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情更浓
2022-04-29闵福林
2020年6月,闵福林在扬州市中心血站捐献成分血
“尊敬的无偿献血者您好!我们荣幸地通知您所献出的血液经检验合格,将在患者血液里流动……”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收到这样的信息了,而每一次看到信息时,我的心头都会流过一阵暖意,就如我每次不经意间翻到家里珍藏的那几张无偿献血证一样。
1989年3月,我18岁,从江苏金湖应征入伍,到离家约200公里外的安徽滁州服兵役。临行那天,母亲从老家赶往县城送我,但因交通不便,等她到了县城车站,我已经随部队走了。
一年后,我回家探亲,才知道母亲因为送行却没有见到我,一路哭着回家的。她舍不得我,担心我身子弱,到部队后会越来越瘦——那时我身高一米七八,体重却只有52公斤。
当我一身戎装,脸膛黑红,体重已长到60公斤回家时,母亲异常惊喜:“乖乖!部队的伙食这么养人啊!”
我说:“部队不但养身体,还养精神。我参加新兵比武拿了二等奖,不久前光荣入党了。”
她说:“你这好身子、精气神都是部队和党养起来的,以后好好听部队和党的话。”
母亲的话,我始终牢记在心。1998年3月,我在浙江湖州某部队服役。那年,长江中下游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我所在部队受调开赴安徽安庆抗洪抢险一线。期间,安庆血库告急,部队领导号召我们无偿献血,大家都踊跃报名。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献血,献了300毫升,看着鲜红的血液流向血袋,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和力量。当拿到人生第一张红彤彤的献血证时,我很激动,原来奉献是这么快乐的一件事!于是,回到湖州驻地后,参加无偿献血成了我每年的习惯。
2001年4月,我从部队退役,转业安置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船闸管理所工作。我依然坚持每年献两次全血,每次300毫升,只是献血地点从浙江湖州转到江苏扬州。那些年,具体献过多少血我已记不清了,直到2018年,无偿献血有了电子登记,我才开始知道具体数据:截至2018年9月,电子系统有献血记录的超过1万毫升。这时,电子献血证替代了纸质的,我便把以前的纸质献血证收藏了起来。
2018年10月,我到扬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在等待验血结果时,工作人员对我说:“你的血管较粗、弹性好、体格又好,满足献成分血的所有条件,能不能改献成分血?血站很缺成分血。”
所谓成分血,就是血小板,这是大出血和化疗病人所需要的血,临床使用很广,需求量很大。我毫不犹豫地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当天就改献成分血。
由于成分血的捐献周期是一个月,所以此后我基本上每月都会前往中心血站。除了极少次数指标不合格外,我每个月都要被扎上两针(一针检验血液是否合格、一针正式献血),献上两个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400毫升的血液。
我的血管条件好,便于扎针,且血流速度快,正常人捐献两个单位的成分血,需要2个小时,而我只需要50分钟。正常情况下,每次献血后,但凡单位知道,都会让我休息半天。然而,我不想让献血影响我的本职工作,加上每次献血所需时间不长,船闸运行调度的工作不费体力,常常夜里上班,于是,后来我每次献血都不再告知单位。常常白天献血,晚上去上班。
一些亲友劝我:“我们体检扎针抽血都怕疼,你一个月就要扎两针,还抽那么多的血,用那么粗大的针头,我们想想都疼……爱心献过了,适可而止吧。”
我告诉他们:“我当过兵,又是党员,在部队养成献血习惯,身体好,这点疼怕什么?只要我的血还能用,我可以献到60岁。”
当我收到扬州市中心血站发来的信息时,我总在想,我的血液会流向谁的血管呢?尽管答案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很高兴,我的血液是有用的、鲜活的,能拯救生命的;我很高兴,我献出的是血,也是爱,静静流淌着的爱。据了解,仅扬州每年就有6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基本满足了扬州地区所需用血。大多献血者都默默奉献,有时甚至连周围亲友都不知道。献血者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温暖着扬州这座城市,我很庆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这些年几次搬家,从城东到城西,从城西到城北,东西扔了又扔,精简再精简,最终我还是留下几张纸质献血证——它们是我20余年献血之路的见证。这些已经微微泛黄的献血证被我细心保存,将它们视为“传家宝”。
如今,我已累计无偿献血达1.3万多毫升。父母都已80多岁了,他们身体不错,而且思想开明,从来不反对我无偿献血。但母亲总心疼我,每次回老家,尽管我是日渐发福,母亲却总说我瘦了,准备一堆好吃的给我,担心我献血亏了身子。我的孩子还在上中学,暂时还不太能理解我为什么频繁献血,但我想,随着时间流逝,有一天他会明白的。
等我老了,有了孙子辈,或许有一天,我会拿出那些献血证,对他们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仅自己要健康快乐,而且还要帮助别人健康快乐。只要有能力,就去奉献,去做那一股山泉,汇向大海。
2022年6月14日这天,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我再次前往每月都去的扬州市中心血站……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航闸运行调度中心)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