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幼儿教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2022-05-01王晓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项目设计多元智能幼儿

【摘要】博物馆教育在激发幼儿潜能、拓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想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河北博物院“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项目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群体,将语言、艺术、自然、美学等认知启蒙融入对动物造型文物的探索、体验、互动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为例,从项目理念、方案设计、准备与实施等方面,探索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博物馆幼儿教育的项目路径。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项目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189-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晓阳.“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幼儿教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189-191.

引言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曾强调过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博物馆是文化、历史、美学、艺术的殿堂,是幼儿接触和了解人类社会、探索和体验文化艺术的重要园地。加强对幼儿的博物馆教育,是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博物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的应有之意。河北博物院整合院藏资源,融入多元智能理论,为4—6岁儿童构建了“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

一、项目理念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语言-文字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自我认知(内省)智能、人际-人际交流智能、观察-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构成。[1] 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只是何为强势智能、何为弱势智能,以及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和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学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2]。幼儿刚刚迈上人生成长之路,未来有无限可能。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对幼儿予以引导,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拓展视野,促进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发展,赋予幼儿生命丰富多彩的涵养。

幼儿具有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想象发展多为直观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有别于各种单一性的信息平台,博物馆本身是一个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具象化环境,文物藏品各具特色,展览形式丰富多彩,为幼儿带来真实、直观的参观体验。尤其是形态各异、新奇有趣的动物造型文物,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普遍具有善意和好感的“动物”为媒介,可以最大程度的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有鉴于此,“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融入多元智能理论,以“动物”为线索,链接自然、科学、艺术、音乐、语言、历史、民俗等元素,优化项目内容;依托展览环境设置情境,将讲解、互动、表达、游戏、故事、体验等方法融入对“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的探索中,丰富项目形式;为幼儿打造轻松、温馨、有趣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博物馆的奇妙之处,拓展丰富的发展潜能。

二、项目设计

(一)主题设计

河北博物院院藏文物丰富,动物造型文物种类繁多,“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依托《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的文物优势、环境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选取了14件动物造型的文物,参考“动物”的自然特征,将造型特点相同或相近的文物进行归类:如铜羊尊灯、豹形铜镇器等造型憨厚可爱的,归入“萌物”类,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鹰柱铜盆等外型凶猛强壮的,归入“猛兽”类,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错银双翼神兽等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动物,归入“神兽”类,而体现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银首人俑铜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文物,归属“人与动物”类。如此,便形成了“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的四个主题:猛兽历险记、神兽幻想记、萌物总动员和人与动物缘。这4类文物集中分布在河北博物院南区二楼东、西两大展区,在空间上营造出一个神秘、有趣的“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

(二)内容设计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结合幼儿思维、记忆的具象性等特点,为每个主题设置了4个由浅入深的内容板块,从最直白、最浅显的“动物”外形入手,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认识动物的特征、熟悉动物的习性,进而意识到“动物”在整件文物中的独特作用,了解更多文物故事,培养幼儿对博物馆及历史文化的兴趣。

“找找我在哪”是幼儿与“动物”的初相见,即引导幼儿根据线索和提示,寻找拥有指定特征的“动物”文物,开启探索未知领域和结交“新朋友”的旅程。在探索和寻找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也让幼儿对文物的空间位置及外型轮廓有初步的认识,锻炼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猜猜我是谁”是幼儿与“动物”的相识过程。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根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猜测这位“新朋友”的种类及名称,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锻炼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文字智能。同时,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准确认知文物上的动物形象,增进对动物的特征及习性的了解。

“我在做什么”是“動物”为幼儿设置的小考验:观察动物的造型、位置、数量、结构等,引导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充分展开想象,推断“动物们”在文物上发挥的作用,如支撑、装饰、盛放物品等,让幼儿见识到“动物们”非凡的本领,进而领悟文物的性质及功能,同时锻炼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

“为什么要选我”是“动物”的心路历程:为幼儿讲述和动物有关的故事、成语、神话传说等,让幼儿了解古往今来人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意识到动物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增进幼儿对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的认识。

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力有限,持续性、重复性的认知活动不利于幼儿的接纳和吸收,项目在上述4个内容板块之外,还设置了3个互动板块:“动手时间”带领幼儿活动双手,通过绘画、剪纸、涂色、拼贴、泥塑等方式,创作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形象,巩固幼儿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自然特征的认识;“游戏时间”让幼儿行动起来,通过和动物相关的歌舞、游戏,让幼儿放松心情、趣味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增进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交流时间”让幼儿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喜欢的动物、和动物相处的小故事、对文物的认识和看法等等,让幼儿脑洞大开,尽情展现自己的收获与所得。项目的3个互动板块与4个内容板块相互穿插进行,让幼儿在轻松和缓的节奏、趣味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动物和文物,推动幼儿的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内省)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项目准备

(一)教材

为了赋予幼儿丰富的探索空间、更好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项目结合活动主题和板块,将生动的文字、有趣的故事、精致的插图以及相关游戏详解等内容编纂成项目手册,作为“闯关宝典”帮助幼儿畅游“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儿童科普图书《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3]。图书语言活动、画面生动,有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还可以扫描二维码听故事,让幼儿在阅读、绘画、游戏等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发展语言表达、数字概念、想象空间、艺术创作等多方面的智能,是一本适合幼儿与父母共同分享的创意读物。该书在2020年天津市优秀科普图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20年天津市十佳优秀科普图书”。

