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研究
2022-04-29秦文硕
秦文硕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社“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为分析对象,介绍了人民日报社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表现,接着分析了人民日报社“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特点,论述了未来人民日报社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思考,以便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使人民日报社牢牢掌握舆论制高点,提高人民日报社新闻舆论导向之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时政新闻;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民日报社的新闻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以此推动整个人民日报社的转型,适应新时代新闻报道的需求。长期以来,党报党刊非常重视“两会”报道,人民日报社作为党报更是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重任,因此每年“两会”报道都成为人民日报社报道的重中之重[1]。本文主要分析人民日报社在报道“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方面的创新,以此探索未来报社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一、人民日报社“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表现
(一)报道数量扩大化
在新闻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人民日报社非常重视“两会”新闻报道,以顺应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同时打开国内外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人民日报社是我国主流媒体,有关“两会”报道的数量快速上升,同时报道的渠道平台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报道传播范围更广,渠道更加丰富。2010年,人民日报社的“两会”报道只是局限于传统纸媒和人民网,但是到了2022年,人民日报社对于“两会”的报道不仅局限于传统纸媒和人民网,同时开通了抖音、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渠道,“两会”报道数量也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关于“两会”报道的页面设计更加丰富,新闻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更新非常频繁,满足了不同民众对于“两会”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扩大了“两会”传播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了人民日报报道“两会”新闻的传播力。
(二)选题角度多元化
在报道“两会”之时,人民日报社的报道内容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会议等多个角度,近些年的报道选题角度更加多元化,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0年,人民日报社有关“两会”的报道角度主要是以传递会议信息为主,报道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重点传递党中央的各项政策。2022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社依旧非常重视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但是也非常重视民生领域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增加了有关疫情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民生领域之时,人民日报社将百姓视角纳入选题中,报道不再局限于传递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同时介绍民众对于政府政策的认知,视角更加平民化。由此可见,人民日报社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顺应了新闻媒体报道的发展进程,在“两会”报道选题方面不仅关注各项政策信息,同时也结合当年热点话题,选择不同选题注重与民众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选题更加具有平民视角,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报道内容丰富化
2010年,人民日报社有关“两会”的报道内容类别主要分为会议实录、会议文件、会议花絮、会议解读、评论总结、民意反馈等。人民日报社通过专栏专题将“两会”报道呈现在民众面前,提升新闻报道的引导力,紧跟会议议题提升了报道深度,发挥了媒体的优势。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归纳整理各项会议信息,同时上传了许多有关“两会”的视频新闻,有效弥补了传统纸媒在报道方面的缺陷。2022年,人民日报社有关“两会”的报道内容类别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包含有2010年的内容类别外,报社还增加了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海外看“两会”等全新报道类别,增加了报道内容,提升报道质量。2022年的“两会”议题较多、任务繁重。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和舆论环境,人民日报社以生动的故事向民众阐述会议内容,及时准确地传递会议权威信息,突出会议的审议重点,有效精准地引导舆论,鼓舞了人心和士气。在2022年的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中,报道人员还精心策划了专栏和专区,全面呈现“两会”主题,民众可以在专栏专区迅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同专栏之间也有连接渠道。例如,人民日报社推出了“习近平的‘两会时间”,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两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程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报道。
(四)报道形式多样化
2010年,人民日报社有关“两会”的信息报道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纯文字报道;另一类是文字加图片的报道形式。人民日报社的“两会”报道版面规划非常科学,专题专栏都有主题,但是受到报纸限制,大部分报道依旧是以文字报道为主,辅助于美化版的照片。2022年,受益于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人民日报社在报道“两会”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相同的内容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社的“两会”报道形式增加了视频以及“视频+文字”的报道形式。在2022年报道全国“两会”之时,人民日报社采用了全新的报道方式,探索通过云技术全方位开展报道工作。为此,人民日报社紧紧围绕着“两会”报告超前谋划,推出了一批短视频的现象级融合产品,同时还借助5G等信息技术强化报道的凝聚力。
二、人民日报社“两会”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特点
(一)整合传播资源,延展内容背景
在报道“两会”时,《人民日报》的报道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使用语言时,人民日报社一改传统严肃刻板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语言表达更加亲民,如通过社交媒体与民众互动拉近民众与“两会”之间的距离,同时人民日报社还积极整合各项传播资源,借助不同媒体元素共同发力,使“两会”新闻更加具有画面感,给广大民众提供沉浸式的新闻享受,拉近了人民日报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2]。与此同时,报社报道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报道“两会”时,人民日报社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议传递,关注会议周边新闻,同时也增加了对于会议细节与深度的报道。在报道“两会”时,人民日报社已经不再是以时间作为报道主线,不再是单纯报道会议新闻或者委员讲话,而是注重对新闻信息的高度融合,强化多元化报道。在报道“两会”新闻时,人民日报社还会增加有关背景知识的报道,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政策出台的初衷。除此之外,人民日报社的信息服务意识显著增加,许多报道都是政策解读式报道,使民众了解各项政策出台的初衷与目的,同时也了解这些政策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人民日报社“两会”新闻报道方式会侧重于数据新闻和图解新闻报道,邀请权威专家解读政策文件,为民众理解政府信息提供主动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二)更具平民视角,重视海外舆论
