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前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2022-05-01姚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文旅融合后博物馆热潮的兴起,博物馆自身在从实现数字化展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到三维互动体验、虚拟游戏功能的实现,在文物资料信息化、图像化、娱乐化的深入探索过程中,通过从“物”到“人”服务理念的转变,着手传统文化内涵的整理利用,增强展览互动性,利用文物资源线上、线下推广,从信息数字化到智慧化建设体系的遗址博物馆实践探索正蔚然成风。本文就专题遗址博物馆如何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实践、分享经验,将有形与无形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努力推动遗址博物馆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
【关键词】史前博物馆;文旅融合;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211-03
【本文著录格式】姚田.浅谈史前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211-213.
史前遗址类博物馆是承载着对文物和遗迹遗存的保护、研究及传播工作,是展示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因其年代久远,陈列展示多为专业知识内容,多数遗址类博物馆在展陈设计停留在形式陈旧、互动性缺乏、思维局限等问题。导致一般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可视效果差、理解难度大的不足。如何回避劣势,运用多样化数字陈列手段,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增加遗址博物馆吸引力。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这一趋势推动中,博物馆参观人数剧增,在个人旅行活动中“打卡”博物馆的文化消费现象比重越来越大。走出博物馆陈列展示传统模式,紧跟数字时代发展,博物馆人也积极尝试从“以物为中心”调整为“以人为中心”服务视角的转换,积极举办各类展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博物馆宣传品牌形象,促进考古遗址博物馆自身在传播效果的提升。
一、提炼文化特色,服务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博物馆热
随着人们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提高,代表着城市文化名片的博物馆热成为风尚,博物馆成为人们出游、休闲度假的打卡点。作为“福建海洋文明”发源地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凸显出“文化中枢”的独特魅力,闽侯当地文化旅游景点配套建设场馆的使用,闽都民俗园、闽侯县博物馆、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等以昙石山文化为核心的休闲历史街区初见规模。
为适应游客出行所需,博物馆加大园区的管理建设。注重公众在园区及展厅、遗址展示的融入式体验感,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公众服务的成果,实现数字化在博物馆的有益尝试。
(一)数字助力,服务公众
疫情期间,线上展示使博物馆的数字化服务得到空前发展。为做好疫情期间限流、预约、总量控制的管控,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实行参观网络预约制。确保参观前准确、便利的咨询服务,目前通过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已满足游客参观前信息所需。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博物馆推出系列数字展、线上互动、云展览,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持续推送云展示,文物故事系列、文物战“疫”宣传等,满足了疫情期间及疫情后续常态化观众文化需求。
在打造博物館自身的官网、“双微”平台的新媒体公众号的运维过程中,发挥其传播广度,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针对“双微”受众群,推文内容以小短文式样,设计标题新颖有趣或是套用网络俗语,并配合图片、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的元素,丰富视听需求。
(二)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馆在安全平台、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基础工作实施数字化建设。2017年针对博物馆文物安全,改造提升博物馆、遗址展厅及园区安防建设,2019年开始完成原有安防平台升级改造申报工作,方案已通过并核拨项目资金,保障预留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坚持洁净、稳定的文物安全生存环境原则理念,实施完成预防性保护及环境监测功能项目建设。
(三)挖掘特色,彰显内涵
博物馆打破固有的“围墙”,利用园区优美环境,拓展旅游资源。为弥补遗址展示的可视效果差、“走出去”难的状况,开发了《畅游遗址——昙石山遗址虚拟展示及互动传播》项目,公众在参观之余,增强遗址在感官、互动方面的趣味体验。同时运用组合扫描、联合拍摄的方式,完成遗址和随葬陶器的三维扫描及数字拍摄工作,从而实现遗址的三维立体影像的数字收集及遗址的VR真实还原。
