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垂青史的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

2022-04-29潘春华

秀江南 2022年9期
关键词:炮台青州镇江

潘春华

今年是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180周年。180年前,中国被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任意侵略掠夺、任人宰割欺负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国弱则被欺,我们绝不能忘记那段血泪历史和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1842年7月,英国侵略军在陆续攻下我国吴淞、宝山、上海后,把侵略目光投向了南北水陆交通要塞—镇江。在英军攻击下的众多长江要塞中,最为薄弱者当数镇江江防,仅有清兵1500多人。而英军却以舰船76艘、载海陆军1.2万多人、炮724门进攻镇江,来势汹汹。

却不料,1500多名八旗官兵抱着“誓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的爱国壮志誓死奋起反击,顽强抵抗,使镇江之战成为英军遭遇抵抗最为强烈、打得最惨烈的一战,也是鸦片战争历次战役中英国侵略军出动军舰最多、投入兵力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战,1500多名八旗官兵为保卫镇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肆意派遣48艘舰船,4000余兵力,闯入我国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蓄意挑起了震惊清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政府为了迫使清廷屈服,翌年又增加军队及舰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断扩大。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军先后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战略要地,而后又把战火烧到了长江下游沿岸城市。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842年5月7日),英军为了控制长江,开始进犯长江口,先占领乍浦,6月16日攻陷长江门户吴淞炮台,19日占领上海。

为了夺取镇江重镇,进而占领南京,英军发起了扬子江战役,妄图切断清政府的漕运咽喉,迫使清政府求和妥协。英军在吴淞集结编整,专门设立了海军司令部,下辖海陆纵队5个,大小舰船76艘,火炮724门,海陆军队共12000余人,由璞鼎查指挥。1842年7月初,英军舰队溯江西上,入侵镇江江面。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是运河的咽喉,南京的屏障,江南的重要粮食集散、中转地,商业繁荣,号称“繁富十万户”,同时形势险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无论财力、人力、地势都可坚守。

镇江城防御力量薄弱,原仅有千余名旗兵守护,而且武器装备落后,训练较差,兵饷拖欠严重。淞沪形势吃紧,1840年12月由江宁调往镇江任副都统的守将海龄见状,一边立马奏请朝廷要求增兵,加强防御力量;一边加强江防设施,补发日久拖欠的兵饷。

道光帝遂下令调浙军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各带兵2000名,赴镇江守卫江防。同时,调拨青州旗兵400名,官员13人,移守镇江。军情万分火急,400名骁勇善战的青州战骑临危受命,由协领达善、穆克登、贵坠、伊奉额等带领,连夜赶赴镇江驰援。这样,镇江城外有“浙军参赞大臣齐慎,以军二千来壁北门外;湖北提督刘允孝,亦部二千人至,屯银山”。“城内共有战斗人员二千四百名,其中一千二百名是驻防当地的满洲旗军,还有四百名满兵是从外省调来的(即山东青州旗兵)”。

7月13日,英军先遣舰队两艘军舰探航,乘夜从三江营驶进圌山江面,圌山炮台哨长钱长贵当即指挥开炮攻击,并击中英舰后梢。英舰开炮回击后逃回三江营。第二天下午,英军9艘军舰对圌山炮台发起攻击,陆战队登陆进攻,在炮台被英军重炮轰毁后,清军被迫撤退。英军攻入圌山炮台后,将炮台、大炮、营房炸毁。

7月15日,英军弗莱吉森号和司塔林号两艘英舰,驶进焦山口窥探测量。驻守东码头炮台的青州旗兵点燃火筏,顺长江急流而下,风助火势直逼敌舰,英军惊慌不已,纷纷驾船向下游退让20余里。火筏一旦熄灭后,英军多艘舰船又向镇江驶来。焦山炮台守军云骑尉巴札尔下令发炮攻击,东码头炮台也开炮支援。英舰开炮还击并派兵驾驶舢板登陆进攻。巴札尔指挥守军利用树丛、石堆隐蔽接敌,展开白刃战。东码头炮台佐领果星阿、恒明,一面果断指挥炮台向敌舰开炮,一面率领青州旗兵英勇反击,挫败了英军组织的多次进攻,激战了数昼夜,击沉敌舰5艘。

然而焦山炮台守军只有100人,且全是长矛大刀,完全不敌英军的进攻。战至最后,除两名泅回城内报信的士兵外,焦山全部守军壮烈殉国,焦山失守。副都统海龄见状,遂命令东码头炮台的青州旗兵退守镇江城内,采取闭城固守策略来保卫镇江。

随后,英军舰队便载运大批援军麋集于镇江江面,侵略气焰极为嚣张。据《钞刻江苏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旗兵忠烈祠碑》(简称《忠烈碑》)载:“英船大至,炮声沸江水,自焦山西属之金山,帆樯如蛛网,高若峻塔,烟气腾霄,望者畏之。”

英军攻下焦山后,英舰立即进泊瓜洲,封锁大运河镇江段主要入江口,截断漕粮运输,扣留700多条漕船。随后英舰又拦截扣留了300条中国商船。璞鼎查命令:“长江出入船只,不准通航,如果不遂,开炮击之。”

镇江闭城固守后,为防止里应外合,海龄做了清肃内奸工作,并在旗营大声疾呼,鼓励官兵卫国护土,血战疆场,做英勇战士,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为国捐躯,决不投降!”并且“亲冒矢石”“点兵上城”“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

