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类图书策划的方法与思路

2022-05-01梁鑫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出版选题策划

摘要:哲学类图书在人文社科图书板块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增加,读者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哲学类图书出版对当今读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的兴起,传统出版业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又如何突破传统出版业的思维局限,利用好不断迭代的新媒体融延发展,已成为当下图书编辑必须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笔者策划的部分哲学图书,从寻找选题方向、收集选题资料、确定选题等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哲学类图书选题策划的具体方法,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探索新媒体时代哲学图书出版策划的新思路。

关键词:哲学图书;选题;策划;出版;新媒体时代;经典图书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200-03

哲学类图书作为人文社科图书板块的重要类别,致力于引导读者理性思考问题,深入探寻世界本质,一直被广大读者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读者对哲学问题的关注度也持续提升。无论是古老的存在问题,还是当代人的自我困惑,抑或是伴随科技飞速发展产生的医学伦理、人工智能问题等,读者都抱有极大的兴趣。

与此同时,当代哲学家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哲学问题,并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哲学著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哲学经典著作,还是学术前沿作品,对当今读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必须意识到,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出版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直面挑战、把握机遇是对新时代图书策划编辑提出的新问题。文章结合工作实际,针对目前笔者策划的部分哲学图书选题,分析新媒体时代哲学类图书选题策划的具体方法,并尝试思考新媒体时代哲学图书出版策划的新思路。

一、选题如何从无到有

初涉选题策划,缺少资源和选题信息,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笔者以策划的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为例,展现哲学选题如何从无到有。

(一)专业方向和个人思考是策划的原动力

刚进入出版社时,笔者主要参与编辑和校对的书稿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类图书为主,但笔者并没有放弃自己专业——外国哲学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哲学专业的图书,并关注国际学术动态。这让笔者在接触图书策划时已有了明确的切入点和方向,确信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尝试策划一些哲学类的图书。

(二)广泛搜集学术信息和与专业学者多交流

有了策划的原动力和方向,就可以开始收集准备策划的信息和资料。一本图书的策划往往需要前期大量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

第一,关注当下学术前沿话题。策划编辑可多利用互联网收集当前的学术动态,关注重要学者的最新学术作品,多参与线上、线下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阅读较为前沿的学术杂志和学术著作,这些都可以为策劃编辑提供选题灵感。例如,阅读到一本重要作品,如已出版,可再考察此作者的其他作品,是否都已出版,未出版的是否具有出版价值,从点到线收集。可再搜索与此作者有关联的其他作者,如同属一个学术流派,或有相同(相反)的学术理念,可以再搜寻这些作者的作品,从而做到从线到面收集。在考察一本书的同时延伸出更多的图书,这是一个优秀策划编辑应具备的视野[1]。

第二,大量浏览外国出版社的书讯和书目。可持续关注一些重要的哲学类图书出版机构,如劳特利奇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等的新书资讯。可多浏览此类出版社的网站,收集相关书讯书目,并与一些较大的版权代理公司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会不定时推送一些具有价值的选题信息。

第三,从读者角度出发,关注时下热门话题。这要求策划编辑有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关注国内外图书市场动态。要保持阅读习惯,了解这个时代及当下读者的精神需求。例如,在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科技生活与人类未来的走向肯定是读者十分关心的议题,于是笔者策划了后人类主义的相关图书,既是学术前沿,也是普通读者关心的热门议题[2]。

第四,仅依靠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眼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与专业学者交流。哲学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可细分为多个专业,其中包括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对每一个领域都有深入的认识。所以要多与哲学专业学者交流,以掌握时下最新的哲学动态和哲学思潮。

与专业学者交流有四方面的益处。首先,通过与不同哲学分支及专业方向的学者交流,可获得更为广泛的一手哲学资讯。其次,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可通过学者介绍,更为深入地学习专业学术知识,挖掘更为深入的专业学术图书,而不仅仅局限在普及类的哲学读物。最后,能了解一些新的学术发展方向,以及还未被大众认识的优秀青年学者。第四,由于大部分学者都在高校工作,通过与他们交流也更容易知道哪些选题适合哲学专业的学生。

