导弹概论》,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激励都是无比宝贵的。现在,在戚发轫等老航天人的带领下,我国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航天大国,正朝着航天强国努力。多年来,时常有人问起我国航天事业成功的原因,戚发轫的第一个回答总是:爱。

中国航天人心中有爱,爱岗位、爱团队、爱事业,更爱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的爱,他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都献给我国航天事业,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办法解决,有危险也决不后退。

夏天要做低温试验,没有试验室,怎么办?去海军冷库做。试验完成了,脚上穿的塑料凉鞋却冻裂了、冻碎了。研制“东方红一号”时,面临卫星天线高速旋转不安全的情况,怎么办?为避免天线甩断伤到人,他们用包装箱盖子挡住身体,从缝隙里观察试验。没有先进计算机,怎么办?用手摇计算器算,用手一笔笔记,在纸上画图纸、爬格子……

这一次次反复试验都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在戚发轫看来,爱国是不需要讨论的。他经历过祖国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他热爱新中国,愿意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切。而建国初期,一大批在国外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好的专家都纷纷冲破阻力回到一个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的新中国,也是因为爱国。爱国的方式有千千万万,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爱国。

从失败到成功不变的是梦想

嫦娥、玉兔、吴刚……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飞天梦。600多年前,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有梦想,也敢于冒险。他坐在绑上了40多支自制“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虽然因为“火箭”爆炸而献出了生命,但他的精神却已被全世界承认,被认为是“世界航天第一人”。

新时代的“万户”同样有梦想,但是绝不冒进,而是脚踏实地去钻研。我们都知道,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是怎么来的呢?那还要说到1970年的4月24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清晰嘹亮,證明中国真的有了飞天的实力。

当时,作为“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戚发轫,欢呼的时刻比同伴们晚了一些。随着“点火”“星箭分离”的口号,戚发轫知道,卫星入轨成功了,同伴们都跳了起来,可他还得等,要等到亲耳听见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要确保“东方红一号”完全做到了“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他才敢放心地庆祝。

成功的喜悦难以忘怀,然而8年前,也就是1962年的一次失败也刻骨铭心。戚发轫永远也忘不了“东风二号”失败的教训。那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但撤走全部专家,还带走了所有专业资料,目的就是切断新中国的导弹研制计划。“东风二号”要加大射程、提高运载能力,但当时没有经验,发射后,点火不久就掉下来了。“那时候对我们刺激特别大,你说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上去眼瞅着就掉下来了。当时我们觉得无地自容,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如今,回想起来,戚发轫依然深有感触。

可是,人不能总是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而是要找到失败的原因。“东风二号”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地面试验。此后,他更加重视地面试验,顶着压力,自行设计图纸,这才有了两年后“东风二号”的成功,以及后来包括“东方红一号”顺利发射在内的一次次突破。

从失败到成功,戚发轫和所有航天人的飞天梦实现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个个奇迹。飞天梦是什么呢?戚发轫认为,天是人类生活的第4环境,是国家主权的第4个疆域,现在,我们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还有领天。如今的国家主权已经到了大气层之外,一个国家在航天领域里没有能力的话,在国际上就没有话语权。因此,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还要一直做下去,目的不是和谁比赛,而是要利用太空资源,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从导弹到载人飞船不变的是吃苦

心中充满爱与梦,就不怕沿途的苦难,吃苦也变得甘之如饴。这种苦的滋味是多种多样的。

戚发轫刚开始在酒泉基地研究导弹的时候,那里连帐篷都没有,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地窝子”里。“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在坑上面搭个支架,坑里面再放一个大通铺,几十个人睡在一起。那时候,研究工作要两班倒,下夜班的人回到“地窝子”也不敢开灯,只能摸,有时摸错了就睡到了别人的被窝。

睡不好,吃的也不好。不过,戚发轫十分乐观,在他的回忆中,几次捉黄羊“打牙祭”的经历成了美好的回忆。

随着时代的进步,衣食住行的苦渐渐少了,一种新的苦出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军工行业不兴旺,科研人员待遇很低,可大家都实实在在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现实。这次,戚发轫苦在心里,他既理解科研人员的生活压力,又始终记得肩上的重任。他能做的,只能是从自己做起,克服困难,带领航天团队前行。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这一次,他尝到了压力满满的苦。一方面,1933年出生的他已经59岁了。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了,还有精力挑起这项重任吗?另一方面,载人航天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别高。以前,他去苏联看过发射载人飞船。发射时,总设计师要跟航天员说,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们一定能安全回来,最后还要签字。当时的他就在想:将来送我们自己的航天员上天之前,我能说这句话、签这个字吗?

不过,再大的压力也被克服了。像几十年前从造飞机转行到造导弹一样,戚发轫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他还是那个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这样,年近花甲的他开始了一条为载人航天吃苦的路。

时间来到了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要发射了,SARS(非典型肺炎)也来了,到了戚发轫要下决心的时候了。怎么保证上百名工作人员的安全?怎么让大家坚守岗位?怎么让神舟五号顺利发射?他狠了狠心,规定所有参研人员,无论家在京内京外,都进入航天城,就是不能回家。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大家都服从了大局。终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了。这一刻,戚发轫觉得吃过的所有苦都是值得的。

采访手记

采访中,戚發轫院士一再强调,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靠的不是一两位科学家,而是一大批爱国、有梦想、能吃苦的科研人员。面对越来越多的小航天迷,他希望大家也能爱国、有梦想、能吃苦。与他们那一代人相比,现在少年儿童在这三点上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现在的生活条件早已不需要孩子们去住“地窝子”了,可是仍然有很多苦摆在面前。写作业的时候忍住不看视频苦不苦?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自己不能去苦不苦?新时代我们或许会吃新的苦,但新时代也会赋予我们航天精神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航天事业载人
载人航天三十载飞天筑梦中国宫
中国2030年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