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读”,“例”尽其用
2022-05-01陶灵芝
陶灵芝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统编教材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教材中增加了习作单元,在习作单元中又专门设计了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习作例文时,教师要将它和阅读课的教学区分开来,不能照搬阅读课的教学模式。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呢?
学习和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历,即习作的素材很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从众多的资源中选择适合的素材。习作例文能够提供具体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让曾经的生活经历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习作素材。
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之后,学生遇到了习作的第一个难点:选择哪一件事情作为本次习作的素材更能使自己的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两篇例文,并以此为例,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适当地筛选素材。
1.读懂例文表达的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快速默读是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默读习作例文,再进行思考,学生能够读懂例文表达的情感。比如,《别了,语文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不舍,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即将离开中国时,认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最后依依不舍地告别语文课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阳光的两种用法》写的是母亲的勤劳智慧,通过具体描述母亲和毕大妈利用阳光来给我们晒被子和洗澡这两件事,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读懂例文表达的情感,学生就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深入学习。教师顺势引出下一个学习活动:请大家思考例文选择了哪些事例来表达这一情感?学生梳理例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2.学习例文选择事例的方法
(1)借助批注,理清文章的脉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习作例文都有批注。借助例文的批注,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理清例文的脉络:《别了,语文课》写了我认真读完教师送给自己的书、我默写满分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和同学们送给我书和字典这三个事例;《阳光的两种用法》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个事例。
(2)比较阅读,学会选择事例的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习作例文所选的事例,学生发现这两篇习作例文在事例的选择上存在共同点,即都选择了印象深刻的、真实发生的、比较新鲜的事例。根据这些发现,学生明白了应该选择怎样的事例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更适合。
初读例文,学生明白了要选择合适的、符合主题的习作素材,突破了“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习作素材”的习作难点。
对学生来说,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是一大难题。习作例文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范例,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确定习作的重点。
“让真情自然地流露”的习作,其中的感情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小学生并不擅长写这类习作。很多学生会将事例写成流水账,导致文章的情感表达不自然。因此,学生如何把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好,更好地流露真情,成了本次习作的第二个难点。
1.合作学习,寻找重点描写的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例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填写“故事单”,找到例文中重点描写的场景。通过小组汇报和全班交流修改补充,学生弄懂了例文中重点描写的场景:《别了,语文课》通过读报纸、温习课本、默书和教师同学送书四个场景,写出了作者从喜欢到难过,热泪盈眶,再到哭泣的心情变化,表達了作者对语文的不舍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用“老阳儿”煮水给孩子洗澡这两个场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以及毕大妈的赞美之情。
2.聚焦“故事单”,把握习作重点
学生填写好“故事单”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故事单”,从中发现把事例写具体的秘诀就是把印象深刻的场景写清楚。学生仿照例文的方法,回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场景,列出本次习作的提纲。
学生再读例文,明白了要写出印象深刻的场景,才能写好印象深刻的事情,进一步突破了“如何把握习作重点”这个难点。
“理”,是支架,是方法。“理”,是对“如何写”最直接的回答。对小学生而言,有了一个“理”,他们就能从模仿起步;有了多个“理”,他们的习作也能呈现更多的变化,拥有个性化的表达。教材精选的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习作例文,引导学生由“例”入“理”。
1.学习例文的表达方式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也是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运用习作例文帮助学生学会修改习作的方法。通过聚焦习作例文中的典型片段,学生学到了例文中的表达方法。比如:《别了,语文课》中的第5自然段:我听后吓了一跳。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语文课,实在学得不好,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四年级的程度。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我一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借助批注,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就是作者通过描写读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样具体的事例,并在事例中融入心情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中文的不舍和热爱。
2.尝试修改习作
学生抓住了例文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之后,就会主动地联想到自己的习作,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这些方法。因此,教师组织学生第三次学习例文,利用精彩片段,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使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实自然。
习作教学也和阅读教学一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学情,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提升和发展。
1.深度解读,发现独特的写作方法
第三次读例文,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篇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中还出现了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表达方式——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全文。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例文,去探究这一表达方式。借助批注,学生很快就发现“老阳儿”一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7次。
2.讨论感受,尝试高层次的挑战
在全班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老阳儿”一词不仅出现的次数多,且贯穿于例文的始终。以一词串全文,这样的写法别出心裁,使得文章的构思特别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在学生充分表达感受、激发起其内心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四读例文,给能力强的学生更大的习作空间,学生不仅会写基础的习作,还能明白“具有独特之处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实现了习作课堂上的分层教学。
总之,小学生写作犹如小鸟学飞,它与真正的单飞、翱翔是有质的区别的,需要教师护一程,扶一把。“习作例文”是教师的扶手、把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用好习作例文,借文促学,借文促写,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