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新闻对象的消失
2022-04-29孙曙光
孙曙光
摘要:纪录片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对历史进行记录。纪录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落实。纪录片新闻是纪录片与新闻的结合,纪录片新闻的生命就是事实。新闻是对事实进行叙述,需要用事实来说话,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事实,并且清楚地表述出事实内容,向大众介绍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及其细节,增加纪录片的感染力,有效传播其价值。这些对于纪录片新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新闻对象逐渐消失,导致纪录片新闻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不利于纪录片新闻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笔者主要从简述纪录片新闻及其魅力、纪录片新闻对象的消失几个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新闻;对象;消失
纪录片新闻所讲述的“故事”不是创作者的凭空捏造,而是对历史的记录。纪录片新闻的故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陈述历史事件时采用与故事比较类似的形式,即情节、主题以及角色等都与故事具有相似性;纪录片新闻的“故事”文本形式不是对现实过程的反映,而是对现实过程的再现,而这个过程中需要确定故事的主题和基调、选择故事情节、确定故事的角色、刻画基本形象等,最终完成纪录片新闻。以上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得文本中的多元意义得到有效关闭,帮助大众对故事文本进行优势解读。
一、纪录片新闻简述
纪录片新闻是兼具纪录片和新闻片两种特点的电视艺术形式,是二者的统称,所表现的是社会的真实现象、自然现象,并且从其中提炼、归纳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主题,经过采访、记录以及宣传报道等与系列活动,达到信息传递、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新闻片还重视报道时事动态内容,在现场进行采访、拍摄,而后迅速进行编辑、播放,从体裁上来看主要分为报道和杂志两种类型;纪录片是对现实、历史、事件、人物、自然风光、文艺演出、风土人情或者社会政治等进行记录和表现,对拍摄的要求较高,不能有表演、不能虚构、不能改变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过程等,对影片的真实性要求较高[1]。
纪录片新闻是一种艺术形式,特别之处在于不是普通的电视新闻,也不是单一的纪录片,而是二者的结合。对于纪录片新闻而言,其责任和影响力是非常关键的品质,对于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价值评判的标准等都具有纪实性、文献性等作用。
二、纪录片新闻魅力
具有故事性是纪录片新闻的魅力所在。在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新闻中都有着鲜明且常见的故事性细节。例如,1990年的《元氏山区光棍征婚热》中,利用“嫁娶”这一题材反映农村当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在非常热闹的迎亲场景中使用特写、近景技巧表现出新郎和新娘拜堂的场景、老人的开心等,用这样的情景感染大众;同时,创作者可以结合视频内容配合相应的解说或者文字介绍。这种故事性细节不仅在现场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还能够在轻声慢语中点名主题,增加纪录片新闻的说服力,为反映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提供广泛且可靠的依据;又如,1997年的《百万群众大转移》,创作者对摄像机加以充分利用,对故事性的细节进行介绍,营造出极为突出的现场效果。纪录片新闻从整体上把握好台风预报、抗灾救灾准备工作、政府部门的工作、群众转移以及在灾难中没有死亡人员的全过程,创作者没有简单的叙述、也没有采取“高度概括”的方式报道新闻,而是采取采访、录制的方式记录真实的事件,强化细节的震撼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得到保证;从微观角度上来看,穿插了很多新闻事件的细节。这样的纪录片新闻处理方法,使得作品从传统的“画面结合解说”的纪录片样式中脱颖而出,带给大众真实的感受,增加作品的可信度。
在纪录片新闻中,故事性细节有着明显的作用。首先,能够让记者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参与者的身份采访、录制新闻事件,提高纪录片新闻与现实的接近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将事件中真实、完整的人物交代出来,是一种原生态的纪录片新闻;其次,故事性细节在事件中具有典型性、实时性,故事性细节的大量使用能够深化纪录片新闻的内涵,而这是因为纪录片新闻本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表现出事件的深度;最后,故事性细节将事件的人、事、物都呈现给大众,有血有肉、有肢有节,能够利用现场、事件来感动大众,或者是通过客观的人、事、物来感染大众,将现场的氛围传递给大众,同时将创作者的情感、观点隐藏在事件中,将其传递给大众[2]。因此,对故事性细节的合理应用,能够改善纪录片新闻传递给大众的“冷面孔”形象,进而改善信息的传播效果。故事性细节是纪录片新闻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讲故事、忽视细节,那么纪录片新闻可以说是失败的。