(二)教具

教具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典型性等特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设计制作了多种教具与材料:萌萌的Q版文物图像,拉近幼儿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动物造型的文物仿品,让幼儿能够亲手触摸,感知文物的外型轮廓;文物卡片及拼图,加深幼儿对文物造型的印象,也锻炼儿童的视觉-空间、身体-运动等智能;动物形象的游戏道具,让幼儿化身为最喜爱的小动物们,从动物的角度诠释自己对文物的理解。

(三)活动环境

“心理学家常把环境理解为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客观的、独立的、自然的。对于心理、意识、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不仅是物理意义、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而且也是心理意义的。”[4]幼儿的心理状态敏感易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环境,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降低心理防备,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环境。为此,项目不仅依托展览与文物,通过手册线索、语言引导、展具辅助等方式,为幼儿构建了神秘的“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还利用色彩搭配、道具装饰、作品展示等方法,布置了充满童趣的幼儿活动室,为幼儿创设轻松、温馨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可以自由探索、放飞想象。

四、项目实施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项目以亲子活动形式展开,既有效保障幼儿的身心安全,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项目分为“猛兽历险记”“神兽幻想记”“萌物总动员”“人与动物缘”4次主题活动,各主题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相对独立。

(一)探索式游戏

“游戏,作为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单单意味着‘玩’,它也不只是儿童用以理解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实际上它是儿童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5]儿童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参与动机,并能从中获得愉悦体验。“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主题活动以探索式的游戏为开端:首先,利用和动物相关的趣味问题,如“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你知道博物馆里也有动物吗?”等,导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其次,以活动手册为线索,引导幼儿及家长探索“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的特定主题区域,勇敢“闯关”,充分发挥幼儿视觉-空间、自然观察等潜能,通过寻找、类比、验证等方式,完成“找找我在哪”“猜猜我是谁”等2个板块考验,帮助幼儿构建对动物造型文物的初步印象。

(二)趣味性教学

在幼儿对“动物”们有初步认识之后,引导幼儿回到活动室,开启趣味教学环节,主要包括3个板块内容:首先,帮助幼儿验证探索“闯关”的结果,“手册图片上的动物们在展厅哪个位置呢?它们的样子像什么?”让幼儿通过回忆、描述、表达,巩固对动物造型文物的印象。引导幼儿及家长共同完成动物形象制作,比如“猛兽历险记”主题里的“老鹰抓小鸡”面具、“萌物总动员”主题里的Q版动物画像,在“动手时间”板块进一步解析动物特征,拓展幼儿潜能。其次,通过教具展示、类比,引发幼儿联想、思考,如“神兽幻想记”里双翼神兽的造型与重量、“萌物总动员”里铜羊尊灯背部的机关设计、“人与动物缘”里十五连盏铜灯的结构与平衡等等,完成“我在做什么”板块,让幼儿在生动展示、实际操作中感知文物的作用。最后,引导幼儿在“游戏时间”板块里,通过趣味游戏将文物的作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加深幼儿对文物功能的理解,帮助幼儿构建立体的文物印象。

(三)故事式交流

故事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双重功能和作用,“孩子喜欢听故事,首先在于故事能使儿童愉悦。那些物语故事、音韵故事、神话故事、奇异故事、英雄故事、历史故事、笑话,最让他们着迷。”[6]在活动的最后,“为什么要选我”板块通过“古时候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动物呢?这些动物有哪些优点呢?”等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为幼儿生动讲解丰富古老的民间动物故事,让幼儿在故事里了解动物们的美好品质,理解为什么这些动物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器物上。之后,幼儿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激发语言-文字、人际交流等智能,向父母、向周围的小朋友们分享活动所得,讲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和他们的故事,通过“交流时间”板块,将获得的知识、学会的能力、领悟的情感内化于心。

五、项目评估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的项目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设计评估和活动实施评估两部分。

活动实施评估围绕幼儿进行,通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收获了解活动效果,信息来源于幼儿反馈和家长反馈两方面:幼儿囿于自身表达能力,其反馈由工作人员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填写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通过表格记录分析测评;家长反馈信息由《“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反馈调查表》统计、汇总得出。项目设计评估则由亲子调查问卷、活动过程中及结束后的交流、留言板的留言、微信及网站的留言等信息综合测评而成。

六、结语

“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项目以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群体,将语言、艺术、自然、美学等认知启蒙融入对动物造型文物的探索、体验、互动过程中,是对博物馆幼儿教育的重要探索。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成长可能性。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有能力为儿童的发展贡献深厚的文化涵养,我们相信,随着博物馆幼儿项目的愈加丰富,必将为幼儿带来更加蓬勃向上的生命滋养,让博物馆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欧阳湘子,田伟,辛涛 等.IRT框架下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以4至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为例[J].心理科学,2016(3).

[3]河北博物院.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M].天津:新蕾出版社,2020.

[4]葛鲁嘉.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6]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王曉阳(198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

猜你喜欢

项目设计多元智能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的应用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温泉旅游服务区项目规划设计
校企协同的材控专业项目设计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