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精神的培育方法
2022-04-29李仁华
李仁华
【摘要】科学精神是普通高中新课标凝练的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想科学精神真正落地,选择科学适切的培育方法是关键,榜样示范法、故事熏陶法、逻辑推导法、问题追问法、概念分析法、观点辨析法、头脑风暴法、活动体验法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科学精神的培育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与训练,方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科学精神;培育;方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可见,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思想政治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其培养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但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相较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三个核心素养,他们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则最为不理想。究其原因,多数老师反映科学精神的内涵太过抽象,感觉虚无缥缈,难以把握,不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培育科学精神方面的点滴探索,以期为科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鲜活的榜样育人,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效果。教学中,教师一丝不苟、严谨踏实、求是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会产生无形的影响,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科学精神去影响学生,如在教学中,面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向学生如实说清楚,然后在课下积极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问题,决不能不了了之、搪塞学生,更不能不懂装懂、糊弄学生。遇到自己因为疏忽可能讲错的知识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决不能“巧言辩解”,蒙混学生。因此,教师在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科学底蕴,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故事熏陶法。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这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良好素材,而喜欢听故事又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适时向学生讲述,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能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从事科学探究的远大志向,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精神。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并不是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故事中的科学家,而是要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精神。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曾说,促使自己走向科学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学时代听老师讲过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的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的精神为李远哲的科学道路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从中学时代就确立了一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逻辑推导法。即根据已知的事实和线索,运用逻辑思维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的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单元及相关知识的纵横关系,厘清脉络,从而让自身的知识结构更系统化,经常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运用该方法的原理。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加工、概括,帮助学生组织和构建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网络化,不仅能直观地反映知识间的逻辑,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问题追问法。即通过设置逻辑紧密相连的“问题串”,使得学生在连续追问下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泛泛而谈的粗浅认识到切中要害的本质把握。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而且有利于彰显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如在执教“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时,在突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有这一难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连续追问:
教师:“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来衡量?”学生:“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教师:“劳动量的大小由什么来衡量?”学生:“劳动时间。”
教师:“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到底用哪个来衡量?”学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教师:“为什么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学生:“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量,而且那些越懒惰、生产工具越差越低的生产者的商品,价值量反而越大。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教师:“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那么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学生:“个别劳动生产率高,那么他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就会增多,而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那么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通过这样的连续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达真相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概念分析法。概念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教师通过分析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节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实践”,其定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为了准确把握其内涵,可先让学生分析其内涵与外延,然后让学生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黑格尔、费尔巴哈、杜威关于实践的观点有何不同。最后,让学生区别实践概念与认识概念的不同。学生在分析概念中不仅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而且训练了学生比较分析、缜密严谨的科学品质。
观点辨析法。即通过设计一个有争议或有多种可能选择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都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学生围绕这类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质疑、判断、推理、论证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思考、辩论中打破思维的壁垒,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理性吸取他人观点和看法中的可取之处。这不仅有利于可弥补论证性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不足,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批判性特征,而且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高中思政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通过设计争议问题、两难问题、辨析性问题等思辨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来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节时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设计了一道辩论题: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我国打还是不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学生在打与不打的争论中逐步认清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学会辩证地分析打与不打的影响,更加理性地看待中美贸易战。
头脑风暴法。简而言之就是指针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如当前的焦点、热点、重点、难点等问题,利用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交换各自想法,使各种想法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头脑的创造性“风暴”,以激发学生创意和灵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借助自己的思维与创造力为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或意见。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企业的经营”时为本地的一家制糖企业创设情景,在介绍了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后,让学生为如何进一步搞好企业的经营出谋划策,学生在经过思考后纷纷建言献策:企业应自觉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而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企业应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价格,形成价格优势;企业应诚信经营,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好品牌;企业应加大宣传,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等不下20条。该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同时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活动体验法。科学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进行调查分析,然后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形成结论时的逻辑推理等。调查必然要求学生做到仔细观察、尊重事实,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必然会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见解,并在形成结论时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独具创新意识的结论。在开展此类活动中,求实、理性、创新等科学精神素养就会逐步地形成。如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研究性学习作业—研究文澜江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学生首先对实地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学生对文澜江水被污染的现状感到痛心,由此激发了学生立志用科学知识治理文澜江的决心。在对污染源进行分类时,学生对生活污水是否属于污染物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生活污水能给水生动植物提供养料,不应该属于污染物,也有人认为应该属于污染物,可是又说不出理由。于是老师组织专题研究,让事实说话。在最后一个环节“给文澜江的污染开药方”主题活动中,各小组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思维的火花感染了每一个人。在这个活动中科学精神的培育贯穿始终,虽然并没有刻意将科学精神的内容具体化呈现给学生,但却比任何形式的呈现更能感染学生。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难在创新。科学精神的培育尽管很难,但也一定有法,只要老师们肯专研善思考,定能不断创新出更多适切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晓东,白杨.科学精神及其教学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4).
[3]李宏亮.思政课教学的“科学精神”重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1).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研究”(课题编号:QJY2020107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