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敦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022-05-01黎子睿
【摘要】以敦煌的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出发点,分析现代社会非遗传承人才缺乏的原因,针对敦煌非遗的特殊性,提出保护与传承敦煌非遗的可行性措施——基于政府政策和科学研究自上而下的引导保护,结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实践工作的多方合力的保护传承方法。
【关键词】非遗传承保护;敦煌;实践传承;政策帮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77-03
【本文著录格式】黎子睿.探析敦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77-79.
截至2021年4月15日,敦煌(含酒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68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40位。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敦煌曲子戏,归属传统戏剧类,为西北五省民间小戏曲子戏的重要分支,流传已有千年,目前由于生存空间变小,已濒临失传。省级非遗项目,以敦煌研究院下的敦煌艺术为主,分为音乐、舞蹈、美术、古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佐以敦煌文化学会下的敦煌彩塑制作技艺等,大部分围绕着对敦煌莫高窟的修缮与保护。敦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面临着流传程度低,传承难度高的现状。
基于此,“十四五”发展新时期,回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基于政府政策和科学研究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方针确立,政策引导,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有关高校、设计企业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培训。基于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敦煌非遗技术保护与敦煌莫高窟物质保护的协同作用,笔者认为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保护下,敦煌市需要结合敦煌非遗自身的特殊性,通过社区实践对敦煌非遗的现状深入探究,向上反馈,与市政府和负责单位合力,逐步解决敦煌保护传承的难题,走好敦煌非遗的保护传承之路。
一、非遗传承缺乏后继人才的原因
(一)非遗技术难度的限制
非物質遗产的手艺具有较高的难度,同时,非物质遗产的产生受到特殊的时间、地域、民族、语言、技术、文化的限制,在该环境下生长的人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并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这造成了非遗传承后继人才培养范围的局限性。
从接触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非遗技艺的学习再到精通,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学习与沉淀,要有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匠人精神”,在学习和沉淀的过程中,并不能直接快速地带来经济效益与精神上的成就感,年轻人是否拥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尚且是个辩证问题,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如何顶住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诱惑,在费用已传承中坚守传统、坚守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从非遗的传承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关键。
(二)受众群体小
非遗传承比较小众,了解的人不多,受到的关注较少,非遗手艺的受众面、影响力和经济利益都不大,导致很多适合作为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年轻人都选择到大城市打工或者创业等其他工作,而不是选择作为非遗传承人。
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不为人们所知。举个例子,提及敦煌的时候,大家通常想到的都是敦煌的壁画、彩塑、建筑、敦煌遗书等,然而敦煌还有68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比如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曲子戏,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活泼生动,取材广泛,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一些好的非遗项目的受众面很小,导致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非遗传承项目,受众圈子的逐渐缩小,对非遗感兴趣且愿意入行的继承人们也逐渐减少,传承与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三)非遗项目实用性下降,面临被取代的困境
非遗文化受到时代地域等的限制,在很多方面已经逐渐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脱节了,曾经作为主流而出现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可能已经被许多新生事物替代了。曲子戏,产自民间,经过多年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当地特有的戏曲文化,一唱一跳中,表现的是敦煌本土的故事,传承的是当地的文化,但这种在当年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如今逐渐被电视剧、综艺、电影等新的娱乐方式所替代,曲子戏的戏班子甚至会面临生存难题,传承岌岌可危,濒临失传。现在还在国家的政策帮扶下,努力地“抢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审美的变化