在报道“两会”时,人民日报社已经不再局限于关注“两会”议程,报社报道角度更加多元化。例如,人民日报社会关注在“两会”之外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使“两会”报道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带有人情味,“两会”报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宣讲。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的“两会”报道重视从普通人视角观察“两会”,改变了过去只顾传递政策信息的模式,打通了“两会”沟通渠道,转变了“两会”报道理念,将民众的呼声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除此之外,人民日报社在报道“两会”时也非常关注海外舆论,高度重视如何在海外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为此,人民日报社开办了一批高质量专版,向国际友人呈现中国“两会”相关内容,通过多语种推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三)报道形式多样,带来新奇体验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融入了许多新鲜血液,除了传统文字报道之外,报社报道形式日渐丰富,所传递内容也更加新奇。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人民日报社坚持用数据说话,通过数据直观的表现形式提高人们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度,同时也使得新闻更加具有说服力。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还积极使用视频直播报道,“两会”增加了现场感,同时也减轻了文字的枯燥感,给广大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两会”审议民法典时,人民日报社精心策划了与民法典相关的各种场景,利用VR技术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以此获得用户的认可,提高“两会”信息传播的质量。
(四)形成媒体矩阵,平台互通有无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报道“两会”时,人民日报社的报道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传统文字加图片的组合,而是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音频等各种形式相互融合在一起,实现内容差异化投放,从不同角度展现“两会”内容。在报道“两会”时,不同媒体平台正在走向融合,发挥自身优势引导舆论。例如,在解读“两会”政策时,不同平台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报纸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辅助以数据以及图片,而微信平台最主要是以H5的呈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微博则是以微博热点话题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因此,人民日报社在报道“两会”时政新闻时加快推进媒体走向融合,多维度整合信息,将传统媒体权威性以及新媒体多元性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旧媒体相辅相成的报道局面,不断优化用户的体验,同时引导媒体的发展方向。
(五)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用户体验
在报道“两会”新闻时,《人民日报》报道方式变化从本质上看是理念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快速普及,新媒体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民众获取信息和阅读信息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交互性解决了很多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意见,积极讨论“两会”热点话题,改变了信息交流模式,由传统由上而下变成了上下互动,这种转变体现了传播理念的革新,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变更。面对新时代,信息传播渠道不再单一,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大量读者从传统媒体涌向新媒体,读者自主选择权也在不断加大,如果传统媒体不转变自身传播理念,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为此,人民日报社在报道“两会”新闻时寻求新技术的创新,在深度报道和多样化报道方面持续发力,以此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新闻的沉浸感。
三、未来人民日报社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思考
第一,坚持内容为王,形式服务于内容。无论在任何时代,内容都是衡量新闻水准的最重要标准,优质的内容也是所有新闻媒体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与其他类型新闻相比,时政新闻报道难度更大,因此人民日报社要想做好报道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兼顾信息传递以及信息传播,始终向社会输送主流价值观念,坚持引领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为此,人民日报社必须坚持高质量时政新闻报道策略,坚持内容为王的思想,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必须服务于时政报道内容。人民日报社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各项内容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衬托内容的完整性,确保内容和思想可以高度统一。在未来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有温度、有深度、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依旧是报道方向[3]。
第二,借助新媒体,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可以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都可以点评新闻热点事件。人民日报社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微信平台向人民群众推送时政新闻,同时也可以借助微博平台实时发表各种各样的时政信息,充分发挥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的作用,强化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采访当事人时,人民日报社也可以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采访方式,还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民意,有利于加强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时政新闻的亲民性,增加新闻内容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第三,优化语言风格,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未来的时政新闻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仅需要重视时政新闻内容,同时还需要注重自身语言风格,从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以此提高时政新闻报道质量。例如,在报道“两会”时政新闻时,人民日报社可以发起话题讨论,通过投票确定讨论话题,同时也开通留言功能和评价功能,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积极听取民众的意见,以此优化自身的语言风格,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第四,强化深度报道,弘扬传统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许多媒体通过微信、微博发布时政新闻,允许民众评论与转发,这种报道模式不仅提高了报道速度,同时也提升了信息传播效果。但是在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人民日报社还需要积极开发有深度的文章,以此引导舆论,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此,人民日报社在时政新闻报道时应当继续传承传统媒体优势,向广大读者提供深度分析的新闻内容。
第五,打破平台壁垒,形成媒体矩阵。在未来的时政新闻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时政新闻作品中要体现“融”的思想,可以将相同内容以不同形式展现在不同平台上,以此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人民日报社可以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开设信息化媒体专栏,通过微视频、图文信息、互动H5、抖音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时政新闻,以此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人民日报社始终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同时也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接受时政新闻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此,人民日报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强化时政新闻资源的整合,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以此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意轩,尚丹.深度融合、技术助力、内容创新:基于对2018年全国两会媒体报道的观察[J].青年记者,2018(12):9-10.
[2] 王英男,夏从亚.融媒成果何以“加持”特别两会: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两会报道为例[J].传媒,2021(9):60-62.
[3] 顾名贵,郝冠南,李璨,等.新技术引领全媒体新闻生产新模式: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2.0助力两会报道提质增效[J].中国传媒科技,202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