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插图的运用策略
2022-05-01刘明红
刘明红
图文并茂是统编教材的突出特色,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的大量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足以说明插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或浪费了这一资源,形象生动的插图在教学中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沉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有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切实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先于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因为插图有色彩感、画面感。但是,学生对插图往往没有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插图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课文中的插图本身就含有很精妙的设计,文字内容出现在书页的中间位置,插图内容分布在文字的上方和下方,而课文所在单元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从课文的插图中,你能够看出哪些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观察的结果。学生分上下两个部分观察插图:上半部分的两幅图,一幅是燕子飞行的样子,是近处的外形图;另一幅是燕子休息的情形,是远处的“几个小黑点”停在电线上。下半部分的插图,学生观察到燕子掠过水面,水面有一圈一圈的“小圆晕”荡漾开去。当然,学生还能够看出插图中的稻田和柳树就更好。学生一开始可能只看到插图中的某一点,达不到仔细观察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看清楚;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提醒学生看“清楚”的目标与要求,促使学生再仔细观察,一方面看清楚观察对象更细的部件,一方面扩大观察的范围,看见更多的东西。
课文中的插图来源比较多,有的是美术作者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有的是編者根据课文内容精选的美术或摄影作品,不管是哪种,插图内容与文字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尤其是美术作者创作的插图,想象的空间更大。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教师可以抓住图文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丰富课文内容。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课文中的插图有田园风景画的特点。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的内容有:鸡、鸭、鸟、瓜、树、竹、房子、围墙、河流、道路等。将这些内容与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对比,学生会发现课文中有的内容图上没有画出来,如植物中的花,人物吃晚饭等;图中也增加了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如道路、围墙等。以此,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乡下人家还可以有哪些动物、景物、人物……学生展开想象,得出答案——动物还有小猫、小狗、猪、牛、羊等,景物还有楼房、风车、小亭子、小汽车等,人物还有老爷爷、老奶奶、环卫工人等。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想象的内容,感受到新农村的新气象。
小学生受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的影响,对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句子理解不到位,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成为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
如教学《忆读书》一课时,课文的插图中出现了三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人物的姓名标注在插图上,然后读读课文中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这些句子与插图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否匹配?在获得学生否定性的答案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插图中的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话来描绘人物的外貌、神态,想象人物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等。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用心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写出人物的风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