非遗的很多配色和样式可能已经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不同,导致了很多年轻人觉得非遗文化很丑,不愿意深入挖掘的原因,事实上非遗文化有很多美丽的符号、图案和色彩,只是由于固有思想形成的刻板印象以及宣传选择的方向不对或者宣传得不到位,导致“劝退”众多年轻人。相信通过不断地普及,非遗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思想,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非遗,传承非遗。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非遗传承需要社区实践的推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社会发展的印记、我们民族的文化以及我们的过去的一些美好的、值得记忆的、有价值的因素。榫卯结构、手工剪纸、丝织刺绣,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事物,代表了中国特色的事物,都应该、也值得被留下来。但是目前非遗的传承工作尚有不足,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们对非遗了解不足的问题。由于非遗的受众群体少,同时由于非遗技术通常非常有难度,需要钻研,有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自己研究,比较不重视宣传,导致有很多非遗迟迟未能走入人们的视野。非遗需要曝光度,需要流量,需要人们的关注,这才能更好地给非遗的传承人们带来精神支持、经济收益,以及通过增加曝光度才能吸引更多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年轻人了解、学习、甚至是将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
由于众多非遗项目都具有自己地域的独特性,比如敦煌曲子戏用的是敦煌当地的方言;敦煌石粉画和敦煌彩塑是基于当地的砂、土、矿物元素的材料条件,再加上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就更需要当地的社区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基于社区实践,寻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把当地的人们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提高非遗技术的知名度,使当地人了解非遗项目,产生好奇,走近非遗;也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创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推动非遗艺术进校园,让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壤上层孕育了哪些文化,有哪些非遗项目,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创作与实践。同时,可以把非遗项目当做一种类似于芭蕾舞学习、球类运动的项目,开设非遗项目兴趣班课程,吸引大家报名学习,可能不一定完全依靠非遗技术来生存,但也能作为一种兴趣和技艺滋养生活、娱乐自己。
当然,社区可以借助一些媒体或者城市特点的知名度,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比如敦煌拥有与壁画彩绘等艺术非常有名,有很多艺术生或者是感兴趣的人士都希望了解学习。社区可以帮助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开设网络课程,给大家科普非遗的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化,甚至是开设艺术学习的“简易版”网络课程,在没有当地的条件下如何用这种手工技艺和身边摸得着的东西结合起来,创造新艺术。还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平台销售所需要的特定工具,比如完成某一幅敦煌石粉画,需要哪些石粉颜料,对应提供,再附赠该石粉画的绘画教学,一定也非常吸引人关注。
同时,社区也可以通过协助非遗传承人,制造非遗“文创”,曲子戏的旦角、丑角卡通小人,可以参考类似于动漫Q版手办那样可以自行换表情的模型小人,也可以创作各种曲子戏卡通小人动作的贴纸、各种方言的“吐槽”贴纸,有能力的社区还可以协助曲子戏的传承人们,针对敦煌曲子戏中最独特的部分,制作Q版动漫,上传到互联网上,增强趣味性,吸引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对敦煌曲子戏的了解。也可以与其他的戏曲一起联手制作,引大家“找不同”,让人们了解更多戏曲之间的异同,给戏曲非遗项目也“立人设”,比如敦煌曲子戏的Q版丑角是个幽默诙谐、滑稽伶俐的花脸小男孩,最喜欢“地摊坐唱”(即清唱),虽然清唱要求高,没有伴奏,还不能跑调,但是可以和周围的人群互动,大爷大妈们喜欢他的表演,还会往他的衣服里塞锅块,当零嘴……这么一来,敦煌曲子戏里结合不同角色的特点,敦煌曲子戏表演的特点,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形象吸引人注意,还能顺便推广敦煌的特色小吃,一举多得。人们的关注度高了,敦煌曲子戏的传承人们生活质量也能有所提高,也能吸引到戏曲爱好者去拜师学艺,愿意留下的成为敦煌曲子戏的传承人,不愿留下的也能通过他们继续向其他地域的人们推广敦煌曲子戏。
我相信,这种基于社区实践推动的、自下而上的方式,用心搞创意,努力宣传推广,一定能够为这些古老的非遗项目注入新的动力,帮助也能为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火种,一路传承。
(二)非遗保护需要政府帮扶
1.非遗项目需要政策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早在2006年10月25日国家已经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明确了真实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保护原则,可见国家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极为重视。
