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中的美与丑

2022-04-29任哲

秀江南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生活艺术作品

任哲

丑与美是相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的。对于现实生活而言,丑是人所否定的价值,人们相对于丑更喜欢美的事物。但是对于艺术造型而言,美丑都是美学所需要的。美的艺术作品可以表达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情感寄托。与之相对,丑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丑的造型作品,而是艺术家将看到的现实生活进行变形、分解等形成的艺术造型,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愤怒、不满等情感。

现实生活中个体都会对美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穿着光鲜亮丽衣服的女子和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大部分人都是喜欢光鲜亮丽的女子。这就是所谓现实生活中的美。但对于艺术丑来说,并不能用平常生活中对美丑的定义来判断。而是用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技法以及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判断作品的美丑。中国讲究“内在美”,即只要能表达出真善美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丑并不是最开始就存在的,在西方古希腊时期,西方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作品是强调和谐美、理想主义与共性,简单概括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艺术家将雕塑的形象刻画得完美无瑕。例如古典时期雕塑家米隆,他的雕塑作品为《掷铁饼者》(图一),艺术家塑造的是一个运动员呈半屈身状,左手扶膝盖,右手高举掷铁饼的瞬间动作。画面的重心在右腿上,动作伸张,人物面部表情冷静严肃,整体雕塑生动形象。这正是当时的艺术家所认为的艺术美,只有这样具备和谐美的艺术作品才是艺术。

再比如古埃及时期,艺术家在学习古希腊时期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古埃及艺术家在描绘人的形象时强调人物的姿势必须是直立状态,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眼睛用宝石镶嵌,同时非常注意头部的细节刻画。例如具有雕刻程式的代表作品《孟卡拉王和王后》,画面中两个人物一男一女相互搀扶,保持直立状,体态健壮,目视前方,刚劲俊美,面部刻画细致,具有理想化的装饰,人物表情庄严肃穆,感受不到人物的感情表达。雕像一高一低,根据雕像程式可知,左边人物比右边人物更加尊贵。当时的艺术家都有一套那个时期他们所认为的“美的存在”。所以当时艺术丑的美学还是被拒之门外的,审丑意识几乎没有。

等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展开描绘。达芬奇的作品在题材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不再只描绘圣经题材,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加入到绘画中,从这时开始,艺术丑才缓慢体现出来。例如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图二)。画面描绘的是站在中间的基督对他的教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以耶稣最后一次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为基础,将人物的恐惧、怀疑、愤怒、剖白等表情与人物的手势、人物的行为,以精致生动的方式描绘出来,给人栩栩如生的画面质感,让人身临其境。

等到十九世纪,艺术家将固有的色彩—褐色调打破,尤其处在印象主义当中的马奈,虽然没有参加印象派的画展,但是他具有革新精神,大胆采用鲜明的色彩,舍弃传统艺术家认为“美”的褐色调。马奈的代表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图三)在画面的主题上,使用了田园牧歌题材。在画面构图上,截选了马克安东尼奥·莱蒙迪的版画作品《帕里斯的审判》中的一个片段。画面中马奈打破了西方传统绘画所强调的透视效果和比例关系。画面呈现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将背景中穿白衣服的女子、中心的人物和前景中裸体女子以及脱下的衣物、地上的野餐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但是艺术家马奈营造的三角形构图不符合透视法则,所以打破了传统绘画所强调的透视效果和比例关系,这与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认为的美相反,这时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已经表现在画面中。画家通过色彩的对比、粗糙的笔触造成画面当中的平面感。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更加注重瞬间印象,不追求画面构图的完整,只截取日常生活当中的片段入画,追求偶然和率真的艺术效果。在色彩方面,艺术家会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来表现出日常生活中明亮、微妙的色彩变化,用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审丑的产生过程。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家更加喜欢艺术美。不过却也有个例,他们喜欢艺术丑,艺术家喜欢用丑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之情。对于那些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的画家来说,要知道不能只喜欢艺术美,艺术就像是一块蛋糕,品尝完所有的味道之后,才可以知道哪一种味道更好吃,更适合自己。这就告诉画家要把艺术美与艺术丑都了解一遍后,才知道哪一种风格更适合自己。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概念,出自《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句话的含义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只有好好感受生活,才会有创作的灵感。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或者是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把他们当作艺术创作的素材。通过这些生活的素材,加上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将素材归纳总结,选择适合素材的艺术语言表达,这样才可以创作出有情感的艺术作品。

所谓“情感”就是既有美又有丑的客观存在。艺术家将生活中的美丑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将生活美转化为艺术丑,也可以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比如罗中立的艺术作品《父亲》(图四),这幅作品中艺术家主要采用浓厚的油画色彩和细腻精微的笔触描绘一位普通农民,呈现出真挚、纯朴、憨厚的形象。画面中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但是艺术家用自己深厚的艺术造诣刻画出丰满润泽的父亲形象。画面色彩运用土地的原色,呈现出金黄色,通过色彩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透过父亲憨厚纯朴的外在形象展现他的内在高尚美,这就是典型的生活美转化为艺术丑。