二、融合数字建设,全面展示博物馆服务魅力
遗址博物馆应该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在数字技术的进程中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文物的保护与研究,遗址的发掘与开发,展陈的设计与探索。
(一)打造昙石山独特文化陈列展览
在对固定陈列进行改造过程中,大胆展示研究新成果,探索融合展陈新理念,从不同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诠释在生态环境、生业形态、生活信仰、生灵血脉四个方面独特的海洋文化内涵。在现有数字化的基础上,更着眼于今后数字项目的选择与持续推进,从满足观众体验和观感出发,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品质与能力。
(二)数字与展陈方式的有机结合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定义为:博物馆围绕传达的信息,恰当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陈列展览、环境氛围中营造观众喜闻乐见的静态、动态和体验场景,辅助藏品内涵的诠释、文化内涵的传播,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1]
史前遗址类博物馆更应当注重在利用数字技术,丰富线下陈列展示手段,实现三维数字、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运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持续开发巡展数字展示系统、针对新展览内容的数字改造及重点文物宣传视频的制作。力求多角度地讲述“昙石山人”的故事,包括文物背后创作者、使用者、欣赏者的阐释,还原人或物的原始语境自然生态,甚至是对文物所持不同观点的历史争议,给予观众不同的专业引导和艺术体验。
(三)开展主题儿童教育活动
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我馆的社教工作正朝着生动活泼、挖掘内涵的方向发展。从挖掘遗址独特内涵,儿童主题教育课程策划着眼于知识结构、围绕科学文化的构建,从知识、方法、态度、技能等方面,带领学龄儿童在观看、观察、参与、操作、制作到创作的引导,展示丰富、有趣、寓教于乐的博物馆社教体验课题。一类是节日题材如:元宵猜灯谜、端午话五毒制扇;另一类是结合博物馆专业学技能课程,如考古布设探访、整理绘图、修复等课程的设置;第三方面多方合作打造人文研学驿站。与西安半坡博物馆共同开展研学游《史前工坊》进校园,开设钻木取火、植物锤染、陶器钻孔等项目备受好评。作为与文化机构开展“海上福州”研学之旅的首站,得到中新网福建网站等媒体的关注。
三、探索专题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多渠道深度挖掘遗址博物馆文化价值
在原有静态固定陈列的展览,可适度的交替使用动态展示的手段,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再者为场景再现。在运用,静态与动态陈列:直观展示,提升视觉冲击力。
在展览展示中各种交互展览的运用,各类数字技术的必要补充,多种技术的引进、植入,可以提升受众在博物馆里的参与度。通过问卷调查选取吸纳,公众在提交内容中认为数字交互展陈具有必要性、趣味性的内容部分,充分考虑运用实施交互性展陈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为补充。
作为拥有固定陈列、遗址展示厅的遗址类博物馆,不可移动的遗址展厅是参观体验的核心区域,通过VR技术的数字信息,实现虚拟数字影像建立,将现有考古科研成果作为依据和素材,充分还原四、五千年前氏族部落生产、生活、地理、人文、宗教和意识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将遗址展厅场景、重点文物视频在线上展示,满足游客网络观展需求的同时,更能鼓励受众前往博物馆观看观展。
我国博物馆界在数字虚拟博物馆这个领域做得较好的要属南京博物苑。[2] 虚拟博物馆具有人性化且场景真实,可选择手动或自动漫游,采用3D环绕立体声音效,整体的体验感较好,且便捷流畅。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实现打造线上线下交互、展览、传播的云展示平台,数字虚拟展览,保留呈现展览的展陈形态、策展思想、作品数据和场景效果。同时,在线下的展览中通过数字化,实现数据和信息文献资料永久储存于数据库,便于学习研究。
(二)构建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联合体
目前全国遗址类的专题博物馆总类繁多,各有特色。多属中、小型博物馆体量,在数字化进程中可以考虑组合成联合体,要求技术支撑方提供基础性、标准化的数字服务,确保此类博物馆数字化模式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又針对各自遗址的特点,量身定制符合展示所需的个性化服务。杜绝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博物馆既可以充分利用共性的数字技术,又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个性的博物馆内容。如:各大遗址与博物馆通常都有较长的一段路程,在游客探寻遗址的路径过程中,力求开发出简洁实用的导览小程序或APP、基于微信端的语音导览系统、微信小程序、小游戏等提供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可能。
(三)探索文旅融合后遗址博物馆的新型运营模式
在探索遗址博物馆的馆外运用形式过程中,从文创产品;移动终端APP开发;电影、动画、游戏、IP开发都是极好的尝试。
