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维度
2022-05-01闫晋齐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三者的有机统一。精准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厘清其实现机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党的领导;中国式民主
作者简介:闫晋齐,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學院(上海200234)。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4-0124-04
2019年,习近平在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民主概念演进史上的一次重新界定,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相结合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精准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厘清其实现机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式民主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所发展而来的“中国式民主”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向度在于人民主体性的实现,有着马克思主义“人成为人”的核心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理念,通过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实现了人民主体性。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赓续创新
马克思主义民主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种扬弃,既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对“主体性”的发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民主概念,认为制度“并没有物质地贯穿于其他非政治领域的内容”,借由“实践”将民主复归于人,将民主制国家视为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1]41。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确证了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为人的主体性找到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找到了真正处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才能够对“民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起点就在于“现实的人”,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分离,变成了抽象的人,主体性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相分离。因此,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价值向度的核心就在于“使人成为现实的人”,或者说是消除“异化”。在此意义上,民主便成为一种否定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消除的是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异化,就不可能表现为局部的政治改良而必须通过革命实现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在不断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构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民主制度。此后,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列宁提出,广泛民主制毫无意思,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然而,诸如如何保证政党意志与人民意志始终统一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导致党群关系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的巨大障碍。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向度走向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道路。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267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民主内涵的发展与丰富,真正做到了实现人民主体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根本保证,代表着人民主体性的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程序将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上的权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主张的实现仅仅表现在选举这一过程,而“金元政治”以及政治掮客等现象愈演愈烈彻底揭开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虚伪性,人民的意志实际上并未得到体现,政党成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资本家代表。因此,西方所谓民主制中的政党实则仅仅代表着特殊群体的利益。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4]人民意志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强有力的代表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国家的意志能否实现往往受到国家能力的制约与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构的决定性力量。
依法治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与法律保障,代表着人民主体性的有序实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依法治国的一切正当性也来源于人民。“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5]。政治参与如何有序实现与扩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146经历了无序政治参与对国家的重大破坏后,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民主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吸取了国内外成功经验,深刻认识到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价值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代的发展形态,其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自然有其在民主政治方面的表现,即对更平衡、更充分的民主政治的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时代与人民的现实要求。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时代要求
“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与其国家建设的时间性逻辑南辕北辙。”[7]西方民主所宣称的民主的生成逻辑与其实际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恰恰相反,民主的内涵在实践中逐渐窄化至“选举自由”。选举制并不是唯一具备现实性的民主制度,亦不是天然具备合法性的政治制度。其所谓“民主”的普世价值本质上仍旧是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的玄想家”或是其“御用文人”所捏造的虚假意识形态。
民主与历史并行不悖,社会历史由人民创造,其发展处处体现着人民需要的变化,在此意义上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与人民的真正需要是统一的。作为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主体性的民主制度因此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美好生活”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向度与实践向度的现实旨归。“美好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價值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8]美好生活本身具有人民性特征,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本质相同。时代赋予了民主新的内涵,而这种民主内涵向制度的转化则依赖于人民创造,体现人民的需要。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民主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人民需要
必须澄清的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应当是回应式的而非建构式的。西式民主宣称资本主义民主就是民主的终结形态,这种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其本质就是将民主理念视为一种建构。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所有的历史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创造总是先于理论。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源于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一纸契约。历史证明制度的变革并不来源于某种固定的设计,而是来源于人民。人民主体性在政治领域的实现就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生要求。
人民主体性在政治领域的实现体现在民主的制度与理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就是对构建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的直接要求。从民主的主体来说,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年龄、民族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许多“鸿沟”的产生。为弥补这些“鸿沟”,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府必须迅速回应人民,尽可能地扩大民主政治参与,实现供给侧多样化与需求侧多样化相适应。在中国的民主实践中,“数字鸿沟”是其中较为凸显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如“老年人专用窗口”“政务APP老年版”,以及部分社区中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政务APP使用培训等实践探索。这一系列实践证明,唯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随着实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成为可能。民主政治是动态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来说,民主制度是时代的、实践的,也因此是现实的人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能够自觉自主地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原因也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机制
(一)全链条人民民主
从陕甘宁边区充分体现人民意愿的“豆选”到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根本方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链条的民主制度体系。在政治系统论中,民主政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与系统反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就是人民意志如何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回答的就是“人民如何进入国家”的问题[9]。人民进入国家依赖于确定的制度保障,并通过制度体系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诉求。全链条人民民主即政治实践当中的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人民主体性,并将人民主体性贯通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这种贯通性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制度体系要随“人民的需要”而发展。新时代人民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民表达自身诉求的方式必然是多样的,因此,丰富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主形式就成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部分。全链条的制度体系推动了党、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互通共进,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全方位民主覆盖领域
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已经指出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领域,都需要民主[1]519。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评判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重要论述,明确了民主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选举”或者政治领域,而应该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主的领域关键要看民主权力的适用领域。这种民主适用领域的广泛性亦有其内生逻辑,资本主义民主的适用领域仅仅停留在“选举”上,通过间接民主的方式选举出政府权力机构组成人员与行政机构元首,代表选民在各个领域中行使其权力,人民的需要往往只能通过“政治许诺”的方式推进,并时常陷入“空头支票”的政治困境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确保了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我国的民主覆盖了与人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都在民主参与的领域之内,这种全方位的优势来源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理念,在制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统一。刚性,即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进入政治系统的民意来源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柔性,即不论是关于哪一领域的民意均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实现。
(三)全覆盖民主参与实践
全链条民主制度体系与全方位民主适用领域耦合于全覆盖民主参与实践当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度的构建以人民为导向,赋予了我国民主政治体系以坚实的合法性基础。西方民主制度中,所谓民主通过选举制度实现,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是少数,熊彼特称之为“精英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全过程民主实现了人民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统一。一般来说,“当人民有较充分的机会通过制度内的方式进行利益表达时,他们就不会倾向于选择制度外的方式”[10],“充分的机会”来源于一系列关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的政治多以强制性法律法规为结果,实现了真正的法律体现人民意志,依法治国。
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反映了人民意志,并通过全链条民主制度体系与全方位民主适用领域耦合于全覆盖的民主参与实践中。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伟大成就走向另一个伟大成就,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报,2021-10-15(1).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J].求是,2021(14).
[5]周佑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法治保障[N].学习时报,2021-11-29(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曾毅,杨光斌.西方如何建构民主话语权——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解析[J].国际政治研究,2016,37(2).
[8]张三元.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5).
[9]商红日.全过程民主彰显人民民主的本质[J].探索与争鸣,2020(12).
[10]程竹汝.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之基[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6).
责任编辑: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