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引入戏曲的价值及策略

2022-05-01周玲

甘肃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戏曲

周玲

【摘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一种高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上,有效引入和实施戏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以戏曲教学的类别和内容作为出发点,从优化教学方式、匹配文化故事、引领时尚同步和简化周边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戏曲;价值;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089—04

随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戏曲已经被纳入音乐教学大纲和编写到音乐教材之中。尽管其所占比例较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知兴趣,促进师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因而教师应该从教学思想上对其重视、从教学模式上对其优化、从教学目标上对其制定,将有限的戏曲教学内容进行无限地扩大,从而让戏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地开花,让戏曲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1]。这样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够完成传统戏曲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传统韵味、培养民族自信心,进而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主动传播者,并发扬光大我国这项传统的艺术瑰宝。

在实际的戏曲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指导、缺少丰富的实践应用素材参考,戏曲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开展得并不顺利,具体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教师的戏曲素养并不高。中国的大小戏曲种类繁多,各个种类的戏曲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要想将戏曲教学讲好讲精,教师就必须对戏曲这门艺术知之甚深,且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应该有所涉猎。但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有很多是别科教师兼任,其本身并不具备戏曲教学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不能从戏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讲授不到位,而且还容易误导学生对戏曲的印象和理解[2]。其二,学生和家长对于戏曲教学的关注度太低。过去的音乐教学并不属于小升初、中考的应试科目,为此,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对于音乐教学并不看重,这就造成多数小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的培训力度并不强。就算有些家长给孩子培养艺术方面的能力,他们选择的多是舞蹈、合唱、乐器等等,很少有家长会将目光放到戏曲的学习和培养上面,毕竟戏曲学有所成不仅靠的是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很大的天分,这些因素就间接造成了戏曲教学和培养的缺失。其三,小学音乐课堂上戏曲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多样性。由于教师资质和课程安排等因素影响,很多音乐课堂上戏曲教学的方法太过单一,在受旧有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是采取统一教学和灌输的模式来进行戏曲教学。这样的教学自然会造成学生对戏曲的厌烦。

新课改的实施加快了传统文化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教学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将传统文化和学科教学进行结合也成了当前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中,有效引入戏曲教学,其具体的研究价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戏曲内涵。在音乐课堂上增加戏曲内容教学,教师需要先对班级中学生个体对戏曲知识认知情况进行彻底地了解,以此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过程的设计,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戏曲的传统内容和周边文化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了解中国戏曲的源远流长和历史所赋予的变化,进一步体会戏曲中的文化内涵。

2.有助于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将中国的戏曲文化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既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课堂中的缺失,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技能呈现中国化、民族化,进一步完成传统文化进入学科教学的教改目标。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多元的,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鉴赏能力,而且还能够让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3.有助于提升教师戏曲教学能力。要想教好音乐课堂上的戏曲教学,就需要教师真正地埋头研究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通过结合具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戏曲种类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如从戏曲种类的起源发展、戏曲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演唱的特征和分类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呈现戏曲内容,这些准备和教学的过程必然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戏曲素养和教学能力。

4.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随着全球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当下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内容五花八门,不仅包括本国本土的文化内容,还包括来自国外的文化。在这种国外文化强势入侵、国内文化模糊不清的现状下,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铸就属于自我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抵御外国不良文化的影响,从侧面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1.优化戏曲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参与。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受限,真正被选入到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仅仅只是“九牛一毛”。从具体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戏曲单元教学内容较少,但是涉及的门类较多,对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比较专业,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戏曲教学内容,针对具体的戏曲曲目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即不仅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收集和归纳,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从而改善师生缺乏有效互动的现状,并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比如,以湘教版小学音乐中《龙里格龙》的教学内容为例,教材中节选的内容来自《流水恋歌》中的一部分,从唱腔来讲属于京剧中的西皮,整体曲调非常简单,非常适合给小学生作为京剧的引导和普及曲目。在上课之前,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自制或租借的方式,穿戴与京剧演出有关的戏曲服装、专用道具或京剧脸谱等,这样明显的变化必然会引发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好奇。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来进一步体会京剧的独特韵味,能够很轻易地拉近和京剧之间的距离。然后教师再通过问题策略进行有效互動,如“你们知道中国的戏曲有哪些种类吗?”“老师身上穿戴的是哪种戏曲独有的服饰?”“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脸谱呢?”“你知道这个脸谱上的各种颜色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物品质吗?”等等,然后鼓励学生去探究这段戏曲的发源和特点,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音乐戏曲教学的效率。