博物馆更应注重与所在地域、社区关系的服务途径,从产品业态、文创、电商、电影、话剧方式结合,互相引流,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力求做到深度化、日常化、开放化和普惠化。利用数字云平台展示空间,针对博物馆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创作理念进行诠释,结合数字技术,立体全方位开发营销,开设文创产品营销渠道,从明信片、开发舞台剧与4D 电影,积极挖掘遗址内涵,营造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氛围,并实施人性化的配套服务。在多角度、多元化信息展示中为公众呈现有趣、生动,不同视角下的遗址博物馆。
四、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博物馆畅想
从利用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特色塑造。数字技术有效加强了遗址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从突破以往的遗址参观体验的窠臼,极大程度丰富受众的参观体验,运用多种互动式、体验式技术,既是展陈的必要补充,也极好的提升受众参观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合理、有效运用数字技术的数字化建设中,遗址博物馆更需要有意识的打造自身的品牌、文化特色。根据遗址本身独特的文化内涵量身定制进行设计,无须照搬照抄前人模式,将数字技术与自身所蕴含文化的有机融合,坚持以数字化技术为馆藏展示服务,项目建设为受众的服务理念,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长远目标,确保品牌提升的延续性,独特性。
正如在《智慧博物馆路径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演讲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作所说:“智慧博物馆并不是遥不可及,但也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数字化运用助推发展新契机
数字化技术运用,只能是博物馆传播的新手段,而非博物馆发展的终极目的。智慧化具体落地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利用数字信息化基础之上,将藏品保存状况、遗址本体环境变化等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并重的保护工作推进,关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未病”环节,通过对文物、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性保护的转变,实现“预防为主”将保护工作“关口前移”。利用初步建成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升级实现对文物、遗址在微环境下的精准调控,完成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评估集成的综合应用。
(二)智慧化助力观众服务工作
通过智能导览、虚拟漫游等智能手段的运用,在数据初始到终端处理过程中,运用“人+物+应用+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多端融合让智能信息更为深度且高效的服务于博物馆为公众的服务细节中,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特色服务的完善。
(三)尝试遗址博物馆特色服务
如在线下导览示意图制作中,博物馆可以尝试提供根据不同年龄段需求的分从传播[3]。园区中开发适合老人、小孩等不同需求人群的导览线路,从建筑内涵,专家导览,风俗人情介绍,将我省或闽侯人文信息相关链接的植入与推送;在进入博物馆展厅前的园区路径上,设置趣味小游戏或者设立与游客参观同步的后台服务功能,沿途为游客导览、沟通提供具体的服务;在游戏设计环节中更为人性化,与展厅文物相关联的趣味性游戏,与展出文物所需信息补充,介绍文物的历史信息,以游戏形式将知识相连接,结合趣味性、知识性,实现游客在遗址探寻线路中与博物馆主动、积极的互动链接。当前各大博物馆也纷纷尝试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如智慧化、沉浸式、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观众需求。科技创新是智慧博物馆的必由之路,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向。
(四)运用智慧化构建管理运营工作
从重视博物馆在藏品、展品、库房、展厅、游客的数据来源,将此五类的数据作为搭建智能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从博物馆“物”的关联性出发提供更具人性思维、无限可能的博物馆全新服务系统,在结合自身需求的同时,建成综合信息、业务项目等管理平台等,提升工作效能。
当无形的博物馆具备在智能化基础上的“感知、判断、执行”的能力特征,形成智慧系统,实现纵向、横向的贯穿与融合,并与外围的数据交换、共享,以博物馆崭新的面貌示人,提供多样的体验,那么未来的遗址博物馆在免费向公众开放时将更具有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贺传凯.数字化展示在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应用[J].交流论坛,
[2]王艺颖 .史前遗址博物馆互动体验式展陈设计研究——以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刘文涛. 以分众传播的角度思考博物馆展览——以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实践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9(4):79.
作者简介:姚田(1976-),女,福建莆田,在职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