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短视频的共情传播策略

2022-04-29周峻谢鸿鹤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吸引力影响力

周峻 谢鸿鹤

摘要: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越来越引起主流媒体重视。新闻短视频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真实、客观、准确是新闻短视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创新语态,创新表达方式,深入践行“四力”,才能创作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备的好作品,做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共情力可以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共情力成就作品的引导力、传播力。要下大力气打造新闻短视频的共情力,让新闻短视频真正走进受众心底,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新闻短视频;守正创新;共情传播;吸引力;影响力

共情力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短视频因为最大限度上满足了用户“个性化表达”和“大众化分享”诉求,深受用户喜爱。截至2021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9.34亿,短视频使用时长已超即时通信,成为占据人们网络时间最长的视频产品,增长势头迅猛。深谙短视频是媒体融合重要抓手的主流媒体无不竭尽全力去打造共情力强的新闻短视频,通过共情传播成倍放大新闻短视频的影响力和宣传效果。

一、提升新闻短视频的情感和温度

(一)与大时代同频共振

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闻短视频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1]感染力强、传播力广的优秀新闻短视频,都是聚焦主题主线,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好作品。以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它们或真实记录抗疫一线的生动场景,或温情讲述抗疫过程中的暖心故事,展现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强决心。如获得特别奖的《生死金银潭》,记录了武汉定点医院隔离“红区”的真实场景,让受众深刻理解了何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国抗疫理念,“全片采用医护和患者的画面和同期声,没有主观性旁白,用最质朴的近乎白描式的镜头语言,呈现了金银潭医院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样子,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冲击力,片子的内容有情有义、感人至深”。[2]或聚焦“脱贫攻坚”,反映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和事件,如获得二等奖的《第一书记》,聚焦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有着特殊贡献的群体,生动展现了他们的情怀、付出和努力。或以小瞬间见证大时代,如《光影记忆》系列短视频中有一期,《“十八罗汉”走进人民大会堂,新中国首批博士是这么来的》中,通过深挖老照片的背后故事,再现了1983年5月27日新中国首次颁发博士学位仪式场景,节目中介绍17位年轻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的故事,因首批博士刚好十八人,故被称为“十八罗汉”(有一位当天仪式未到场)。节目受访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为当年的博士之一,他在采访中激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真实的照片、再现的场景、生动的话语、均容易触发受众感受,引发受众的共鸣共情。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佳作代表。

(二)用暖心故事共鸣共情

小人物是平凡人,是普通百姓。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怀,也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平凡人的暖心故事更容易引起共情共鸣共燃。讲述志愿者郑能量的短视频《泪目!如果我不幸倒在武汉 请把我骨灰无菌处理撒在长江》,他是千千万万抗疫志愿者中的一个,短短的32秒却展现了他的博爱、大爱,感人至深。很多优秀的短视频都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动人。《武汉志工:年三十瞒着家人出门服务首日腿抖一天》便是如此。《一个人的生产线》讲述的是苏州一个小工厂为完成抗疫消毒器生产任务,在只有一个生产工人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全部订单的故事。小人物,大情怀,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事迹正能量满满。2021年,黄石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先锋100》系列短视频,讲述的就是一个个平凡岗位的党员故事,如客运公司党支部创建“太阳花”服务品牌的《真情捂热旅客心》,大冶市东岳路派出所所长朱祥伟的《群众需要我时 我必须站出来》,这些表现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服务群众的一个个暖心故事真实、细腻,通过平实的镜头、朴素的语言表达后,很能引发受众的共鸣和共情。

二、把握好新闻短视频共情力的度

(一)共情不要滥情

短视频创作门槛低,而且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把握不好,共情就会发展成为“滥情”,为低俗文化提供繁衍生息的温床。新闻短视频必须客观、真实,要抵制“泛娱乐化”思想,不能以“标题党”等形式博眼球、加关注、蹭流量,不能以明星新闻、花边新闻、小号新闻作为噱头,不能以“男神”“女神”等名号作为推介手段,不能传播低俗、暴力的内容。新闻短视频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表达;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开始就带入个人情绪并放大“炒作”,再扩大到网络上产生更多同质情绪化的评论。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共情”,但实际上是让滥情淹没了新闻的客观和真实。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互联网“三俗”的治理,平台也进行了自我净化,但是仍有一部分“滥情”的短视频时不时会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仍需警惕。