7月18日,决战开始。英军参战的7000余兵力,被编为3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旅,向城外守军发起进攻。当英军发起进攻后,城外守军“齐慎、刘允孝踉跄列队,鸟铣数发,退保新丰镇。……越夕至丹阳”。

7月21日清晨,英军出动三个旅的兵力分三路攻城。一路从北固山登陆,配合其他两路佯攻北门,得手后转为正面攻击;第二路从金山登陆,攻打城外清军军营,切断城内外清军联系;第三路攻打西门,攻击镇江城。一时间,镇江城的东门、西门、北门三座城楼均被敌军炮轰。

在北门,英军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城垒,然后组织一个半团的兵力攻城,当时手中只有弓箭、刀剑、长矛及少量火绳枪等兵器的400名清兵与仅千人的地方守备军,同长枪利炮的英军展开了殊死奋战。英军举着洋枪,爬上竹梯强行攻城。清军居高临下,纷纷用石头对着英军猛砸,进行反击。对攻上城墙的英军,清军们就挥舞长矛大刀同敌人展开殊死肉搏,有的甚至同敌人扭打在一起,滚落下城墙,同归于尽。至此,守卫北门的400名清兵全部壮烈牺牲,北门随之被英军攻破。

在西门,英军用2个团的兵力攻击,城上的守城青州兵用抬炮、火绳枪形成交叉火力打击敌人,敌人猛烈攻击3个小时没有进展,英军舰长华生和上尉克鲁其、中尉拜克尔以下几十名海军和炮兵被击伤、击毙,100多名沿运河攻击的船队被击散,丢下驳船、单桅船、平底船和火炮狼狈逃窜。英军头目巴尔克得到报告后气急败坏,增派200名海军、300名陆军疯狂反扑,后又调来一个工兵连炸城。

从北门突入城内的英军赶到西门与城外攻城英军形成夹击之势,不久西门失守。镇江城陷后,大批英军涌入城内烧杀抢掠,海龄与妻子及其19岁次孙皆在署内自缢尽节,其眷属均被英军杀害。然而,数百名青州旗兵自发地组织起来,利用城内有利地形,同多于自己十多倍的数千名英军,展开了长达3个小时的激烈巷战。青州旗兵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杀敌。其中协领伊奉额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挥刀接连砍死砍伤英军数人。后来,他头部被敌军砍伤两处,右肩又中二弹,血流不止,仍杀敌向前。紧随其后的青州旗兵也不示弱,一名从东门入侵的英军,被隐藏在范公桥下的青州旗兵用长矛刺穿腹部,当第二个英军又冲上来时,这名青州旗兵迅即用长矛猛戳,竟将两个英军横穿在一条长矛上。这位英雄正想抽出长矛继续拼杀,却遭到敌人一阵密集的枪弹射击,倒在了血泊中,壮烈殉国。

《忠烈碑》记载了这一史实:“闻贼之陷城也,为六月十四日,天将午,火箭齐发,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他守兵以千数皆震摺,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握,犹大呼杀贼。呼未已,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直至全军尽溃,力不能支,始夺门以出……”陈庆年《横山乡人稿》亦云:“英兵以数百屯范公桥下,一青州兵隐桥西,突出斩二夷,力尽死之。”

镇江抗英战役,从1842年7月13日至7月21日,历时9个昼夜。英军船坚炮利,清军武器装备落后,加之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我方因明显处于劣势而失败了。

战后的镇江城伏尸遍地,城内外到处都是清军及百姓尸体,尸臭竟然顺风吹到了长江北岸的扬州,真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丹徒志》有记载:……战后本地设收尸所,从井、汤、河、家中收尸两千多具,有自家收尸,还有不知下落者,估计达万之众。真可谓:“户户有死伤,家家有血泪。”许多英军也被此情景吓得胆战心惊。一些扬州人在镇江城南的大觉寺开设收尸赈饥局,三个多月收尸二千余具。受害人自行收葬和不知下落的死者,不下数万人。一位扬州诗人作了一首名为《镇城惨劫》的诗:“连天匝地尽妖氛,传说京江玉石焚。隔岸紫烟凝黑雾,沿河碧血漾红云。深闺密密排经雉,稚子垒垒作井羵。恼杀南风时不竞,触人鼻观总腥闻。”

这次抗英战役,是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中国军民奋力抗击受损最为惨重的一次,英军伤亡人数,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数字是亡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

镇江保卫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役,同时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镇江军民誓死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英雄壮举震惊了世界。1857年4月,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他热情赞扬了镇江军民的卫国献身精神。

在镇江抗英保卫战中,八旗官兵尤其青州旗兵英勇抗敌,前赴后继,得到镇江人民的高度评价。清代著名诗人陆嵩《青州兵叹》诗曰:“朝从都护耀戈戟,暮从都护鸣鼓钲,忽然贼众逾城入,奋勇独尔锋争婴。大呼杀贼贼几却,痛无继者悲填膺。洞胸穿臆尚不已,须臾白骨堆纵横。”镇江人民为了纪念青州旗兵,于1843年6月,在镇江府西门内建起了青州驻防旗兵忠烈祠,并立碑铭文永志。2002年7月21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160周年之际,镇江市在当时主战场之一的北固山烈士陵园重立忠烈碑,并兴建忠烈亭以护碑,青山与大江一起见证那场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

猜你喜欢

炮台青州镇江
故宫藏三册清代广州炮台图识读及其他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广州大黄滘炮台考论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虎门长洲要塞佚名炮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