此外,与专业学者交流既能更广泛地获取选题信息,又能更快速地找寻潜在的引进版权著作译者。策划引进版权图书的一个难点是寻找合适的译者。哲学类图书的阅读难度大,专业性强,为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需尽量选择专业对口的译者,但也须学术能力和语言水平达到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不仅是潜在的译者,也是潜在的原创作者。

(三)发掘经典老书,评估再版价值

老书再版也是策划的一个重要路径。但是老书大多应时而生,缺乏再版的意义,这就需要从众多老书中确定哪些书还有市场潜力,还有再版必要。

判断老书是否适合再版,笔者以引进版图书为例展开分析。首先,不能简单地看前一版图书在国内是否畅销,因为前一版发行的好坏,决定因素很多。还是应先返回文本,考察外文原著是否足够经典,同时阅读前一版的翻译是否流畅准确。其次,要考察这本书的话题是否已经过时。有些作品当时很火但现在已无人谈论,那就没有再版的必要。最后,是否认为上一版在编校、封面制作、发行营销等方面还有提高的地方,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如果有这个信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再版。

以笔者策划的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为例,此丛书于200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过一版,当时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装帧设计、翻译、编校都有提升的空间,且目前市面上也没有此书。于是笔者联系了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表示想要再版这套丛书,同时得知这套书在外国也有新版,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最终从中选择了九本(其中包括四本再版),不但再版了经典的图书,也注入了新鲜血液,扩大了丛书规模。

二、选题如何从有到做

有了选题资源以后,就要综合考量选题是否执行的问题。一个选题做还是不做,不仅要考察文本质量,还需考虑编辑团队的生产能力、团队整体做书风格等。如果只顾策划,积压过多选题,会造成出版周期过长等生产问题。所以在申报选题之前,策划编辑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出真正符合出版社及所在团队价值观和整体方向的选题。笔者筛选选题时,会反复问自己是否真正觉得这个选题值得一做,如果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预期,那宁愿放弃,宁缺毋滥。这里主要談以下三点。

(一)充分考察图书内容,确定其出版价值

哲学类图书大致可以分为大众类与学术类,在决定一本书是否申报选题之前,应先确定图书的目标读者群体。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对图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如果是大众类的哲学图书,应主要考查图书的可读性、主体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等。例如,笔者策划的引进版权图书《101个哲学问题》,在阅读外文版时仔细考察了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并换位思考,觉得也十分适合国内青年读者,才决定引进。

如果图书是专业学术著作,应主要考察图书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此类图书就不应把销量作为第一考察目标。

此外,还应考察市场上是否已有很多同类型的出版物;作者有无新颖的立论角度,还是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讨好读者而写,并非出于对某个话题的深刻理解。此类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选题,策划时应当慎重。虽要紧跟热点,但也不能盲目扎堆。

(二)选题须符合出版社整体做书调性,符合团队的整体做书方向

有些选题很有价值,但不太符合出版社的整体调性和团队的做书方向,此类选题笔者认为除非有极其良好的双效前景,否则可以放弃。团队还是应该主要专注于某一出版领域进行深耕,选题的集中会为接下来的组稿和营销带来便利,也更能形成品牌效应,拉动其他图书的销量。例如,笔者所在分社主要承担出版社社科类图书出版工作,一般的文学、艺术类选题,笔者策划时就不会考虑。

(三)讨论选题时应广泛征求他人意见

出版社实行较为完善的三级选题讨论制度。首先在编辑室层面初筛,确定编辑室上报选题。其次由分社领导组织分社层面的选题讨论会,对选题进行二次把关,以确定分社层面上报的选题。最后交由集团选题委员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最终选题是否通过。

这样层层把关有利于选题在一开始就经受严格的考察,不至于在签订合同后才发现选题价值不足或者不合时宜,导致无法出版。笔者一般会参加编辑室及分社的选题讨论会,在会上认真阐释自己上报这些选题的原因及对选题市场前景的预测,并广泛听取其他编辑、发行、营销同事的意见。