对于敦煌市(含酒泉市)内的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措施,我个人认为,从政府层面,保留原有的传统风俗文化,提供非遗项目所必要的场地,建设非遗项目的教育学习基地,提供人才点对点帮扶,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市政府与教育厅可以联合开设“非遗进校园”的项目,市内中小学根据对应的非遗项目,在校内开设非遗项目课程,指导中小学生学习体会非遗传统,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与就近的敦煌大学等高校或其他各省市的重点高校联合创办非遗项目选修课程,可以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学习体会,还可以专门设立非遗传承的专业,聘请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作为老师,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非遗项目的专业对全国各地的高考生开放,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口就业,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及该专业的讲师;新一辈原有的非遗传承人也可以通过高校系统学习并获得文凭,必要时可以考虑非遗项目对口专业降分录取。
2.非遗保护需要资金支持
非遗项目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资金的援助。政府可以为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对非遗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偿,同时帮助非遗项目联系企业,让企业与非遗项目合作,比如敦煌舞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拍摄宣传片;敦煌剪纸可以为企业“定制”特定花样的剪纸等等,提高非遗项目的曝光度和项目收入。
政府也可以针对特定的非遗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帮助非遗项目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譬如敦煌传统酿酒技术,就可以通过政府支持,设立品牌,打造品牌,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卖“敦煌酒”,增加产值。
还可以在政府的监督下成立非遗项目的基金会,各行各业人们都可以为项目捐款,扶助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基金会的款额可用于组建非遗文化活动、讲座,或者用于非遗项目的研究和宣传上,基金会定期向捐款者公布款项流向,还可以成立月捐项目,为月捐的爱心人士准备一份非遗保护感谢信和月捐证书,还可以附赠非遗项目的小礼品,譬如敦煌剪纸基金会可以附赠一张剪纸,敦煌彩塑可以赠予彩塑小人。既能起到为非遗项目提供资金的作用,也能鼓励大家的捐款慈善,人人都能为非遗的保护尽一份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保护与传承下来。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敦煌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非遗,就是传承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自己的历史。
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动下,敦煌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出现了仿写敦煌出土的《心经》的敦煌书法,出现了大型手游王者荣耀与古典舞演员合作演绎的《遇见·飞天》的舞蹈。最近引爆全网关注的水下舞动《祈》,动作编舞中都有参考借鉴敦煌飞天。敦煌的部分非遗文化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不少项目处在濒临消失的境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日之功,还有很多的非遗文化还未为人们所知。笔者由衷地希望,通过社区实践的推动与宣传,敦煌非遗可以扩大受众范围,既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坚守非遗,开拓进取的匠人精神;也不拘泥于传承的仪式与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了解、学习、传承非遗文化,并在各自生活的土壤里播种下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种子。希望通过基于政府政策和科学研究自上而下的引导保护,结合社会各界人士的实践工作的多方合力,针对敦煌非遗的特殊性,提出保护与传承敦煌非遗的可行性措施,保护与传承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希望,敦煌非遗独特的美,会在互联网的不断宣传和传播下,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下,在社会实践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尽情展现敦煌文明的辉煌与璀璨。
参考文献:
[1]吴丽燕.守护文化瑰宝 坚定文化自信[N].闽南日报,2021-07-20(001).
[2]赵梦怡.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N].定州日报,2021-07-30(002).
[3]黄春龙.非遗:保护靠“市长” 传承靠“市场”[N].玉溪日报,2021-07-29(003).
[4]刘勍.“用起来”才是尊重非遗的方式[N].中国艺术报,2021-07-23(008).
[5]吴黎明.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N].馬鞍山日报,2021-07-23(002).
[6]陈俊宇.非遗匠人的“突围”[N].工人日报,2021-08-08(004).
[7]温素威.探非遗 云飞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8-06(012).
[8]刘勇.非遗文化大丰瓷刻的重要价值和传承途径研究[J].今古文创,2021(30):65-66.
[9]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 content_5191604.htm
作者简介:黎子睿(2002-),女,广东化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丝绸设计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