(二)共情不要煽情

真正能感染人、感动人的优秀短视频,其情感应该是自然流露的,是真挚的。如果过度渲染,极有可能会演化成“煽情”。这样一来,正面的价值传递很有可能会变成麻木的感官刺激,甚至于让人感到反感。有的短视频故意放大个体的悲情因素,通过“母爱”“孩子”“老人”等关键词来博人同情、赚取受众眼泪,为了煽情而煽情。在一些短视频中,故意放大主角的悲惨度,再配上悲情的音乐和煽情的台词,看后让人心情沉重。更有甚者,有的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还不惜进行摆拍,公然造假,贩卖悲情。新闻类短视频在共情力把握上应该做到悲凄而不悲惨、失望而不绝望,让受众能看到生机和希望,让情感传播自然而真实。

(三)共情不要矫情

矫情就是掩饰真情,故意做作。真正优秀的短视频,故事应该是原汁原味的,而不应该去过多地添油加醋,画蛇添足。真实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直击心底的,不用唱高调,也不用去过度渲染。新闻类短视频的创作,不能博眼球、蹭流量,不能炫甜蜜、秀恩爱。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3]矫情的作品主题再重大,表现再重彩,人物再重头,都会让受众反感,不仅达不到感染人的目的,而且会让受众从内心深处抵触其表现的内容。

三、用共情传播提升新闻短视频的传播力

新闻短视频的传播平台更多的是新媒体平台。视听语言与新媒体的结合,将传播“情感卷入”最大限度地释放。在全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形式,更能激发情感共鸣,其视觉叙事也更能提升受众的信息接收体验。新闻短视频的共情传播须以内容为基础,“内容为王”“品质至上”,在正能量内容中寻找用户情感共鸣点。

(一)聚焦生活中的真善美,真实质感最入心

主流媒体要形成短视频爆款,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分析近年来的短视频创作,不难发现,那些能引发强烈话题讨论,或是温暖动人的情感故事,或是价值引领的新闻事件,或是个性突出、趣味十足的人或事,或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话题互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各类新闻短视频的竞技场,以央视频、人民视频、新华社视频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冬奥期间推出一大批融媒“爆款”,深得用户喜爱。赛场上尽显飒爽英姿、赛场外可可爱爱的谷爱凌一度成为“国民女儿”,她的系列短视频大众追捧,不仅占据热搜话题榜和朋友圈霸屏位置,也成为“00后”现象级话题的热点事件。受众在她的短视频中与她一起兴奋、一起呐喊、一起美食,其共情力传播可谓是达到极致。

纵观中央媒体近年来的优秀短视频作品,不难发现,通过一些正能量的高频率词汇可以提升产品共情力。“暖心”“点赞”“中国”“军人”“孩子”“致敬”“英雄”等均为爆款视频高频率的词汇。这些高频率词汇中包含的内容要么令人感动,要么令人愤怒,要么幽默有趣,用户的情绪随着作品内容共情,从而引发广泛的转发。好的作品绝不是低俗迎合,绝不是抄袭搬运,绝不是粗制滥造,必须尊重短视频创作规律,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获奖作品《无胆英雄张伯礼》《老外看小康中国》《雄安塔吊下的日与夜》等无不是用心之作,通过共情力强的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1年,《15头大象组成旅游团》系列短视频持续更新,震惊全世界,并引发受众思考。短视频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达,只是通过一个个对15头大象的镜头追随,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强化短视频叙事特性,新闻故事化

