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绘本资源,促进儿童思辨

2022-04-29徐鹏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辩论哥哥绘本

徐鹏

导读:《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简称PCK)强调:“多给机会让孩子评价和判断,评价和判断意识会极大地推动幼儿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增长。”绘本,作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之一,能够将评判性思维入绘本创设的情境相融合,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持续探究的意愿。促进幼儿深度思考并形成合理的观点。

一、案例背景

(一)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从众观点相对减少。虽然这些“见解”还较稚嫩,但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成长价值”,并支持幼儿建立自我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要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对幼儿发展的需求提供框架,并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园情分析

科学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除了认知、技能和习惯方面的培养,幼儿园日常活动还需关注大班幼儿活化的思维、思辨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教师在绘本选材和活动设计上应关注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五大领域的有机融合。

(三)师情分析

利用绘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教师开展绘本活动历时较长,经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及课程资源包。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我园教师在“课改”的创新性、体验感、游戏化方面较有优势。

二、绘本介绍及分析

(一)绘本介绍

绘本《隧道》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其作品《我爸爸》和《我妈妈》是最为人熟知的。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对家庭的关注。这样一位对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充满关切的绘本画作者,在《隧道》这部作品中可見他对亲情思考的独特视角:一对常常争吵的兄妹被妈妈“赶出门去”。他们来到一个隧道入口,胆大的哥哥想要探险,独自爬了进去。妹妹寻找哥哥的过程则是一段奇妙的探险之旅,而这段旅程也使兄妹之间情感发生变化。

(二)故事分析

绘本故事《隧道》的情节充满了玄幻感。作者在图画中对环境和背景进行了光怪陆离的描绘,使幼儿在听故事或自主阅读时能形成强烈的画面感,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快速地融入情景,产生探讨和表达的意愿。通过教研发现,绘本中“妹妹”有两次“纠结”时刻,一次是哥哥钻进了隧道,迟迟没有出来。“我”进去吗?另一次是妹妹看见哥哥变成石像,脚下围绕着“魔咒”,“我”要不要救?

基于儿童年龄特点,笔者认为“妹妹”的两个“纠结时刻”会成为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讨论点,适宜开展辩论活动,让幼儿与之共情,便能以此为“辩题”力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不仅与《3—6岁儿童发展纲要》契合,也与大班幼儿发展相适宜。于是,一场从幼儿园大班生发起的“辩论赛”,开始了。

三、活动案例

(一)活动目标和活动重难点

能大胆、清楚地围绕话题尝试“辩论”,知道辩论要交替发言。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时反驳要有理由。感受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刻。

重点:以绘本中妹妹两处“纠结时刻”为话题尝试辩论,学会交替发言。难点:在辩论过程中思考更多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活动过程

1.巧用看图说话,增加活动导入趣味

提问:我这里有几幅图,除了图片还有什么?(数字)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故事就在1到5的图画里,一边看图一边讲故事,谁来试一试?提取绘本重要情景将幼儿“讲述”核心经验与幼小衔接“看图说话”结合。

小结:以科学幼小衔接为本环节设计理念,幼儿对图画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讲述将几幅图画串联在一起,在培养幼儿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也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拼图”游戏,创新绘本教学方法

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发现,大班幼儿在益智区选择有一定挑战度的玩具如七巧板、30片以上拼图组等。幼儿热衷于通过细节发现线索以完成任务。拼图成为大班的“香饽饽”。“基于幼儿兴趣设计绘本活动,在游戏化活动中支持幼儿发展。”如何将拼图游戏与绘本教学结合呢?笔者决定尝试将动态的多媒体游戏与绘本活动相结合,生成创新型的教学策略。于是,笔者将绘本制作成电子版拼图、四宫格等,从幼儿生活兴趣出发创新课程游戏化。幼儿便能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图片组合的线索完成绘本拼图的拼接。

小结:本环节将绘本变成拼图游戏,将语言领域、科学(数学)领域相融合,使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拥有了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新策略。

3.借用辩论形式,培养幼儿思辨能力

绘本《隧道》的故事有两处选择题,成为教师开展活动的抓手。

教师提问:“孩子们,有两个选择。A选择,这条隧道这么黑,哥哥一直不出来,说不定有危险,要是妹妹进去了,也可能会遇到危险,所以不能进去。B选择,这隧道这么黑,哥哥一直没出来,可不能让哥哥遇到危险。所以要进去!进还是不进?请选择!并向对方说明理由。”

第一次辩论,左方幼儿选择“进去”,右方幼儿选择“不进”,在尝试体验辩论的同时,教师看到了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体现,有利于了解幼儿的想法。

小结:本环节旨在让幼儿对辩论的形式有初步了解,知道辩论的过程要轮流发言并有自己的合理观点。

第二处引发幼儿辩论的话题为,妹妹爬进了隧道,看到隧道里有好多“可怕”的东西,她害怕极了……忽然看见哥哥变成了一个石像,石像的脚下还围绕“魔咒”。

教师提问:救哥哥还是不救?到底是选A还是选B,幼儿经过思考,按照要求自行选择,并说明理由。

小结:第二次辩论,幼儿除了在“形”上了解辩论的一来一往,还开始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理由更充分,这种即兴组织语言表达想法的体验,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是“大脑发生化学反应”的经历。

4.善用绘本延伸,活动主题回归生活

虽然绘本活动结束了,但绘本引发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幼儿对活动感兴趣,参与度高。活动激发了幼儿自主阅读,深度学习和积极讨论的热情。笔者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行了适宜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设计,在达成活动目标的同时,也为幼儿的辩论经验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幼儿生活中运用经验提供了框架。

小结:幼儿将活动中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辨析和思考,实现了活动的真正的价值。

四、案例反思

以绘本为载体促进幼儿“五育并举,领域相融”是我园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本案例中绘本发挥的作用与传统亲子阅读、幼儿自主阅读不同。《隧道》在应用过程中有了新的设计和解构。对幼儿的悉心观察和对绘本的仔细分析使本次活动获得了新的教学“点子”,将大班幼儿兴趣浓厚的“拼图游戏”与“看图说话”相连接;将辩论与幼儿生活相连接,为幼儿与图画书的持续互动提供了基础。

好的教育教学案例,应该在能看到幼儿成长的同时,也能让教师得到提升,这也是本案例要向大家传达的重要意图。

猜你喜欢

辩论哥哥绘本
哥哥
绘本
绘本
绘本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哥哥的生日
还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