在纪录片新闻的语言符号中,画面是最为基础的符号因素,画面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性,画面中携带的信息不需要使用语言就能够传递给大众,可以说一幅画面就是信息的完整传播。纪录片新闻质量的优劣、信息传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画面视觉冲击的影响,也是提高纪录片新闻内容可视性、质量的关键因素。实际上,在部分纪录片新闻中存在没有信息含量的内容,没有感情色彩的握手、座谈以及参观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是创作者习惯从文字采访的思维角度出发,拍摄现场画面,将画面内容作为印证文字内容的要素,缺少电视化思维,没有捕捉现场细节。想要突出纪录片新闻故事性细节,就要保证采访的深入性,而这也对创作者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创作者在现场采访时需要对被采访的对象和事件有深入的认知、了解,抓住细节,而不是一笔带过;要掌握好发生细节的现场情况,记录现场事实,而不是从“听说”获取资料;采访要深入、彻底,不能怕麻烦,不要局限在“声音配合画面”的传统套路中。在很多时候,对于故事性细节的采访不仅需要记者付出汗水,甚至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3]。此外,在纪录片新闻的创作中,不能仅仅重视画面“唯美”的特点,而是能够从现场内容中学会取舍,着眼于细微之处,对整体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准确把握,尤其需要掌握好细节,从细节升华到主题,运用理性的思维合理利用现场资料,提升纪录片新闻质量,提升其魅力,而这样能够加强纪录片新闻作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便于达到纪录片新闻传播信息的目的,实现历史、文化等内容的传承,实现对大众的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三、纪录片新闻对象的消失
以阿什德界定作为基础,传播范式是指提前设定好的媒介模式,对传播结构、意义的时间以及空间等具有变化特点的因素进行规定,这些因素包括传播符号和过程的句法、语法、风格以及节奏等;与此同时,阿什德认为传播行为的开始都是以范式为基础,并且会被范式所控制,而范式属于构成性元素,任何社会行为的传播都需要接受范式的塑造。电视媒介的范式则是重点突出动作、视觉、戏剧性、冲突、时间性等,如果事件与以上这些要求不相符,很难在电视上被报道出来。这样的范式实际上是媒介逻辑,会对人们的感知方式产生影响,而人们也会动态通过信息技术媒介对现实产生影响,包括恐怖分子、政治家甚至是普通人等,都会促使范式媒介服务于自己;反之,媒介逻辑也就对社会形成控制。
在范式推动下的计划安排促进后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新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新闻背景以及新闻事业的环境下,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是大多数或者所有有能力的大众的问题以及价值。分析电视纪录片,是以电视媒介作为传播途径,因此需要遵循电视媒介的逻辑;与此同时,以我国电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为基础,纪录片新闻依旧需要保持良好的电视文化特色以及水平,需要面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适,关注市场经济对受众接受纪录片新闻的态度变化,并且适应受众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纪录片新闻为了能够获得受众的关注,一定要以媒介逻辑的要求对故事内容进行科学组织。商业类型的电视新闻范式是比较有趣的新闻报道,看起来类似于预言者或者样板;并且能够与电视范式相适应的故事素材被报道的可能性更大。在这样的认知下,纪录片新闻对象会有意识地遵循电视范式制造或者选择新闻故事[4]。因此,即便是纪录片新闻创作者尽量以朴素、平等以及诚恳的方式进行叙述,改变喋喋不休的表述方式,摆脱“主题先行”的错误认知,创作者、新闻记者记录真实的内容,纪录片新闻对象也不需要在被拍摄的状态下刻意表演出记者想要的内容,但是纪录片新闻又要体现出“我”的存在以及思考。虽然纪录片新闻对素材的剪辑以及解说比较排斥,但实际上,记者、摄像师等人员走近纪录片新闻对象的生活时,新闻事件就已经发生了一些比较微妙的变化,摄像机等设备和人员已经对新闻对象造成干扰。由于纪录片新闻对象对新闻工作的范式、表达以及逻辑等都比较熟悉,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对事件的构建以及谋划中。从拍摄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镜头也许能够激发其表现欲,使其与平时的表现有所不同;也许只是简单地整理一下衣服、发型,在镜头中的形象能够更好一点;也许会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表演方式对着镜头介绍自己……从拍摄人员的角度来看,利用取景框所拍下的故事内容会受到其他人审美观、世界观以及文化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纪录片新闻创作人员在对新闻对象进行拍摄时,能够从审美观察的角度选择新闻题材,并完成拍摄以及编辑等工作。同时,纪录片新闻记者对电视画面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与抽象、对话进行对比,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故而形成新型的指导原则,行为的视觉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纪录片新闻报道得到的关注也就会越多。