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四节”玩味幼儿园本土化自然课程
2022-04-29李静
李静
导读:幼儿园本土化自然课程建设的分支中,节气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课程之一,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四季分明的可视化特征,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园内、园外、显性、隐性的所有可利用资源,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顺序建设本土化自然课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老的节气运转蕴藏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奥会开幕式更是用古老的节气开场,让全球惊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要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与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科学领域目标提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基于此,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城北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本土化自然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始探索实践源于“四节”的园本课程。
一、课程源起:定位本土地域特点,梳理节气文化资源
我园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城市,是唯一一个依江而建的城市,四季分明,农作物多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和地域特点,有别样的植物和菜肴。这些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均是不可多得的本土化自然资源。在我园本土化自然课程建设的分支中,节气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课程之一,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四季分明的可视化特征,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园内、园外、显性、隐性的所有可利用资源,如:环境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表1)。
二、课程价值:挖掘节气课程内涵,定位课程目标
基于《3—6岁儿童发展纲要》精神,认知和理解世界是指幼儿探究、认识、理解并适应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自然和社会常识、时间感等方面的发展,是幼儿认识和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传统文化,我们更需要结合本土特点,通过寻、承、护、扬挖掘课程内涵,依据幼儿生活经验、实际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
(一)寻找自然变化,在时间更替中感受节气,培养观察、倾听的能力
大自然就是活教材,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周而复始中,慢慢打开自然界奥妙的大门,通过亲身感受,关注周边万物的变化,润物细无声地观察、倾听。以“惊蛰”节气为例,当惊蛰到来时,大家会在某一天早晨发现幼儿园的小山坡上布满了泥土外翻的小洞洞,洞洞里面有什么?从观察洞洞的秘密开始生成关于惊蛰的节气课程,在观察地观察中多看、多思、多想,无形中渗透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图1)。
(二)传承节气文化,在课程体验中学会劳动、操作的动手能力
自古“民以食为天”,四节更替是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提示,在幼儿园的种养殖课程中,更需要关注节气与种养殖的关系,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节气,感受劳作的美好。例如,“清明忙种麦”,在这样的提示中,幼儿园开辟了一小块土地种植麦子,从播种开始,凝聚了大家的劳动、汗水。
(三)保护自然资源,在课程积累中养成爱护、和谐、共生的感悟
在节气课程实践中,能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古老的节气文化,能够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体验、回味置身自然、聆听自然、了解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谐共生。
(四)发扬本土民俗,在多元活动中树立热爱、自豪、美好的家乡情感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告诉我们要萌发幼儿民族的归属感,自然节气课程的课程内容基本来源于幼儿生活周边,地域特色非常明显,比如:家乡的八景完美对应了四个节气、长江边上的洲八样新鲜野菜、沙地特有的地质生长出来的紫色蔬菜等。家乡的种种在课程中慢慢呈现,激发了幼儿对家长的热爱,萌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课程实践:体验自然万物,渗透领域教学
幼儿园课程丰富多样,需关注幼儿园生活性、适宜性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所有课程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离不开幼儿园课程的游戏精神。
(一)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关注
1.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
所有课程的实施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都是慢慢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自主签到时,利用与节气、季节相关的元素进行排序签到、分合签到、看时签到等;晨间观察时,去果园、山坡看看地面、叶子的变化;晨圈分享时,一起分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收集季节性物品摆放装饰四季桌;自主游戏时,去植物长廊画葡萄、蔷薇,记录豆子的长势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日常积累中慢慢完善,巩固四节课程。
2.关注幼儿年龄特点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均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以年级和组为单位梳理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指南》给出的目标制订适宜的课程内容。
3.关注幼儿园的本土化特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梳理周边4公里的资源地图,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性,同时关注本土化,身边人、身边事,更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与学习的兴趣。节气在每个地区的体现也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民俗体现有差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本土化,力求将周边资源开发利用,园本特色浓郁、家乡色彩丰厚。
4.关注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幼儿园课程多元丰富,节气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整合。在进行课程审议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實施等都需要体现整合性。目标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等,内容需要体现五大领域的关联,组织与实施需要整合多种手段、方式、情境进行,资源开发需要同时整合多维元素,家长、教师、园长、社区等。
5.关注幼儿园环境的支撑作用
幼儿的体验离不开环境的支撑,我园在建设园所、定位园所文化以及申报园所课程课题时均将本土化自然元素融入大环境。
大环境上,设置一厅、两院、一场,其中一场就是生命广场,一年四季的植物纷繁置于其中;户外开辟一山、三池、一廊,水池一年四季水培植物,一廊种植爬藤植物、水果等,山坡更是资源丰富,绕着围墙更是设置两园一角,两园是果园和茶园,一角是饲养角,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生机勃勃。
小环境上,各班体现自己的班本特色,四季桌、自然角、饲养区、孵化角等,均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节气环境支撑,方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近距离观察与感受,班班不重样,班班有特点。
(二)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策略
1.自然观察活起来
每一个节气来临都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如谷雨来临有三侯:一侯萍始生,二侯鸣鸠拂其羽,三侯戴胜降于桑。告诉我们浮萍开始生长、布谷开始鸣叫、蚕宝宝要生长,这些显著的现象都需要通过观察来体验。幼儿园除了提供方便观察的环境,去水池边观察记录浮萍的生长、在自然角养殖蚕宝宝等,从幼儿园到路上、从田边到水边,让自然观察不拘泥于要求和形式,为每个孩子准备观察日记本,随时看随时涂鸦记录,让观察活起来。
2.集体活动铺垫好
集体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设成分的,需要解决日常生活里面的疑惑和弥补知识漏洞等,多领域的集体活动更灵活地帮助延展节气课程,渗透领域的核心经验和目标。如艺术活动,更具有渲染、延伸的效果。立春时节,欣赏《春之歌》《歌唱春天》,灵动的旋律和歌词更加能够感受春天的美好。
3.亲子日常玩起来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通过各种园外的亲子活动探究可以帮助课程开展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在课程实施初期,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在节气种养殖活动、民俗活动中能给予大量的专业支撑。比如:开辟种植地,怎么覆土?怎么肥土?都在家长的支持下取得良好的效果;波尔羊刚刚入驻饲养角怎么喂养?怎么接种疫苗?在农场主家长的家长课堂里得以普及;爷爷奶奶等更是亲子活动的助教团,很多节气民俗在他们组织的亲子活动中得以升华。
四、课程反思:多元放大,全收获反思
(一)用玩味的眼光看课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秉承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趣玩状态,不拘泥于计划性强的项目和规划,用动态、发展、生成的眼光去玩味课程,让教师、幼儿、管理人员在自然、放松、美好的日常狀态下实践课程,完善课程,真正将玩用于课程,在花样玩味中完成课程的螺旋形积累。
(二)用放大的视角评收获
课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团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慢慢开发、实践和完善,短时间的收获可能会微乎其微,需要用放大的视角肯定教师、幼儿、家长,以小见大、以点盖面,从微小中看见成长、收获成长。
(三)用全收获的理念延续实践
在节气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全收获理念。教师的观察意识、生发课程意识、研究意识、解读能力、总结能力等在无形中慢慢呈现;幼儿的生活日渐丰富;幼儿园在课程的开发中完善了环境、形成了特色课程及省级规划课题、定位了园所文化;家长养成了互助互学的良好配合意识,成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一份,这些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