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些惯性思维让人抑郁

2022-04-30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归因惯性

当我们听到一个人患抑郁症的时候,可能会揣测他有什么个性特点,比如是不是比较脆弱敏感、想问题比較消极、很自卑等。这些猜测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在心理因素中,不良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主要是以下几种,有这些情况的建议及时调整,把抑郁扼杀在摇篮里。

1.自我否定。有这种思维惯性的人,通常有一个口头禅或内心独白:我不行。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先默认自己不行,如果真的不行,那么心理落差会比较小。尽管有这样的自我保护作用,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会让我们的决策判断、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等都被引导至自我否定的方向。长期如此,会让人真的感受到“我不行”,最终导致抑郁体验:心理上的“无力感”。

应对的办法就是将“我不行”这种思维习惯改为“我试试”或者“我可以”。

2.易走极端。很多事情本身就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是非黑即白。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或对外部世界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那就很容易受挫,因为你遇不到完美的东西。这种认知上的极端也会带来情绪上的极端。心情经常这样摇摆不定,难免走向抑郁。

一旦意识到自己在走极端,就提醒自己找到“折中”的认知策略。

3.灾难化思维。这是指将一个小的负性事件夸张成大事,或者将短暂的危机看成永久的危害。

如果存在这种思维,就要与之对质,可用“虽然……但是……”的自省技巧。比如,“虽然我现在做错了一件事,但我可以努力改正,以后就不再发生”。

4.“有色眼镜”。即总是关注负面的部分。就像小孩向父母汇报成绩,一些家长直接忽略“双百”“进步”,目光只聚焦在没有得满分和拖后腿的科目上。这种对负面消息的选择性关注,难免会唤起以往种种的消极感受,久而久之,出现抑郁情绪也不足为怪。

我们看事情尽量做到客观理性,全面衡量、整体评估。既享受美好的部分,也接纳不好的部分。

5.归因错误。一件事情发生后,人总是会本能地解释其为何发生。那么如何解释,人和人之间的“归因”方式就千差万别。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积极的归因更有利于情绪改善。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进行外部归因;而获得成绩的时候,不妨来个内部归因,这样可以保护情绪少受伤害。

6.过度揣测。这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多心”“敏感”。别人随便说了一句话,就去过度解读,夸大或深挖别人的恶意,由此产生烦恼、怨言甚至是恨意。

心思太重是作茧自缚,其实你想得多还是想得少,生活都不会有太大改变,何必给自己找事?不妨学着“迟钝”一些,糊涂一些,可懂可不懂的,就不要去计较、纠结,能多几分轻松。

(摘自《生命时报》)88AF6179-F410-4A29-A3A2-02E2C92BE5D6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归因惯性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简析心理因素对网球发球的影响
为何越来越爱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无处不在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