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不舍的人文情怀
2022-05-01官玉华
《莲花落》是乌蒙山一代古老的民间歌曲。“70后”作家朱镛,生活于昭通,以民间曲艺唱法名称做小说的标题,必然带有某种隐喻。“活在光阴里的每个人,从未丧失希望,始终觉得有朝一日会重新看到他生命的另一种面貌。”作者在开篇第一段,暗示了想表达的是“另一种面貌”。从读者的角度看,“另一种面貌”不论如何复杂、变化,肯定是在《莲花落》特有的维度上。
那么,《莲花落》的维度建构于何种层面?注解中已经给出答案,就是来自底层的维度,民间的维度,小人物的维度。这个维度中的生活状态丰富多彩,千奇百怪,完美无缺,支离破碎兼而有之。作者凭借笔力,要从这样复杂的底层生活中,挖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极其困难的生命体验中,发掘人间的精神力量和乐观面对底层生活的信念。《莲花落》是一篇感人的小说。回忆、讲述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生活。情与景的书写极富生命力和感染力,书写了人间的爱与善,书写了乡村教师朴实而厚重的生命历程。
小说采用的是回忆和倒叙的手法,开篇一个电话,将“我”,文中的钱小虎拉回到国家还存在师范学校也就是中专师范教育的时代,拉回到那个时期的边远山区的小学校步履蹒跚、举步维艰、苦苦坚持的时代。
以回忆的手法,优势在于岁月经过记忆的冲刷,更加醇厚,加上思想的沉淀、感悟,对附着在经历之中的情感和留恋的真相已经能够克制,并保持理智,从而更好地呈现和表达了最后时刻的顿悟。
本着这个原则,作者从钱小虎师范毕业,分配到山区蚂蚁坟小学教书,开始了跟校长胡德旺、另一个条件更艰苦的小学“单小”的代课教师罗继明的交集。
这是一个复杂的立体三角组合结构,这个结构,将山区小学校的生存状态和学校老师的工作状态立体呈现出来,不仅丰富多彩还包含诸多故事场景。三个人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文学三角形的三个面,折射出校园以及校园外狭小空间的芸芸众生,渺小但是坚韧地为美好生活目标而生存。在这样的框架上,人的活动以及生存状态在作者的笔下血肉丰满,情感四溢。
《莲花落》的特色是叙述中语言的散文特色。这跟作者之前潜心散文创作打下的功底密不可分。汪曾祺曾经这样评价语言散文化的小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照现在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注意语言对于主题的暗示性。他们不把倾向性‘特别地说出’。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是先知,不是圣哲,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不是富于煽动性的演说家。他们是读者的朋友。因此,他们自己不拘束,也希望读者不受拘束。”
从这个意义上看,作者朱镛没有刻意让小说散文化,而是使用散文化以及隐含哲理性、暗示性的语言,加强小说的呈现和表达,避免过分刻画人物,干扰叙述的节奏和氛围。这样的语言贯穿全文,比比皆是:“生活的过程随着咒骂、呼喊、哭泣、尖叫和欢笑、犬吠鸡鸣,赤裸裸地像屋顶上的炊烟一样公之于世。”“我在学校里,像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的草,只有寂静,寂静,万物都像是静默。”“这个人,只要教书,哪怕路途遥远,收入不多,再苦再累,他觉得就是他最大的满足,是他生命中的另一種世界,或者是他灵魂的主宰。”这样静美的语言,仿佛调味剂,令读者津津有味,让小说活色生香。
散文化的语言,曲折的情节,现实主义的表达,构成了作者在低矮的人间维度构建出高大的文学建筑,其色彩浓烈到如烈酒中的彩虹,令人炫目之余,热力贯穿肺腑。
尤其在心理活动中,精美的语言联动作者的思绪,让文字和语言进入场景、进入人物,在模拟的真实中,完成读者全身心的进入,享受文字中弥漫的感伤带来的心理按摩,和阅读的愉悦中夹杂的不可言喻的轻微忧伤包裹的那份快感。
汪曾祺还谈到散文化的小说,聚焦的大多是小人物,《莲花落》的人物也是一帮小人物,即便胡德旺有那么一点点靠近大人物的背景(曾经的副乡长,妻子是县领导的女儿),也仍然跻身小人物的行列,不脱离莲花落的基调,说唱的都是民间喜怒哀乐,呈现的都是乡土情结。三个性格迥异的乡村教师,在作者精心构建的三角形立体结构中,生动、活跃,完美演绎了那段历史、那段历史时期乡村小学的师生们的坚守,对理想和未来的不离不弃,还有平凡人物无处不在的爱与善、苦与乐。阅读之后,感觉一群坚守乡村,有爱心、有担当、有理想、有私心、有情绪的乡村教师形象从字里行间走出来,就在读者身边,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
朱镛有着扎实而丰富的散文创作经验和乡土经验,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朱镛的生命体验和创作水准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和发挥,是他本人文学创作中的力作。
作者简介:官玉华,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秘书长,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曲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安徽文学》《广西文学》《野草》《边疆文学》《滇池》《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200万字。2019年获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报告文学类),2021年获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