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邂逅
2022-04-29黄新忠
黄新忠
人生总有各种邂逅,但那次邂逅对我来说十分重要而美好,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成就了我的一件人生大事。
那是1974年5月的事。那年我25岁,是从江苏省启东县县城插队到本地农村的第7个年头。眼看着一起插队的男知青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谈婚论嫁,我也开始有点着急,但又安慰自己,还用《鲁滨逊飘流记》中的故事鼓励自己:鲁滨逊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独自顽强地生存28年2个月零19天呢!可心里总有着丝丝焦虑萦绕。我问自己:“你的妻子在哪里?她长什么样?漂亮吗?”问着问着,我哑然失笑。
那时,我正在村子里拜师学艺,已风雨无阻走家串户学做了一年多木匠,积攒了些底气和希望。但我估计,还有一段路要走。
没想到,路就在身边。没有征兆,非常奇妙。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单身一人,但家里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样不能少。那天,我在家里处理杂事:翻晒起潮的柴堆,用大队油印的5分券去理发,然后去河东小镇粮库拿6斤玉米籽兑换限量供应的5斤籼米。
在理好发,走出理发室,推着自行车向东走上清凉河风吹拂的桥头时,我猛然看见西边桥坡上,一辆带人的自行车快速驶向桥头,骑车的是一个身姿矫健的姑娘。一眨眼功夫,自行车已折北沿河而去。很幸运,在惊鸿一瞥间,我看到了姑娘的相貌:肤白、端庄、秀气。我怦然心动。随即看到坐车的竟是我队里的徐家婆。那姑娘我不认识,但我断定是徐家婆的孙辈一代。我心里一阵狂喜,仿佛听到心灵的欢呼:就是她!就是她!
回队一打听,知道那姑娘是徐家婆的外孙女,20岁,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她是老大,下边有3个妹妹。她父亲是病退复员军人,身体不好,不能下田劳动,民政部门每月发7元钱补助给他。家中就她和母亲两个女劳力,年年欠队里的口粮钱。家在北边一个小集镇上,离我所在的生产队约3公里。
半年后,经过那姑娘舅舅、舅妈、外婆的热情说合,加上我紧锣密鼓的努力,我们订了婚。按照习俗,我送了100元彩礼钱。两年后,我们结婚成家,开始了盼望已久的“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美好时光。
结婚第3年的1978年年底的知青返城大潮中,我带着妻子儿子回了城,进厂当了一名木模工。妻子也被照顾安排到我同一个厂里当工人。
好日子过得快。2003年,妻子退休了。她问我:“退休了我做什么?”我知道她的心思:做生意赚钱富起来。虽然妻子跟我回城进厂直到退休是个普通工人,但我始终看好她。妻子说:“我50岁,不算年轻不算老,农村人干活干到七八十岁都无所渭。儿子还没结婚,我能不干吗?”她提出创办家具城,我一口赞成。
在这十多年间,妻子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和见证,家具城乘着改革的东风做得风生水起。我家的经济状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般”升级为“还可以”,从全靠房产抵押贷款经营到一次性付款买房、买车、买门面房,给儿子娶媳妇,一家老小别提有多高兴。熟识的人调侃叫她“陈总”,她笑得像一朵花。
虽然47年过去了,但我一直没忘记那年的邂逅。那惊鸿一瞥。 编辑/欧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