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中的“挪用”观念新解

2022-04-29黄筝

秀江南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绘画创作

黄筝

“挪用”之义,最早出自《庄子·则阳》,原文是“且吾有知,而莫能知也,以吾知之,则吾与其所不能也。”在我国,“挪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方式为人们所喜爱。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挪用是指在特定地域内、范围内以自身为中心,对其所需的物品或劳务进行改造和重组。

在西方艺术中,挪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原有之物进行重新塑造与组合,另一种则是将其作为载体加以利用。挪用在艺术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我们所说的挪用并非指所有对物进行重新改造和组合以形成新事物的做法,也不局限于物质物品。挪用可以是将一个空间里所有物品重新创造并赋予新内涵,也可以是在一个载体上拥有了与其完全不同的意义,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思想,在这两类艺术形式中都包含了艺术的内涵。借用有一定含义的词来说明某物被运用了之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将一件物品改为另一件物品,或将一个词语与另一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意义等。

简单说,挪用是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艺术家将自己所想要表现的东西,在自己的周围进行重复与再创作。在西方艺术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挪用案例,比如,在毕加索的作品《塞纳河上的纤夫》中就曾出现过多次类似“挪用”的表达方式。达达主义代表艺术家杜尚常采用“挪用”手法,将现成品挪动位置,改变环境赋予其艺术内涵,他的这种手法严格意义上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但正是这样的先进思想给挪用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挪用”并不是指艺术家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是艺术构思,将自身原本想要表达或者已经表达完了的东西又重新创作出来这样一个过程。“挪用”是指艺术家为了对自己或者他人原本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挪用”与再次创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通常只是将自己原先觉得非常不满意或者不愿意承认的事情再重新创作出来而已。

众所周知,“挪用”手法及其艺术主张的出现孕育了一批新奇独特的新艺术,甚至常常出现带有某种强烈反传统、反艺术的先锋作品,不断刷新和改变着我们对艺术刻板僵化的认知,也极大推动了世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所以对于现当代艺术的评判,不能总是拿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品评标准进行丈量、论说。如果对“挪用”拿出反对的态度,那就意味着人们一味接受传统艺术而不接纳后现代主义。要知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两种创作路径和话语表达方式,完全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

如果不了解艺术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背景,可能难以辨别,甚至会产生很大误解,认为“挪用”就是抄袭、侵权。实事求是地讲,虽然此类作品和原作或现成物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和联系,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在作品实际内涵和具体形式语言上,还是有明显不同的,也都有各自的创作意图和观念传达,被赋予了全新的旨趣与意味。

“挪用”观念在艺术史中体现得最充分,在艺术“挪用”中,每一种艺术样式都与“挪用”这一概念相关。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及文艺复兴时期是“挪用”思想与艺术实践活动最成熟的时期。中国古代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从唐宋时代开始,唐画与宋画就是将中国特有的“挪用”观念用于中国画创作上的代表。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偷”与“拿”艺术形式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艺术精神和美学意蕴。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之间,也体现在不同地区的各民族画家之间。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中国画创作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门独立艺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偷”与“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正是由于阴阳具有这样的特征,才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偷”和“拿”的哲学意义以及社会哲学意义。东方绘画中的“偷术”,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指对西方绘画中的绘画技巧或方法的借鉴或照搬。西方绘画是通过借用、临摹等方式进行创作,东方绘画则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审美价值来进行创作。《宋画选·宋院本》中有《唐阎立本雪夜访崔氏旧居图》,该图为黄公望临摹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如图一)。这种以唐人笔法摹仿唐人作品的方法被称为“偷学”,也就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偷艺”。中国古代绘画对此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将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保留了下来。从东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可以看出中国艺术中的“挪用”观念,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成为一种艺术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挪用”观念不仅为艺术家所熟知,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西方商业的形式艺术如波普艺术,更像是关于艺术的一种实践活动,将大量现成图片用拼贴手法进行重组,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形象,通过广告、杂志、电视推广的途径进入大众视野,新奇的手法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因手法和达达主义相似,被称为“新达达”。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年—2011年),英国艺术家,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创作了《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等经典作品。

从图像截取、复制、选择后重组发展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对过去所有艺术的颠覆和反叛,构成了“挪用”观念在油画创作史中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挪用”被固化为一种带有反叛、讽刺、批判和玩弄的处世态度,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领域不断发生作用。由此看来,“挪用”观念不仅是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段、构成方式和处理方法,更是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创作理念及现实反思。

把艺术融入生活,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知道,艺术是一种语言,不同的人在使用时会有很多的差异。而当我们在用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语无伦次的情况。因为艺术是一个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明白的东西,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习、多积累。笔者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它被画出来之后,全世界都震惊了。而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将它画得如此生动立体,离不开他那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脑袋里装着的无数稀奇古怪的东西。