三、选题的新方向

目前,笔者的哲学类图书选题策划还是主要以引进版图书为主。但是近年来,国内也有许多优秀的学者写出了高质量的哲学著作,非常值得出版。此后的选题策划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挖掘国内学者的哲学著作上。

作为大学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应该要有推广国内学者学术著作的使命感。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哲学已不再被狭隘地定义为只是西方学者研究的学问了,国内也有很好的哲学家,他们的作品也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作品更应该被深度挖掘。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图书编辑,更要有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担当,多策划出版国内学者的原创精品。

四、新媒体时代哲学图书出版策划的新思路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媒体时代,纸质图书面临重大挑战,这已不是新鲜话题。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兴起后,相关从业者便不断讨论这个问题,多数人持悲观态度。认为传统出版业已是夕阳产业,必将被新媒体取代。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不断迭代,从最早的博客、贴吧到微博、微信,再到现在的直播、短视频,似乎新媒体越来越侵占了人们“本应用来读书”的时间。

但笔者认为,机遇从来都是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中金易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21年纸质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纸质图书动销码洋实现了4.64%的增幅。传统出版在新时代并非已被取代,关键是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大力发展[3]。

(二)内容为王,立足经典

具体到哲学类图书的出版策划,笔者认为首先应找准定位,聚焦经典,把控图书内容。从开卷数据看2021年图书零售,经典图书占据头部制高点,更为经典、知识含量更足的图书始终占据着图书销量的头部。其次是策划选题时应准确理解国家政策,如“双减”政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表现为学科教育类图书销量的逐渐减少,但这又有利于综合素质教育类图书的销售,哲学、历史、文学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图书销量都有所上涨。社科类图书更是上涨29.44%。

(三)转变思路,从对立到融合

首先,新媒体虽对传统出版业有所冲击,但也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图书电商的市场增长明显放缓,而纸质图书市场的扩大得益于抖音等短视频电商平台销售的带动。据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9.34亿人。2021年,通过短视频电商,一些老书再迎销售小高峰;有些新书持续销售或通过短视频引爆后,销售转移到平台和自营及其他电商中,使得出版单位开始正视这个图书营销渠道。

其次,新媒体也为传统纸质图书带来了更多的形态,融延发展,如有声书、电子书等,都能与纸质书出版相互促进,融延发展。在图书策划时,也应多考虑图书的不同形态,多种可能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为传统出版业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语

图书策划作为出版工作流程的第一步,选题的确定是做书团队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其工作直接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后续图书出版。作为一名合格的策划编辑,更应为做书团队着想,胆大心细,认真筛选具有出版价值的选题。

在考察一个选题的时候,应从整体做书流程出发,应该想到这本书如果做,应该如何做、如何编校、如何设计、如何营销,考虑到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优秀的策划编辑应在拿到一个好的选题时就已在脑中形成这本图书做出来的大致形态。

作为哲学类图书策划编辑,尤其是大学出版社的图书编辑,要有推广宣传整个学科的使命担当。正如罗素在《哲学问题》中写的一样,“我们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找到哲学问题的确切答案,因为通常来说,不存在能被判定为真理的确切答案,我们研究哲学的目的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能够扩充我们对可能性的认知,丰富我们在智力方面的想象力,并消减教条式的确信,以免禁锢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哲学思忖宇宙之大,我们的内心也将变得伟大,从而能与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笔者坚持出版哲学类图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龙珠.提升编辑学术素养,助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J].传播与版权,2022(1):35-37.

[2] 刘佩英,刘旭.改革开放40年图书出版与思想史的逻辑进展:以哲学图书为例[J].中国出版,2019(8):25-28.

[3] 刘晓.哲学图书策划编辑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思路浅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9(7):97-98.

作者简介?梁鑫磊,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

猜你喜欢

出版选题策划
穿行城市中
许愿时间到
新年刊
选题有误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