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井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022-04-29罗刚贾苈力

秀江南 2022年9期
关键词:盐都盐工井盐

罗刚 贾苈力

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井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百姓食之根本,更是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世界第一口千米盐井,更是经过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开采完成。歌剧《盐神》前身为《盐神的女儿》《盐都传奇》,此歌剧表现出了自贡盐工不惧艰辛、坚韧不拔、历经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歌剧中主角和盐工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最终凿穿龙脊开采出了盐卤。专家和歌剧创作者们觉得盐工这种大无畏精神就是盐神精神,所以盐工就是盐神,由此本剧定名为《盐神》。

井盐历史

歌剧《盐神》是一部由找井、挖井过程贯穿的一部歌剧,盐工从找井到挖井前后经过十数年时间。历史上自贡凿井制盐,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期已经闻名于世。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趋于鼎盛,成为全国井盐的中心,“富甲全川”,闻名遐迩。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

《盐神》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特色

《盐神》是一部颇具地域和民间特色的歌剧作品,奠定剧本剧情的是拥有两千余年盐文化历史,具有“盐都”美称的自贡—一个以井盐产区为划分依据的城市,一个大多数百姓都在以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生产和经营为主的城市,一个音乐、绘画、民俗风情、建筑等深深烙下盐文化投影的城市,一个在文化艺术和盐业发展史上,谱写过一页页光辉篇章的城市。在自贡这个千年盐都的富饶土地上口口相传留下的动人传说—美丽的牧羊女和勇敢的猎人在追赶小鹿时相逢了,从而演绎了一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恰巧这个相遇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盐泉,从此这蕴含在地底的宝藏被人发现,人们开发它、利用它,进而成就了“盐都”的美名。因此这是一部由千米深井引出的歌剧,也是一部由古老传说唤出的歌剧。歌剧中的歌曲开始也是用当地的民歌挽子歌和盐工号子来对歌剧进行引出。

并且歌剧《盐神》的背景时间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都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盐妹子携盐工梅郎白手起家打新井,千磨万难,历经艰辛,盐井出卤,谱写了一曲工匠精神的情歌。一座天车凝聚时代风云,打井经历多年,期间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日军轰炸盐场。年轻的盐工们在苦难中成长,在烽火中奋进,打井抗战、送盐卫国,唱响了一曲从寻求致富到为国家民族奋斗奉献的大爱壮歌。《盐神》传达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情爱,更是一腔坚定不移的国家情怀。

挽子歌

歌剧中《挽子歌》中的一首《天辊辊转》歌词为:天辊辊转,地辊辊圆。崽儿挣钱找婆娘,打口盐井盖了房,卤花儿开,盐花儿香,有朝一日时运转。

挽子歌一般是人民在劳动时间唱的歌,很多场景都有劳动人民在劳动时的苦中作乐,盐工们也在制盐搬盐的过程中唱起挽子歌,一句“崽儿挣钱找婆娘,打口盐井盖了房”体现了当时的盐工们就算很累很苦,但是生活上也仍充满希望,盐井就是当地盐工们的希望。《挽子歌》由当时盐工劳动时候唱出来,更是盐工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灵魂的倾诉。

盐工号子

盐工号子是井盐产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井盐生产不仅劳动量大,而且充满危险,常常需要协同工作,统一步调。于是,在相互的吆喝中,逐渐产生了舒缓压力、鼓舞劳动情绪的各种实用性的劳动号子。群众把这种源于盐工生活、在盐业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歌谣叫做“号子”。由于盐业生产分工细碎繁杂,因此,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相同或相似,但结构规模和特点却有很大不同,例如抬锅号子、拗石号子、凿井号子、挑担号子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种的号子,往往结构短小,短促有力,通常表现为“乐汇”“乐节”或“短小乐句”,具有强烈的“号令性”特征,欣赏性较弱。

“盐都派”川剧唱腔

自贡井盐成为全国井盐的中心后,全国各地盐商都会来到自贡进行盐业买卖。但是大部分的商人是来自山西、陕西等地区,他们多以盐商和经营典当起家,首先从控制川盐运输领域入手,以“租引代销”手法,获取大量利润,继而进一步控制广大川盐销售口岸,在各地开设盐店,积累巨额财富;最终多与当地土著合伙,将商业资本投向盐业井灶,转化为产业资本。这部分的商人在自贡的生活、学习、娱乐等都慢慢地影响到了自贡本地人的生活,也使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了一部分的改变。四川川剧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剧种,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但是在自贡盐业地区的川剧又有所不同,自贡地区的川剧因为盐商的流动和融入带来了更多“梆子腔”的元素,从听觉上自贡的川剧“梆子腔”的味道比一般四川地区的川剧更加浓厚,所以民间有叫自贡川剧为“资阳河派”。本剧作曲韩万斋老先生说过,他在70年代和自贡川剧团合作时,和当时的剧团导演刘大友先生交流,刘大友先生就说过“把自贡川剧称为‘资阳河派是不恰当的,‘资阳河派没有那么多梆子腔,自贡川剧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自流井派或‘盐都派”,并且韩万斋老先生也是特别赞同的。

