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水火风光”夯实能源大基地

2022-04-29刘坤伦

能源新观察 2022年10期
关键词:煤炭全省贵州

刘坤伦

贵州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目标,能源工业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巩固。

全省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电力清洁高效发展实现从“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转变。成品油供应能力稳步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2021年,全省现代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3520亿元,比2012年的2638亿元增长882亿元。现代能源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2.1%。

■ 强煤 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自2012年以来,贵州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煤炭保有储量、公告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5位。

全省累计原煤产量达16亿吨以上,销售煤炭15亿吨以上,外销煤炭3亿多吨;生产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从每年19万吨提升到每年58万吨;规模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累计关闭退出煤矿936处,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建成投产大中型矿井136处,总规模每年10097万吨。

“十三五”以来,贵州推进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脱胎换骨改造。先后出台了《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从201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2020年底,青龙煤矿、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新田煤矿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基本实现采煤机械化,辅助系统基本实现智能化。目前,井下巡检机器人研发、5G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输系统智能化应用等取得突破,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42个。

2021年,全省调度原煤产量1.35亿吨,电煤供应从2012年的5327万吨提高到每年728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番。电煤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基础存煤+季节性存煤+应急存煤的电煤存煤制度实现了电煤供应“稳压器”和“蓄水池”的功能,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持续加强。

“我们要继续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加快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煤矿规模化、智能化水平和煤炭生产集中度,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贵州省能源局主要负责人说。

■ 优电 “水火风光”多能互补

清洁高效的电力既是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先行基础产业之一,对提升贵州的战略地位、增强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从2012年的3825万千瓦增加到7573万千瓦,增长98%。其中火电、水电、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为47%、30%和23%,电源结构比较合理,多能互补优势明显;年发电量从1532亿千瓦时增加到2407亿千瓦时,增长57.1%;已建成“黔电送粤”500千伏“五交两直”通道,“西电东送”能力达1000万千瓦,累计外送电量(广东、广西、湖南、重庆)电量5697亿千瓦时,其中“黔电送粤”达到4582亿千瓦时。

10年来,全省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新能源装机容量从116.52万千瓦猛增到1672万千瓦,装机规模增长13倍,实现新能源的飞速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从2012年的0.26%上升到22.8%,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实现了新能源基本全额消纳。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达760.58亿千瓦时。

10年来,贵州电网投资超过550亿元,以加强电网建设。“三横一中心”电网网架结构基本形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提前一年达到国家标准,农村地区实现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预计今年底全省县域220千伏电网将实现全覆盖,一个“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正在成形。

■ 稳油 主动脉供应畅通无阻

10年来,作为贵州成品油供应的主动脉,西南成品油管道贵州段累计输送贵州成品油4800多万吨,通过管道输送的油品占全省总供应量的70%。

2016年,西南成品油管道贵州段贵阳至遵义桐梓支线和广西北海至云南昆明段相继投用,通过管道输送进入贵州的油品供应量逐年递增,每年达到近500万吨,保障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公司在安顺、晴隆、盘州等管道沿线密集启动反输改造工程,将原本从贵州到云南的管道“单行道”改为双向互通,每年可增加成品油入黔供应量近100万吨。

如今,两条深埋地下长达917公里的能源大动脉横贯全省,为贵州24小时不间断输送工业“血液”。

2021年,全省供应成品油750万吨,同比增长9.2%,成品油库存始终保持在15天以上。

■ 提气 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13年10月,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投产运营,贵州进入管道天然气时代。

10年来,全省管道天然气供应实现从“零”到每年20亿立方米的突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天然气占比由0.8%提高到4.7%。

最新数据显示,贵州煤层气、页岩气资源量分别为2.83万亿立方米和8.67万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第4位。

今年9月底,贵州新田煤矿“三区联动”抽采煤层瓦斯两口示范井日产量达到8000立方米,日发电量2.5万千瓦时。

在盘江矿区松河瓦斯(煤层气)地面丛采井抽采示范区,煤层气勘探开发从“局部试采”进入“全面试采”。

今年前三季度,贵州乌江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页岩气公司已生产页岩气7321万立方米,占全省页岩气产量的70%。目前,该公司在正安已部署页岩气井位57口,完成钻井42口,其中投产井30口。

全省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也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1.17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占全省天然气消费量比重从上一年的2.7%提升至5.4%,天然气自给率提升了2.7个百分点。累计形成1.31亿立方米储气能力。

近年来,贵州省强力推动天然气“县县通”工程,正逐步形成以国家干线、省级支线、县级联络线为骨架的天然气“一张网”。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天然气支线管道超过2285公里,管道天然气联通68个县级城区。

今年6月23日,“渝气入黔”首个通道“正大线”试气成功,贵州省黔北管网与重庆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同时,生产储存规模全省第一的遵义LNG(液化天然气)储配库项目试气成功,每天能液化50万立方米天然气。

通过不懈努力,全省缺油少气的历史正在逐渐改变,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正加快完善。

■ 深改 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能源系统坚持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十三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强度累计下降24%,其中煤炭消费比重下降5.3%。2021年,煤炭消费量1.27亿吨,电煤消费占63.9%。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16.5%,非化石能源装机占52.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为42.3%。天然气消费量20.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全省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共完成630万千瓦,煤电清洁高效水平持续提升。

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全省煤炭公告生产能力为每年1.6亿吨,煤炭产量1.35亿吨,均位列全国第5位,煤炭产销供需逐步平衡。火电装机居全国第12位,水电装机居全国第4位,“水火”互补优势明显。2022年上半年,贵州电网消纳清洁能源电量达到3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其中新能源电量达到1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9%。天然气供应多气源格局基本形成,油气供应平稳充足。

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大数据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以“开采机械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为基础+融合大数据的煤炭智能化开采新模式,建成西南地区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制定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技术标准,出台《贵州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建设与验收暂行办法》《贵州省智能煤矿建设指引(试行)》《贵州省智能煤矿评定办法(暂行)》等文件,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并率先建设了省级“能源云”综合应用管理平台,《电网可控融冰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大规模应用》项目荣获电力创新技术类大奖,国内首个五端直流配电示范工程正式投运。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区位优势,贵州电网走出一条“电网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造性提出并成功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煤—电—网—用”产业链利益紧密联结机制逐步建立。2021年,顺利平稳承接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及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工作。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首次突破600亿千瓦时。能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运行,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获得电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居民刷脸办电”“企业一证办电”。《贵州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成为贵州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领域出台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能源合作不断深化。10年来,云贵互联互通、水火互济深入推进。贵州能源在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中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贵阳工业博览会、中国贵州煤矿智能化论坛暨装备展览会等平台,与国际、国内能源行业开展广泛深入交流合作,共享煤矿智能化和数字能源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煤炭全省贵州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