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无人机”带来的新闻采拍变革研究

2022-04-29宋新华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20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民用航拍

摘要:无人机在近十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无人机航拍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重要作业工具,对新闻业来说,无人机已经成为影像采拍作业的刚需。然而,随着专业用户尤其是新闻记者需求的不断提升,无人机在续航能力、绕障能力、通信能力以及自主飞行能力方面开始出现不足,而如今的5G技术将为无人机带来新的机遇,无人机凭借5G技术的加持将完成新的进化。

关键词:5G;无人机;航拍;新闻;短视频

近年来,国内民用无人机技术高速发展,无人机航拍能力突飞猛进,这也给影视、新闻以及消防等众多相关行业的作业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而当高速度、低延迟、万物互联的5G时代到来时,无人机必将产生革命性的进化,这些新进化的特点又会给新闻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无人机采拍已经成为新闻业的摄制刚需

2012年,当青岛日报社的新闻记者带着DIY多旋翼飞行器在青岛市各个新闻现场进行新闻图片的采集时,所到之处都会被市民层层围观,大家惊奇的眼神让人印象深刻;2022年,当记者带着最先进的民用航拍无人机在市郊拍摄图片和视频时,超过90%的路人能说出无人机品牌乃至无人机的型号。十年间,中国民用无人机迅速普及,达到尽人皆知的程度,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民用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无人机市场迅速拓展;另一方面,也表明民用无人机市场需求极大,尤其是在与广大消费者最为接近的航拍领域。就新闻业来说,无人机也已经迅速成为该行业的作业刚需。

(一)无人机能实现高空俯瞰视角

网络时代,文化传播媒体从业者的门槛降低,涌现出大量的自媒体,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来自专业院校,有着较高的生产能力;网络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媒体数量不断增多;从事专业影像生产的供稿人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当手机拍摄能力增强之后,人人能摄制的时代已经到来。种种因素使媒体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传统新闻媒体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摄影记者更加追求拍摄角度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航拍视角,虽说不上陌生,但在航拍无人机出现之前,能实现空中影像采集的新闻单位寥寥无几,其高昂的飞行成本让人望而却步,即便是财力雄厚的新闻单位也只能在重大新闻题材时偶尔用之。当航拍无人机出现后,其飞行成本相对载人航拍作业可以忽略不计,其带回来的高空俯瞰视角让人眼前一亮。航拍影像能迅速吸引受众的目光,为诸多活动拍摄带来更具冲击力的画面,彻底打破了地面对人类视角的禁锢,因此受到新闻单位和摄影记者的钟爱。[1]

(二)无人机能突破地面障碍

摄影记者在面对新闻题材的拍摄时,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地面障碍,一种是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建筑物造成的物理障碍,一种是执行监督报道时被监督对象人为设置的障碍。当地面拍摄手段都无法正常进行时,无人机航拍便是最好的影像采集方式。

2013年,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进行环境改造,为了得到大沽河俯瞰图,笔者所在的《青岛晚报》与青岛中航航空俱乐部合作,采用五种飞行器航拍大沽河,其中,DIY的大型多旋翼无人机立下汗马功劳。一系列无人机航拍图片占据报纸版面,地面拍摄大沽河照片鲜有刊登,这些航拍图片被政府部门和广大读者珍藏,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系统地航拍大沽河。

2015年8月12日22时51分46秒,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严重火灾爆炸事故,事故现场极为惨烈,损失严重。事故发生后,现场仍旧十分危险,各种地面拍摄受到限制,也无法看清事故现场全貌。事故发生的第三天,《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携带无人机到场进行拍摄,用无人机拍下了事故核心区地面出现大坑的震撼照片。该照片后来获得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2021年9月16日凌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灾难发生之后,中新社新闻记者携带航拍无人机到达现场,完成了地震区域的图片拍摄,让受众快速了解了地震给当地带来的破坏。