再比如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妓女》(图五),作品的画面内容源于当时风靡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个交际花的形象。画中人物叫罗米埃尔,因为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她把自己最后一点风情也售卖给了市场。画面中她低垂着头,屈膝而坐,似乎在感慨生命的悲哀以及年华的流逝,从雕塑作品可以看出她在躯体的衰老和贫困的生活中苦不堪言。罗丹的画面塑造了老迈的妓女和丑陋的身体,通过对身体的描绘体现出贵族们在她年轻时的身体上挥洒过情欲的痕迹。当鉴赏者了解到这些背景后,再看到这样不堪的躯体,会感到心痛、恶心、忏悔等情绪,从侧面揭示了生命的真相,也揭示了罗米埃尔残酷的“丑”。雕塑作品像一把冷剑割痛人们麻木的神经,使人产生对老妓女的同情之心,并感受到社会的残酷和底层人民的苦难。这说明,罗丹在对艺术美的追求上,首先是捕捉真实的人物形象,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这就是典型的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让人们陷入思考,为之产生情感。

在我的理解当中,艺术中审丑美学的形成不但丰富了艺术的形式,也表达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不论艺术是表达美的事物还是通过画面揭露社会的险恶,都是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艺术家通过对画面的描绘表达出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可以用生活当中的美丑表达艺术当中的美丑,艺术丑并不是艺术作品真的丑,而是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丑,通过艺术这个载体来表现出人们的情感。这就是艺术丑产生的原因,不光丰富了艺术形式,还服务了人和社会。

艺术美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存在,艺术家不断追求艺术作品的完美极致,追求理想化的美,按照所谓大众审美的观念发展着。在艺术发展早期,艺术家在题材方面选择了宗教,追求世俗化。到艺术发展中期,艺术家在题材上的选择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创作,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直到现代,信息化的时代,艺术家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不断创新,部分艺术家追求艺术美,力求艺术作品可以满足鉴赏者的审美需要,给观众带来身心的愉悦感。

在早期色彩方面,艺术家用沉闷的褐色调,画面呈现出低沉严肃的氛围。艺术发展到中期,以意大利艺术家提香为例,艺术家运用明亮绚烂的色彩,通过色彩的纯度、明度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活动,以绚烂的色彩创作出艺术之美。

在表达感情的形式方面,艺术美直接表达出艺术家内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表达艺术家内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艺术美迎合大众审美,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艺术家的情感,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艺术家进行灵魂交流。

在艺术发展史中,审丑美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审丑美学是通过题材的变化、色彩的变化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形式发展而来的。

在题材的变化方面,从原始艺术开始,当时的艺术家就开始追求他们那时认为的艺术美,一直到古希腊时期的天人合一,通过圣经题材,追求和谐美。再到古埃及时期,有固定的艺术绘画程式来追求他们所需要的艺术美。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开始研究透视法、解剖法等,通过这些来描绘真实存在的人的形象,通过惊讶、错愕的表情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时审丑美学才开始逐渐形成。再到十七世纪现实主义的产生,艺术家描绘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生活情景,艺术家不断追求艺术中的真实性,力求真实地反应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毫无粉饰地描绘现实生活。比如艺术家卡拉瓦乔,他把下层人民的形象引入宗教画当中,将宗教画当成风俗画进行描绘。再到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重现实、重客观、重批判。这时审丑美学更加注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以及人们对生活的不满之情。比如漫画家埃米尔,他是典型的讽刺画家,讽刺城市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令人不满之事。这时艺术家就通过审丑美学,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不满之情,通过漫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再到二十世纪,出现了野兽派、抽象主义等,这些大量的审丑美学的出现不光使艺术形式得到了创新,还使人们的情感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色彩的变化方面,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晚期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强调色彩的运用,追求画面绚烂的视觉效果。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出现,色彩鲜艳饱满且富有激情。再到十八世纪洛可可的出现,大量运用明亮的色彩,使绘画形式更加新颖。再到十九世纪的印象主义,马奈打破了被一直认为是“美”的传统褐色调。通过上述反映出,艺术家一直都在追求自然的色彩,注重审丑美学的发展,丰富艺术的形式。

从表达的情感形式来看,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表达艺术家对个人、生活、社会的情感。有的艺术家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生活中丑的事物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不论美丑,只要艺术家通过艺术这一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那这些都是好的艺术作品。

当今艺术形式多样,审丑美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认知,用艺术表现出对生活的情感。当然,审丑美学并不是用“丑”来描绘画面,而是通过与以往不同的绘画语言,比如变形、分解、扭曲、重组等艺术语言,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例如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他将自己所看到的生活情景通过变形、分解、重组的艺术手法,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画面渲染出悲剧性的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艺术美一直在稳步发展中,部分艺术家坚持传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在体验生活中产生的情感,通过媒介材料描绘成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沉浸在自身创作的氛围里,用画笔营造一个只属于艺术家的世界。例如浪漫主义艺术家戈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主观能动性地创作出优秀作品,展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当今艺术,艺术美与艺术丑都有较大的发展。艺术家不断创新,丰富艺术形式。与前期艺术家不同的是,当今艺术家对审丑美学有相对高的热情。艺术家追求艺术的创新,这就激励很多艺术家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艺术美,而是各种审美角度齐头并进,通过多种绘画形式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任哲,女,汉族,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艺术美现实生活艺术作品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