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辑做好编辑工作的建议

2022-04-29杨秋奎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9期
关键词:编辑加工选题策划市场调研

杨秋奎

摘要: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6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或在职人员进入编辑队伍。那么,新入行的编辑人员(以下简称新编辑)如何快速入门并迅速成长呢?本文从介绍编辑出版流程入手,结合编辑策划选题和编辑加工两项重点工作给新编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尽快熟悉编辑出版流程,尤其是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二是要从零开始策划选题,加强市场调研,开拓思路,建立和完善专家队伍和作者队伍;三是要重视编辑加工技能的训练,坚持学习、打好基础、勇于创新。

关键词:新编辑;出版流程;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图书宣传

编辑一词有三个含义:一是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龙头”环节;二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三是专业技术职称。从广义上来说,编辑工作涵盖市场调查、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加工以及校对和市场宣传推广等后续环节。笔者从事编辑工作已经15年,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简单介绍一下从事编辑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给入行的新编辑提几个有用的建议。

一、熟悉编辑出版流程

出版社包括编辑、出版、发行三个主要部门。图书编辑出版一般流程包括选题策划、书稿编校、图书制作、图书发行。选题策划包括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立项、组稿,书稿编校包括审稿、编辑加工、发稿、申请书号和申请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校对、付型、印前质检。

选题策划、书稿审稿和编辑加工属于编辑部门的工作,图书制作属于出版部门的工作,图书发行属于发行部门的工作。图书出版的各项工作都是穿插进行的,编辑要学会“弹钢琴”,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有研究指出,沟通是企业最大的成本。编辑尤其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沟通技巧,如与作者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同行的沟通等。

新编辑进入出版社工作之初,基本都会在社里的各个部门轮岗多者几个月少者几周,或者参加社内的培训,以便熟悉和掌握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出版规范,本出版社的历史、出版范围、工作流程等。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的行业标准对新编辑从事出版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新编辑应该认真学习。新编辑在各个流程实习是非常重要的,新编辑要抓重点、抓内涵,不能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通过实习,新编辑应迅速了解编辑工作是如何与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的,以及需要编辑做哪些配合和合作工作。在出版部门实习和轮岗的过程中,笔者在熟悉出版成本计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学习能力,出色地帮助印制部门的老师研发了本社的出版成本预算表,解决了出版社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改变了一通狂按计算器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在编制好公式的Excel表格文档中选择通用的一些参数,剩下的就是自动计算了。

二、从零开始策划选题

选题是编辑工作的源头。编辑没有选题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7年,笔者刚入行时在一家专业类出版社工作,一个选题都没有,从零起步;2017年,笔者从该出版社离职时,留下20余个选题,其中甚至还包括某些国家重点规划项目。

(一)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

做好选题策划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市场上以及本社在本专业领域内已经出版了哪些图书(含教材,下同),并掌握各种图书的印张、定价、印数、版次、印次等基本信息,以及各种图书分类、图书定位、销售情况、特色等。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笔者当年通过京东、当当等网络销售平台获得统计的相关资料。如今,通过大量分析平台很容易获取更深层次的数据。在搜集相关图书资料的过程中,新编辑可以深入了解已出版的引进类、专著类、手册类、行业入门类读物、科普类、专业类教材、培训类教材等图书的市场细分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已出版图书的优缺点,建立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行业“选题树”[1],社内的“选题树”以及自己开发和策划的“选题树”。

做好选题策划的第二步是通过了解行业动态、学术动态[2],收集有用作者信息、选题信息。互联网时代,收集信息的渠道很多,如院校和行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在浏览母校昆明理工大学的网站时,笔者了解到一位教授刚刚回国任教不久,就及时与该教授取得联系,在出差时到学校拜访。几经周折,最终顺利出版一部实用技术型专著,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图书的空白。

做好选题策划的第三步是要寻求支持。编辑的力量是渺小的,也是有限的,需要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有的书稿专业性很强,需要寻求某些专家的力量在专业上给予支持,如请专家对技术性内容进行把关。