新闻素材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电视媒介逻辑模式,准备好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纪录片新闻虽然对“再现真实的人、事”有着极高的要求,是创作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媒介逻辑下,再现的真人真事也不一定具有真实性。当镜头对准新闻对象时,一举一动是自然的流露吗?是否存在即兴表演?现在,纪录片新闻对象已经按照当前的媒介逻辑影响,出现媒介化的特点,尤其是我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纪录片新闻对象话语表达方式与新闻专业人员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样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非常熟悉,很自然地将自己也纳入到这样的体系中,与新闻记者使用同样的标准,甚至有时比年轻的记者表现得还要老练。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以戏剧化的方式解释纪录片新闻现实,还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解释,或者就是一种真实的反映,西方人都不会认为这是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纪录片,在他们的认知中,没有人能够在新闻中真正做到客观。纪录片新闻中的真实性创作者将自己观察的内容、自己的理解加上去,打上自己印记的一种真实,是创作者眼中的真实,是一种符合媒体逻辑的真实。由此可见,与现实情况能够完全相等的真实不存在。“纪实”是从相对层面来说的一种改变,与创作者的实际参与程度关系密切,即与创作者对“无我”“有我”的处理方法存在关联性。实际上,很多纪录片新闻处于感受与媒介逻辑下的直接记录之间。在电视范式的基础上,媒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新闻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对纪录片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为媒介逻辑与媒介范式是纪录片新闻的自主因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想要对媒介加以利用,就需要遵循媒介逻辑以及范式开展相关工作。当然,纪录片新闻中记录的“真人真事”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需要按照这样的媒介逻辑开展工作。如果新闻记者将吸引大众的事件定位为娱乐性质,那么生活化、平民化、暴力、异常犯罪行为以及冲突等都是与大众心理比较接近的、适合娱乐的新闻内容。有专家指出,与大众比较接近的问题和事件、丑闻、犯罪新闻等区域趣味性的内容都是新闻素材[5]。因此,任何可能成为纪录片新闻的素材,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可能有的视觉性、视觉展示,这也是电视范式非常关键的因素。对于纪录片新闻而言,主题的生活化和平民化,能够促使创作者重视“感性”,而创作者在创作新闻时都需要重点考虑“感人”这一因素。由此可知,生活化和平民化是纪录片新闻最具典型的特点,媒介的注意力集中在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大众首先是从情感上接受纪录片新闻,才会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规范化样式,是媒介逻辑为大众提供的。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呈现出故事的原生态特点,纪录片新闻创作者可以为大众呈现质朴、粗糙、原始的新闻素材,并且在拍摄过程中不进行布光,播出时也不配合记者的提问以及相关的解说,记者也不出现在采访的镜头中,即便是这样晃晃悠悠、画面昏暗、质感较差的新闻素材,也能够减弱对大众情感的刺激,在心理上引起大众的共鸣,而电视上所呈现的纪录片新闻内容,是创造者按照媒介逻辑的指导所产生的行为。
四、结语
市场化的纪录片新闻发展背景加快新闻对象的消失。纪录片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获得良好的收视率,这样的纪录片对于娱乐性、异常的素材有更高的敏感性,并且在整理材料时也要严格按照这一点执行。纪录片新闻创作需要以采访为基础,而后初步形成台本,相关创作者共同参与讨论,而后才能进行拍摄。而这容易出现拍摄者或者记者要求纪录片新闻对象站在哪里、应该面向哪一边等,影响纪录片新闻的真实性。由此可见,纪录片新闻创作者需按照现阶段的媒介逻辑选择想要报道的主题、内容等,而此时真人真事会按照自己熟悉的媒介范式对自己的情感、想法等进行表达,导致纪录片新闻对象消失。
参考文献:
[1] 甘德斌.真实才会感人细节关乎成败:2020年度四川新闻奖电视新闻纪录片参评作品小议[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4): 149-150.
[2] 何文旭.宏大主题在纪录片叙事话语中的隐性表达:以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纪录片《2020·远岫人家》为例[J].记者摇篮, 2021(11):4-5.
[3] 荆营营.卫星新闻纪录片的扶贫叙事与融媒进路:以《太空的见证》为例[J].电影文学,2021(20):134-138.
[4] 赵世佳,张蕊,李浩.民俗新闻及纪录片叙事的可信性研究:以衡水湖湿地村居民俗为例[J].声屏世界,2021(5):53-54.
[5] 李潇.短视频时代新闻纪录片的创新之路:对《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纪录片的创作思考[J].新闻与写作,2020(1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