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学习支架设计策略
2022-05-01冯晓文
冯晓文
所谓支架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够提供有效帮助的多种外部支持,而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搭建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统编教材中,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组成的语文要素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因此,当语文要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时,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要素的基本内容适时设计适宜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积极进行建构,以螺旋上升、梯度发展的形式逐渐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阅读学习的基本要求,统编教材十分重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先后列为单元语文要素的相关学习目标就有十多个单元,如中年级的“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教学支架。
一是在概括内容中设计支架。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的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很显然,学生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茫然的。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时候的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学生通过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2.提供概括内容的填空式的支架,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完成填空,再读读填空后的语段,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是在梳理脉络中设计支架。梳理文章脉络一般是指理清文章的顺序和层次,主要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和产生的结果,这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合用思维导图来体现,能够将文章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的思维导图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圆圈图、树形图、弧形图、流程图、桥接图等。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一篇游记,是按照游览顺序进行表达的。这样的文章,适合用流程图来梳理脉络。课后练习第1题的训练要求是“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路上→( )→( )→( )→( )→出洞”。学生根据流程图中已经给出的事例“路上”和“出洞”,在课文中提取与游览地点转换有关的信息,依次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将这些提示游览地点转换的信息填入括号后,游览双龙洞的游程就十分清晰了。
在统编教材中,学习体会情感的语文要素也是从中年级开始安排的,如“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设计情感体验支架就是教师通过叙事、类比、播放视频等方法将特定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对相关事物的特殊情感反应中体验情感。
一是以丰富资料设计支架。如教学《示儿》,诗人陆游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之情,但在临终前对儿子提出的要求竟然是将来家祭时不要忘了告知“王师北定中原日”。要想让学生理解陆游的这种特别要求,教师可以搭建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支架:一是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注意陆游一贯的主张、追求;二是搜集陆游作品中与抗金、收复失地有关的表达,从中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感。
二是以情感体验设计支架。如教学《桥》,这篇小说学习的关键是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可以用“这篇小说中的老支书是一位怎样的人物”这一问题作为情感体验的支架,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然后作出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从而理解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他既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又爱民如子;在危急关头,他能够沉着指挥,又能舍己为人。
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输入端,重在学习语文要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学习表达才是输出。
一是在言语整合中设计支架。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懂课文是怎么提出问题并怎样解决问题的,再看看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思考如何用纳米技术来解决,最后把解决的方案向其他同学介绍。学生依据这一学习支架开展活动,需要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语言材料,并分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并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述,在迁移运用中完成言语整合。
二是在言语重构中设计支架。如教学《纸的发明》,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中的图表支架完成纸的发明复述活动。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提取古代不同时期人们书写所用的材料,在图表的帮助下,顺利地讲述纸的发明过程。
总之,在语文要素为核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多种适宜的支架,帮助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助力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