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2-04-29林一

环境与资源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林一

摘 要|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探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伦理意义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经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中国,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量浪费有限的资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要改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为理论基础、建设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建立一种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利益、充分考虑环境承受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将从生态伦理上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过去的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中走出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生态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观念上的准备。

1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现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 理论,至今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尤其是环境保护人士对其十分赞同,是 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及符合伦理的规范。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理念正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基础之上,要求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也意味着我们开始着手完善 并促进一种可以继续生存的生态道德观念。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环境依然在不断恶化,我们在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过程中面临着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以及护育环境的新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2)。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们的国策,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

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容是节约有限的资源, 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社会风尚,剔除铺张浪费的行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所提出的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手段,需要一种资源节约的道德理念作为先导,这种伦理道德要求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环境污染状况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资源大量消耗,使用率低下,产生大量有害的固体垃圾和工业垃圾,导致生态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从根本上就是从道德上要求人们自觉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友好的关系。

2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弱化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人类的需要放在中心位置

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可以向大自然无限索取,把自然当作纯粹服从人类需要的对象的观念。如笛卡儿认为,人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康德主张“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以及洛克张扬“对自然界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他们把人类中心主义发扬到了极致,形成了强式人类中心主义。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类之外的客体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对人的需要价值的满足,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原则只通用于人类,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是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这种把人类置于一切生物中心的世界观认为人是生物的君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一切事物的尺度。但是工业社会的大量事实证明,绝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只会把人类引向全球问题和灾难的边缘。正如著名的《圣·巴巴拉环境权利宣言》告诫我们:“很明显,千百年来对环境的忽略已经将人类带到最后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对大自然的放肆虐待行径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恶化,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存。”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如果一味地与之对抗,采取恶劣的手段对它进行征服,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当前,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深 重的发展压力,经过了几十年大规模工业化,中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耕地 剧减、植被萎缩、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危机、沙漠化……这一切都是过去 我们盲目无度地向大自然开发和索取所结下的恶果。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将极大地改变过去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人定胜天” 等偏狭窄的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进一步修正过去与大自然的恶交,以一种友 好的态度、理性的观念来对待自然和环境。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 值观让人们认识到,人并非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人的生存发展要依赖大自然, 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们的活动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 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向度,向客观向度靠拢。因为人们已比过去更加清 醒地认识到人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人永远属于自然,人类虽然能够改造自 然但是又受自然的制约,如果对大自然放肆地掠夺、肆意消耗自然资源,最后 只会毁掉人类生存的地球。

建设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持友好关系的社会,其重要意义在于从伦理观念上将人们的价值向度由向大自然征服、索取转化成为与大自然平等存在的客观 向度,通过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主宰意识,将自然视为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友好伙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弱化了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关于 人类的中心主体作用,使人们从陶醉和骄傲中清醒过来。

3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全社会建设生态文化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导致生 态环境的极度破坏。扭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形势,必须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企 业当中倡导生态文化,并且使之深入到企业及其员工的观念中去,成为共同自 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生态文化就是用理性约束人们的行为,树立科 学发展观,求得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价值取向。“合理消费、清洁生产”两大原则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能够从伦理道德的高度规范和 约束人们的意识和具体行为。当前,我们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恰恰从观念上和伦理上印证了生态文化正在全社会中构建。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遵循了合理消费的原则。生态伦理将消费问题提高到伦理道德的高度加以深刻地审视,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所以合理消费也就成了生态伦理的重原则之一。北京市对全市 48 家市、区政府机构

2004 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 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

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 4 倍、3 倍和 7 倍,其中政府机

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达到 9402 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 488 千瓦时的 19 倍! 这些惊人的数字表明,人们的消费行为及其缺乏规范和约束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提倡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用煤,是因为就我国的资源储备和环境压力来看,无度地挥霍水、电等资源消耗性物品不符合生态伦理的合理消费原则,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全面和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必定引导人们科学、合理、有效地消费,将目光和富余的资源投向其他新的、陌生的消费领域,从而不断延伸出新的、陌生的消费领域,进而不断延伸出新型的消费种类。按照“合理消费”这个原则来节约资源,人们的生活质量才真正提高了, 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生活基础的保障。

环境友好型社会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清洁生产”最先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是对人类生产活动提出的一种伦理要求,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将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其目的在于改变过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发展模式,以生态平衡的原则来制约和规范生产活动,从而平衡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代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企业活动有关。据统计,全世界企业的烟囱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 1.6 亿吨,氮氧化物 5000 多万吨,使酸雨成为全球性问题;全世界企业一年生产和使用氟里昂约 100 多万吨,约有 55 万吨上升到高空,造成臭氧层破坏;全世界企业每年排放二氧化碳 200 亿吨,其中大多数是企业消耗能源排放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使地球增温,被认为是 人类生存困境的头号环境问题。企业活动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是全球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价值理念上要求企业活动不能以损害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为代价去求得企业的最大利益,企业活动应该把经济利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在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上, 要把采用生态技术和情节工艺,进行绿色生产、绿色产品开发作为对企业活动 的伦理要求。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企业的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最终还需要依靠企业自觉采用绿色无公害技术进行清洁生产,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实行节约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以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来解决。提倡环境友好社会、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对 企业进行道德教育,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水平,增强其清洁生产的自觉意识, 从而承担其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

4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将促进我国从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进入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 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既要有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更要有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因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人类生活 生产得以延续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 现更好的发展,其核心内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 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它倡导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人们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从精神意识上提升人们的生态认知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不仅把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而且要求把可持续生存的利益放在首位,向人们提出了一种具有前瞻性、面向未来的观点和理念,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上传播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践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 21 世纪,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既是一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更成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尤其是生态伦理得以极大提升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将来继续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是富国强民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72:517.

[3]杨怀中.科技伦理学概论:高科技伦理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12-146.

[4]郭强.节约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3-4.

[5]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7.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Lin Yi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s a new measure put forwar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It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eth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inner point of conformity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of constructing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which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source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thropocent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戴维?佩珀的生态批判及现实思考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