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法名帖都与美食有关
2022-04-29陈昭
陈昭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要吃特定的美食,就连孔子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代书法家们对美食的喜爱更是被一幅幅传世佳作记录下来。
“书圣”王羲之就曾写过《奉橘帖》。内容为:“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短短十二个字灵活多变,方圆并用,意趣丰富,体现出王羲之书法的洒脱飘逸之美。其中“奉橘”二字字形较大,笔画较重,鲜明而突出。“三百枚”三字笔画斩截流畅,留白较大,与前两字形成对比。“霜”字以下笔画渐细,过渡自然。两个“未”字形态迥异,一个竖钩挺拔,两点左右呼应,有笔断意连之感;一个竖钩变为弯钩,有蓄势之意,最后一点写成反捺,表明行末的收束。“可多得”三字虽然残损,但依稀可见笔画较轻细,延续了首行末的提笔写法,又与“奉橘”二字形成对比,整体流畅和谐。
唐
怀素《食鱼帖》
唐代怀素的《食鱼帖》更多地展现出书法家的率真旷达。怀素生逢李唐王朝的盛世,思想上十分开放包容,他与书法家张旭并称为“癫张醉素”。这幅草书作品用笔灵活、线质圆润,直陈胸臆,放逸而不狂怪。《食鱼帖》墨色变化多,笔画粗细差距并不太大,长短笔画间的参差错落也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是书法家性格的直接表达。
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
五代时期有一位非常“会吃”的书法家——杨凝式,他曾专门写了一封信感谢他的朋友给他送的美味韭花,还详细说明了韭花的食用方法:初秋的韭花搭配肥嫩的小羊肉真是一道珍馐美味啊!这封信就是闻名后世的《韭花帖》。《韭花帖》的笔画灵动而温润,极为精妙,字形结构端稳中略带情趣。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都较大,显得清朗宽绰。单字看上去似乎各自独立,无牵丝连笔,但字与字间的藏锋起笔仍气势呼应,形散神聚。其中“寝”“实”“察”的三个“宀”的写法非常特别,从字的构成角度看,有些像斜戴的帽子,这种空间上的巧妙处理,使作品在和谐中透出变化,精致中蕴含潇洒、空灵。
宋
苏轼《中山松醪赋》 说到美食,就不得不说宋代的大文学家、美食家、书法家苏轼了。从流传至今的东坡肘子、东坡肉等名菜中就能看出他对美食是多么热爱,以至于自己都成了美食达人,真可谓是最具烟火气的书法家了。苏轼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记录,其中也不乏对美酒的记载,《中山松醪赋》就是其中之一。这幅作品书写时苏轼已年近六十,在书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字紧密,结体短肥,字字敦厚稳健的同时又不乏轻盈之态。如“松”“记”“收”等,字形宽扁,笔画厚重。“皋”“异”“石”等字都体现出主笔伸展、中宫收紧的特点。在笔画上也运用了很多粘连的书写方法,营造出非常强烈的疏密对比。整幅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却又笔笔不失法度。正如他的书法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只有在不断地勤学苦练中将法度内化,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不执着于法度却能处处合乎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