众多事例表明,无人机可以突破地面乃至低空的众多障碍,协助新闻记者采集到清晰影像。

(三)无人机能提高采拍工作效率

无人机多配备新闻摄影最常用的广角镜头,可以实现超低空和高空的多种角度切换,又被新闻摄影记者称作“会飞的照相机”。而目前大部分无人机的飞行速度最高达到70千米/小时,飞行相对高度为500米,飞行距离在无遮挡晴空下达到7千米。这些数据的背后便是无人机的高机动性。拥有这样飞行能力的无人机在十分钟内可以迅速扫描完半径3千米以内的区域,再配合广角镜的优势,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航拍影像。而这仅需摄影记者站在原地操控即可,采拍工作效率大幅提升。[2]

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在青岛莱西市举办,为了迎接这次盛会,莱西市改造和建设了大量运动场地。笔者携带一架热门航拍无人机,在五小时内便完成了六处比赛场地的拍摄工作。若按照以往的拍摄方式,完成同样的任务量需要三个工作日。

(四)无人机航拍具备实时直播功能

直播历来是广播电视非常重要的新闻表现方式,是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优势的播出方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视直播逐渐被网络直播取代。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起步较晚的无人机航拍在短时间内已经集成了网络直播功能,可以输出高清信号,让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作业更加游刃有余。

二、无人机通信瓶颈与行业需求提升矛盾严重

技术的进步增加了无人机的市场占有率,而市场需求也反向推动技术的改进和提升。在无人机迅速发展的这十多年间,无人机现有的飞行和拍摄能力虽取得长足进步,但用户使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民用无人机技术的诸多瓶颈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在技术应用上的供需矛盾开始出现。

(一)无人机飞行续航能力亟须提升

无人机的续航能力直接影响着其作业时长和作业方式。在日常新闻采拍当中,摄影记者都希望能尽可能多角度、全时段地采集到事件镜头,以寻找最合适的瞬间,并形成差异化的影像内容,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新闻事件。这也对无人机的作业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多为单兵作战,在采访拍摄时需要携带大量设备,为无人机预留的空间并不算多。无人机空中飞行耗能迅速,为了让无人机获得更长时间的续航,则需要尽可能携带更多的锂电池。无人机使用的动力锂电池体积大、重量大,直接侵占了其他设备的存放空间,成为记者采访拍摄中的沉重负担。[3]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无人机要想拍摄出更优秀的画面,往往需要携带感光元件更大的拍摄设备,而这些云台相机重量较大,需要大型无人机才能承载,重量的上升又会对无人机续航造成影响。如果想要“拍得好”,往往需要更大型的无人机,这就牺牲了便携性和续航能力。小型可折叠无人机画质相对较差,暗光表现能力不足,但它具有随身携带、续航相对较长的优点,这两个优点增加了新闻事件“拍得到”的概率。单兵作战的新闻记者乃至影像创作者都选择了便携性强的折叠无人机,对他们来说,同样的事件“拍得到”比“拍得好”更重要,而只有“拍得到”才有可能“拍得好”。从世界顶级民用无人机品牌大疆创新的产品类型来看,可折叠的便携无人机已经成为市场宠儿。从2012年民用无人机市场逐渐升温开始,民用航拍无人机的个头在一路变小。重达十多公斤的六旋翼和八旋翼无人机逐渐退出了市场,就连一度风靡全球的大疆小型四旋翼精灵无人机也逐步退出了市场。在无人机使用者对高续航的疯狂追求下,无人机厂家在电池技术的研发上已经接近当前技术水平的“天花板”,除非有革命性的电池新技术出现,不然在电池重量不提升的情况下提升电池容量已经很难实现。厂商们开始研究尽可能降低无人机各项电子设备功耗,以达到提升续航能力的目的。

(二)无人机绕障通信能力亟须提升

和地面拍摄比起来,无人机飞行的危险系数依然非常高,升空后一旦出现坠机,都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损失,若是砸到了地面行人、车辆或者其他财物,损失更是无法估计。因此,无人机飞行安全历来是讨论最多的飞行话题,十多年来,在笔者参与调查的四十多起无人机坠机事件当中,80%是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而在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当中,无人机飞入遥控信号盲区失联从而触发自动返航功能引起的坠机事故占到50%。[4]