作为至高无上的肖像画权威,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用永恒的神秘微笑不断诠释着人性的美。而在《L.H.O.O.Q》中,杜尚采用了达芬奇原作的样貌,只是加了两撇小胡子,就让整幅肖像产生出一种诙谐的艺术效果(图二)。杜尚之后,恶搞《蒙娜丽莎》的不同版本纷纷出现(图三)。在这种张狂的改造和挪用中,《蒙娜丽莎》被不断地侵蚀着本身的艺术纯度,画家的创作本质被不断打破,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悖论圈套。被挪用的本体在新的存在中形成了一种非驴非马的状态。艺术性挪用还体现在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达达主义中。该主义是在战后萌生出的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彻底打破了艺术的界限,代表艺术家杜尚常采用拼贴手法甚至是现成品,将现成品挪动位置加以改造成为一个艺术品,如作品《泉》,何尝不是一种挪用。

艺术挪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艺术挪用不只限于艺术家一人,它可以是由许多艺术家或数位有才华的人合作完成的项目。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画家马克·莱维特(Mark Levitt)与他的朋友伊万·雷默(Ivan Reimer)一起创作了一幅名为《红色天鹅》(Red Swan)的画。这幅在色彩和构图上都很简单的画,由雷默本人率先完成。由于他们有相似的背景,这幅画可以被看作是马克对于雷默绘画风格上的一次“创新”。当《红色天鹅》完成后,伊万·雷默开始向马克·莱维特支付费用,要求他在《红色天鹅》上作画。尽管后来作品被认定为是马克艺术风格上的一次“创新”,但它最终却变成了马克艺术风格上的一次“模仿和复制”。“创新”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是指:对原有事物进行重新改造和重组,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新事物。艺术中的“创新”则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塑造与组合,从而使其成为新的事物,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样式。这其中包括了艺术作品设计、创作理念的更新,艺术品结构的变化等等。例如:“挪用”这一行为形式,就是将原有物件进行替换和再造并赋予新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美观的物品。这样就在原有物件或者说原来所拥有的意义上增加了一些新元素或者是赋予了一些新含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历史先兆的开发与挪用的概念不明确且五花八门。“拨款主义”一词反映了通过复制、重复、引用、剽窃、模仿和改编已有的名称、概念和形式,对复制品、翻拍品、重拍品、娱乐品、修订品、重建品等的过度生产。20世纪“拨款”形式和概念以一种“竞赛停滞”的形式提供了对已有知识的新表述,指的是在高度动员、流动的西方社会中,随机、不可控制的行动加速,社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抽象控制形式的控制。

不仅在视觉艺术领域,而且在所有文化领域,新一代拨款者认为自己是“当代的原型”。有人提到“后期制作”,这是基于已有作品重新编辑“文化剧本”。对他人作品或现有文化产品的兼并大多遵循使用概念。所谓的“prosumer”—那些同时消费和生产的人浏览无处不在的数字世界档案(很少通过模拟档案),以便通过“复制粘贴”或“拖放”到“盗录”“混搭”或“混音”中,随心所欲地对随时可访问的图像、单词和声音进行采样。法国策展人尼古拉斯·布里亚德(Nicolas Bourriaud)创造了新词塞米奥纳特(Semionaut)—一个符号学和宇航员的组合—来描述这一点。他写道:“DJ、网络冲浪者和后期制作艺术家都暗示着一种类似的知识结构,其特点是通过文化创造了路径。这三个人都是通过符号创造原始路径的‘塞米奥纳人。”今天,“拨款”已成为日常现象。

新一代的“混音”—他们不仅走上了视觉艺术的舞台,也走上了音乐、文学、舞蹈和电影事业的舞台,当然,这是一场极具争议的辩论。媒体学者劳伦斯·莱西格(Lawrence Lessig)在本世纪初创造了混音文化这个词。一方面,庆祝者们预见了21世纪数字化和全球化艺术的创新、实用和娱乐方式的新时代。新的拨款主义者将不仅认识到约瑟夫·博伊斯的格言,即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而且“建立自由社会”,最终将艺术从灵气、创意和天才等传统概念中解放出来,它们将带来理解和定义艺术的新术语,更具批判性的观察者认为这是一个巨大问题的起点。如果创作只基于无忧无虑的过程,寻找、复制、重组和操纵任何来源的已有媒体、概念、形式、名称等,那么在他们看来,对艺术的理解将转变为一种琐碎、低要求和倒退的活动。鉴于艺术局限于对已有概念和形式的引用,他们预见了无休止的重新编译和重新调整用途的产品,怀疑论者称这是一种沉迷于过去的回收文化。

作者简介:黄筝,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水彩。

猜你喜欢

艺术家绘画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