2.穿插戏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空间想象力。对于小学这个年纪的学生来说,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并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尽管戏曲学习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做铺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毕竟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其注意力和接受能力也十分有限,大量的理论教学只会将他们推得越来越远。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戏曲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尝试找出其内在或关联的兴趣点和动人之处,譬如可以根据戏曲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感情流露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事情进展上的空间想象等。

比如,以湘教版小学音乐中的《苏三起解》这段戏曲节选为例,部分教师会采用较为传统的戏曲教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观看戏曲唱段的视频、音频或图片尝试模仿戏曲的唱腔,体会其中的曲折感情,这样干枯无趣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苏三起解的背后故事进行讲起。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最能够吸引人,就算是小学生也不例外。因而教师可以从苏三的辛酸遭遇和与王顺卿的悲欢离合进行说起,有效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苏三形象,同时配以戏曲选段中间的唱词进行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解析。故事配上戏曲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空间想象力,从而完成戏曲课程的鉴赏教学。

3.与时俱进,缓解时代冲突。在过去,当人们提到中国戏曲时,往往都会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进行关联,这样的关联对于某些学生来讲,就是“过时”“土气”的代名词。尽管认知比较片面和偏颇,但是实际上戏曲文化还是很难让追求潮流的现代年轻人感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将戏曲文化的传统投放到历史的舞台上,通过当时的风尚来描述戏曲曾经流行的原因,同时可以引入当前的具有戏曲曲风的现代歌曲作为教学引导内容,与时俱进,从而缓解时代变化所带的文化冲突。

比如,以湘教版小学音乐中的《京调》听赏内容为例,如果教师仅仅围绕教材中涉及的京调内容和理论进行讲解,那么必然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随着互联网技术推广和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也被更多人进行传承发扬,同时也会以自己的理解和能力进行尝试性地创编和创新,这样的新戏曲资源可以成为小学生对戏曲文化认知的引导者和点化石,因此,教师可以在介绍京剧唱腔时,播放一些应用戏曲唱腔来演绎的流行歌曲,像《苏幕遮》《新贵妃醉酒》《赤伶》等,都是当前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教师通过将这些歌曲中的戏曲成分提炼出来进行讲解,并引申到戏曲教学上,可以完成戏曲和时尚的有效衔接。

4.简化戏曲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要想将具体的某种戏曲讲得透彻,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戏曲知识储备量和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的特征决定他们对于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乐理基础并不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的个性也注定采用传统的口头灌输模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优化整个教学内容和过程,简化戏曲涉及的内容,以更为清晰的教学线索来完成戏曲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对戏曲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比如,以湘教版小学音乐中“认识京二胡、月琴”这部分教材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将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到口头介绍这两种乐器的来源,以及使用这两种乐器能够演奏的乐曲类型上面,学生必定会坐立不安、找不到学习头绪。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體播放京二胡和月琴的演奏曲目视频,以沉浸式感知和直观式认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耳朵的听觉来有效识别京二胡和月琴的音色,以名曲名段的播放来勾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京二胡和月琴带到课堂,让小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手感知这类戏曲演奏的乐器,这比教师的口头描述要高效得多。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戏曲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已经成为事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身体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引导和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行沉浸式地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可以完成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在戏曲方面的核心素养。

[1]陈磊.研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师,2021(19):66-67.

[2]刘东城.“戏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