某些作者的书稿市场销量难以预测,可以在书中介绍业内相关设备的使用效果、技术指标等内容,以便寻求厂家的资金支持和图书销售推广和市场拓展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想法设法获得流量的支持,增加图书的曝光率对图书销售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某些专业类书稿销量不高,但其内容绝对权威、先进、实用,那么可以申请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基金的支持。

新编辑还要重视图书的宣传推广与评奖。笔者在某期刊发布新书书讯时,与该企业建立了联系,并策划出版了大型矿用设备的专著,后来此专著还获得了机械工业进步奖二等奖(在该奖项中图书类的最高奖)。获奖图书进一步扩大了出版社和编辑的知名度,既可以带动新一轮的图书销售,又可以带动一批新的作者投稿。

(二)千方百计开拓思路,找准选题方向

找准选题方向的第一步是了解读者需求,注重图书内容的实用性。有需求的选题才有市场,才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新编辑的努力方向。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和选题分析后,笔者决定从策划出版所学专业的专业领域的行业入门类图书和专著类图书起步。行业入门类图书一上市就获得了读者的好评,部分图书目前仍然在售,十多年来累计印刷几万册,成为畅销和常销产品。专著类图书作者主要是笔者的母校及相关院校的老师。笔者策划和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是笔者的一位师弟介绍的专家写的,后来他博士毕业后也独自出版了多部专著。后期,笔者还策划出版了行业内两部中英文大辞典,填补了行业空白。第二部辞典还申请并入选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

找准选题方向的第二步是了解作者需求,注重图书的时效性、可操作性、可读性。作者的需求五花八门,有出本专著评职称的、有项目结题后按照要求完成项目任务的、有将图书作为会议文集的、有要求署名挂名的、有要求出版伪科学内容的、有捍卫著作权的,等等。

这里讲一个已经过世的专家的女儿捍卫著作权的故事。她的父亲是某方面的专家,生前积累了大类研究成果,但并没有正式发表论文和出版。某些人便颠倒黑白,盗发其研究成果。这位专家的女儿实在气不过,退休后从零开始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终于将父亲的成果正式出版。有些图书一经出版就是过时的,对这种图书编辑要想办法改版,甚至是拒绝出版。还有的作者评职称着急要求两个星期就出书,显然这也超出编辑能力范围,像这类图书就不具备可操作性。新编辑要牢记出版“红线”,不能出版涉嫌违法违规的内容。

(三)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家和作者队伍

新编辑的选题不能“等靠要”,要靠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认识更多的作者,才能有更多的选题。那么,新编辑要如何认识作者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当年,网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笔者和同事们入职之初就给每个院校的老师群发邮件、打电话,回复率虽然很低,但也有联系上作者并顺利出版的案例。这种方式虽然笨拙,但大道至简,这也是可以与老师们建立联系的最快的方式之一。有的老师虽然没有回复邮件或电话,但也记住了笔者;有的老师虽没有出版相关图书,但推荐了他的同事和朋友出版了相关著作。

认识作者的第二个办法是有重点地关注行业领域内的期刊论文[3],从而顺藤摸瓜查找这些作者的信息,再与之建立联系,最终完成图书出版。新编辑要做一个留心的人,要善于捕捉有用信息,果断出手。

在参加某次学术会议时,笔者发现该会议文集中有一篇论文是关于海底采矿研究的,从技术和内容上来看都是研究的前沿,内容题材非常新颖。由于主持该项研究的专家是一位教授、院长,其他新编辑可能会认为:“院长肯定不会跟我合作的。”“院长肯定不会选咱们出版社的。”笔者并没有畏缩不前,果断与他联系。当时作者虽说会考虑其他更高级别的出版社或与之关系更近的本校的大学出版社,后来还是被笔者执着的精神打动,最终与笔者签订了出版合同,顺利地出版了这部专著。