有情有义

《盐神》一共有五幕,整部剧都围绕着盐井进行发展。“枯井-偷井-离井-锉井-穿井”每一段都是围绕着盐井开展。

《盐神》第一幕的开始就讲述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盐井,一直是颜凤山堂的家族支柱,这里第一幕就表现出了盐都儿女的有情有义,都说无奸不商,商人都是压榨劳苦的工人,自己进行牟利,但是盐都的商人不是,他们对待工人有情有义,从微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剧中在工人劳作时候,主人家大小姐亲自为在盐井工作的工人送吃送喝,一起打打闹闹没有隔阂。大小姐对一群大汉没有疏远而是有情有义,第一幕的高潮部分是井枯,盐井干枯对一个家族来说是最严重的事情。这个时候盐场工人不但没有放弃主家另谋出处,而是第一时间要帮助主家找一个新井。也是这个时候引出了本剧的男主“梅郎”来帮助主家找井。

《盐神》的第四幕十年锉一井,盐场工人跟着主家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底,在最苦最难的时候也没有离开盐场,山穷水尽也没有放弃,称得上是有情有义。最后主家都准备放弃,工人临走想再凿一次,终于井穿了。主家在花光了所有家产以后穿井无望,最后把自己母亲给自己的金簪子拿出来付给工人工钱,也表现出了盐都儿女的有情有义,不忘初心。

有骨有气

民族歌剧《盐神》中歌曲的基础是《挽子歌》《盐工号子》,前者代表了盐工们的精神、灵魂、倾诉、以至怒吼,后者则代表了盐工们的筋骨、力量、意志、以及呐喊。

《挽子歌》一般是盐场盐工们在放松、休息、调侃的生活状态中进行歌唱的,挽子歌表现出了盐场工人们的精神状态,因为在高强度的工作中盐场工人往往都是长时间的精神集中,所以挽子歌则给盐场工人一个放松精神的出口,放松自己的身心。其次《挽子歌》是盐场工人在辛苦劳作中的灵魂寄托,盐场工人一般工作都是长达一年两年甚至数十年,在工作中长期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所以在精神放松中灵魂就需要一个寄托的东西,《挽子歌》一般表现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状态,释放自己的内心情绪,歌曲中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内心的信仰与理想。最后《挽子歌》也代表了盐场工人的倾诉与怒吼,在长期的工作状态和对家人的思念中,盐工们的精神状态往往都是比较脆弱的,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自己找到心灵的窗口,用《挽子歌》来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婉转柔情的旋律倾诉,用高亢绵长的旋律呐喊。《挽子歌》就是盐场工人们的灵魂气息,用歌曲来安慰坚强孤傲的灵魂。

《盐工号子》是盐场工人们在工作状态中吼唱的歌曲,没有演唱,只有高昂的吼声,用《盐工号子》来点燃他们工作的热情,《盐工号子》就是盐工们筋骨、力量的表现,在盐场工作中几乎全部都是力气工作,盐工们挑盐、打井,用强健的筋骨支持起一座座天井,用强大的力量来凿穿一座座大山,《盐工号子》激情、坚定、有力的歌声表现出盐场工人们坚强的意志和身体的呐喊。盐场工人用《盐工号子》表现出他们拥有的强健筋骨和无畏的力量。歌剧《盐神》中,《挽子歌》和《盐工号子》贯穿整个歌剧,表现了盐场工人有骨有气,不怕任何艰难困苦。

歌剧《盐神》代表了我们盐都儿女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表现了我们盐都儿女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最后歌剧中的台词“盐神就是盐工,盐工就是盐神”也表现出了创作团队和盐都儿女的情感,没有盐工哪里来的2000多年盐业文化,所以“盐工就是盐神,盐神就是盐工”。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现代歌剧《盐神》对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WHQ21-03)。

作者简介:罗刚(1992年—),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剧、音乐、舞蹈。

贾苈力(1993年—),女,汉族,内蒙古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舞剧、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盐都盐工井盐
黑井古镇 昔日富甲一方的千年盐都
聚人才之力绘“盐都”新村
“盐工党建联盟” 构建工会党建工作新模式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为了盐工们“天长地久”——《盐神的女儿》观后
咸淡盐都韵未央
漳县盐井历史概述
挖耳井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