目前,市场上的民用航拍无人机皆是采用2.4G和5.8G频段进行遥控指令的发送和实时图像的传输,这两个频段通信信号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无人机遥控器的发射功率有限,无人机一旦飞入建筑物、丛林、山体的后方时,便无法通信,与遥控器失联。此时便会触发无人机的自动返航功能,在返航途中若遇到了高楼、山体等建筑物时,往往会发生撞击导致坠机。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无人机如今增加了多个角度的视觉避障传感器,经过应用检验,确实避免了大量坠机事故。但是,目前无人机搭载的避障传感器在光线不足时会完全失效,而一些空中的线缆也很难检测到。新闻记者承担的突发任务非常多,当事件发生时往往没有时间提前勘察地形,抵达现场后需要快速执行航拍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无人机更容易发生信号失联的问题。如何提高无人机的绕障通信能力,是无人机生产者必须攻克的一个课题。

(三)无人机超远距作业能力需提升

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遥控距离直接影响着无人机的飞行距离,长航时远距离的无人机可以胜任更重要的航拍任务,可以极大地提升无人机的作业效率。目前,受无人机自身硬件和技术的影响,无人机在无障碍、无干扰的环境中可以飞行7千米到10千米,虽然该距离对大部分的采访任务足够使用,但当遇到恶劣天气以及复杂城市环境时,飞行距离会大打折扣,使得其在应对一些大项目拍摄时十分吃力。而当应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拍摄题材时,对无人机的飞行距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笔者之前一直从事青岛生态湿地拍摄项目,当携带无人机到达胶州湾湿地、姜山湿地、大沽河湿地时,面对辽阔的拍摄场地,无人机的飞行距离显得捉襟见肘。

三、5G通信技术加持可助推无人机全面进化

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延迟、万物互联、重构安全等特点,看似与无人机硬件技术不太相关,但实际上将为无人机发展解决诸多应用上的痛点,而这也必将推动无人机实现进化。第一,无人机操作者借助5G信号来实现对无人机的操控飞行,只要有5G信号的地方就可以对无人机实行精准控制。和一个小型遥控器的信号比起来,5G通信信号覆盖几乎是无死角的,所以即便无人机与遥控器中间有障碍物阻隔也没有任何影响,无人机绕障难题得以解决,再也不用担心飞入遥控信号死角造成的无人机失联;第二,5G信号的功耗更低,加入成套信号模块后可以降低无人机的整体耗能,在无人机电池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降低整体运行功耗将对无人机续航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第三,5G技术加持可以实现无人机超视距、超远距,甚至是异地飞行,操控者与无人机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不久的将来,新闻记者在编辑中心就可以操控城市各个角落的无人机起飞,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新闻现场进行拍摄;第四,5G具有更高的带宽,无人机采集到的高清数据可以快速传输。在以往的无人机当中,原始数据全部存储在无人机机载存储卡中,当无人机事故坠机或者失联后,拍摄的数据便会跟着一起损失。有了5G技术的加持,无人机就可以将低延迟、高清晰的原始影像数据传输到地面端进行实时存储。[5]

无人机端可以安装更多的传感器,无人机终端的AI技术加上后台AI实时数据库的支持,前端采集与后端命令快速交换,无人机就可以自主完成更为复杂的航拍任务。在基于实现以上无人机功能的前提下,各个新闻单位必然会拥有不同数量、分布在各地的无人机群组,组建成各自的无人机机队和飞行网络。在深度合作的情况下,各家新闻单位会对部分无人机进行共享,兄弟单位可以直接调用相关无人机的数据信息或者临时“借用”无人机的操控权,遥控无人机进行作业。

四、结语

无人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空间非常大,而要想让民用无人机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将公共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无人机的监管也必将更加严格、更加系统,所有新闻单位的超视距无人机和操作人员必须登记在册,对异地执飞人员和执飞的无人机都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审查和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刘禹彤.无人机新闻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研究[J].传媒,2019(11):56-57.

[2] 张岩.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创新策略探索[J].中国地市报人,2022(3):130-131.

[3] 宋新华.新闻行业无人机应用探析[J].新媒体研究, 2016,2(24):43-44.

[4] 潘峰.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分析[J].新闻传播,2022(6):119-120.

[5] 刘志君.论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报道中的实际应用[J].科技传播,2021,13(19):172-174.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民用航拍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难忘的航拍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民用GPS自主式欺骗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