认识作者的第三个办法是有选择地参加学术会议。参加这类会议,新编辑一方面可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还可以结识更多的专家学者,扩大人脉。在东北某高校举办的会议上,笔者也曾遇到南方某高校教师通过会务组联系到笔者洽谈出版合作的趣事。

认识作者的第四个办法是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有时通多少次电话的效果可能都比不上短暂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与作者交流前,新编辑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要熟悉作者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出版情况等,之后也要与作者保持联系。

此外,新编辑在自投稿作品中也能发现好的作者,并开发出好书。新编辑也应该关注重印图书和再版图书。笔者曾因再版一部专著而与一家企业建立联系,后续还连续合作共出版了4部专著,其中有2部专著入选国家重点图书项目。

新编辑应该深入了解广大读者的需求,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学科,努力成为行业专家,建立自己的学术出版品牌,努力开发图书出版之后的增值服务。

三、重视编辑加工技能的训练

(一)坚持学习,注重积累

非出版专业的新编辑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对于出版行业而言都是“小学生”水平;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于出版行业而言都近乎于“文盲”。新编辑虽然学科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印制、图书宣传等流程没有整体概念,对融媒体出版、按需印刷、市场调研、出版成本与效益、码洋、版税、稿酬等专业术语也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新编辑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4]。

学习能力强的新编辑能够快速进入角色,逐步挑起编辑工作的“大梁”;反之,很可能因不适应编辑工作而离开出版行业。2007年,笔者刚入行时,也不太适应编辑工作,甚至也产生过离职的念头。

后来,笔者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编辑出版能力,逐步成为社内完成选题指标和出书指标的“大户”。社里设立3个策划编辑岗,笔者有幸成为其三分之一。笔者的几位朋友,或因志不在此,或因业务能力不足,有的转行做了版权代理,有的转行继续从事其本专业的技术研究,还有的因其他问题放弃编辑工作。

(二)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这里仅介绍几个打好基础,快速提高编辑加工技巧的方法,供新编辑参考:一是要看优秀编辑的加工原稿,学习他们都改了哪些内容,是如何修改的;二是要注重工具书和知识检索平台的使用;三是使用互联网上的内容,要有去伪存真的过程,以免造成以讹传讹。对新编辑的培训,社内既要有统一标准或授课教材,也要有师父带徒弟这种一对一的辅导。笔者的师父对笔者的要求十分严格。从选题策划的方法、技巧到审稿和编辑加工的重点,从谋篇布局的修改到段落、语句、文字的修改,从图表的格式处理到外文符号的正斜体的标注,都凝结了师父的汗水。正是有了师父的谆谆善诱,笔者才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了后面的成长。

(三)仔细认真,勇于创新

由于编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事无巨细,因此良好的工作习惯非常重要,今日事一定今日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天确实无法完成的工作一定要记录清楚,否则第二天可能会丢三落四、造成错误。

在编辑加工中,很多内容都要统一查找替换,否则会造成前后不一致等错误。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笔者提倡编辑借助Word VBA编程技术,既可实现批量处理,将编辑从繁重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选题策划等其他工作;又可以解决原稿中未能“齐、清、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书质量及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编辑一定要对代码进行验证,核查确认书稿的修改和标记内容,以防产生不可预见的差错或形成新增谬误。

四、结语

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编辑要协调社内和社外的各种关系,使之具备可操作性。新编辑做好编辑工作要熟悉编辑出版流程,要从零开始策划选题,要重视编辑加工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登科.科学选题 绿色出版:谈“选题树”模型[J].科技与出版,2008,27(8):32-34.

[2] 刘培英.如何作好健康保健类图书的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1,33(1):21-22.

[3] 封毅.新编辑如何自主策划专业书选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3-26(4).

[4] 成晓啭.科技图书新编辑必备素质及成长建议[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12-214.

猜你喜欢

编辑加工选题策划市场调研
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市场调研的玩具租赁研究
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中小学读本编辑加工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常见问题回顾
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
出版物审读报告的撰写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