主流媒体新闻故事化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视性,也增加了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这类短视频可以将人作为叙事主角,既不设置悬念也不讨论事件,而是通过视觉呈现方式来讲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真实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增强事件本身的可信度,让受众产生共鸣。很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都在新闻事件中提炼出人的要素,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所表现出的人性美。《韩寒井柏然都为她加油!一个武汉90后女孩的“方舱日记”》系列短视频,关注抗疫中的“90后”群体,在表现形式上让普通人的故事和名人效应相叠加,更能传递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一条仅快手平台就收获4000万播放量的《奥运选手的童年,每个人都是“小可爱”》,制作者巧妙将运动员的少年时代风采与赛场角逐镜头以蒙太奇手法表现,别出心裁展现了运动员一路成为追风少年的历程。既有故事,又有趣味,短视频呈现的反萌差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引发共鸣共情。2022年4月,《一只扬州手机的魔都奇遇》短视频在全网发酵,引发强烈关注和共鸣。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流浪”过程,完美呈现出抗疫中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和温馨,讲述了命运洪流和时代发展下个体生活的生动故事。

(三)重视第一现场,捕捉最鲜活的短视频素材

短视频采写者的第一战场在新闻现场,新闻点的敏锐捕捉、现场采访的充分把握和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深刻理解也是对记者践行“四力”的基本要求。抓住第一现场是优秀短视频作品的表现追求。许多优秀的新闻短视频就是让新闻回到了现场。台州广电的微视频《彻夜救援台州无眠》、人民网的《记住这里,王家坝!》,《工人日报》的抗洪Vlog《记者坐拖拉机赶往安徽庐江圩堤抢险现场:数千人会战守堤坝!》,记者就在第一现场,直接记录,直击灾情,新闻敏感捕捉的“活鱼”更加鲜活,也更加震撼。

(四)共情化的语言,拉近受众心理距离

新闻类短视频如果能运用共情化的语言表达,可以触达受众内心,从而达到传播力强的目的。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维度,新闻类短视频可以将情感因素嵌入其中,建构起内容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场域,从而引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夜宿农家话脱贫》,记者夜宿农家深入采访之后,就可以一气呵成写完稿件、制作完视频。记者走进农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算农家账,看变化、说感受、谈未来,拍下农民的生活点滴,挖掘朴实而有力的动人细节,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

(五)共情化的音乐,营造共情传播氛围

音乐是短视频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符号,也是短视频共情的一针“催化剂”。新闻短视频在合适的时候运用合适的音乐表达手段,就可以大大增强视频本身的表现力。大事件时选用恢宏音乐,传统文化大多选用古典音乐,如需表现时尚元素则可以选用动感音乐。纵观一些感染力强的新闻短视频,在运用共情策略时是很注重音乐元素的,音乐与作品相得益彰。《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善于用“共情”触发情感共鸣,除了策划好,创意好,在制作上也是短小精悍,其中音乐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镜头和节奏一起跳动,让视频轻松时尚,充满动感,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

(六)共情化的现场,沉浸式表达直击人心

很多优秀的短视频很少配音或者没有配音,其内容的表达更多的是现场细节的抓取。由《新京报》“我们视频”推出的专题策划《身后是我的国》,记者深入部队边防一线,以第一人称视角和人格化表达,进行军演和边防巡逻等深度揭秘式拍摄采访。前方记者翻雪山、走密林、过湍流,7天6夜与边防官兵同吃住、同巡逻。系列报道以纪实视角、感人故事,向世人展现了“生命禁区”里官兵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中国边防军人的精神境界。正是因为有着许多生动的现场,感人的细节,才真正达到了“镜头中的边塞现场,群像式的现实英雄;画面汇总坦露感受,故事外情感激荡”的共情效果。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从赛事报道和原创内容两个维度,制作了10多条千万级传播量短视频,部分“爆”“沸”产品揽获亿级传播高位。累计制作冬奥新闻短视频和精品视频200多条,总播放量破百亿。总结成功原因,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轻量级、同场感、共情力,这3个关键词串联起我们的整体报道逻辑。共情传播让新闻短视频传播力成倍放大,影响更久远。媒体融合任重道远,要生产出更多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又兼具共情力的好作品,就必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参考文献:

[1] 钟长生.饱满的情怀 朴茂的画风 隽永的魅力《吴守明画集》欣赏[J].公关世界,2021(7):8-17+98.

[2] 张明瑟.疫情防控主题短视频暖心共情、助力抗疫[J].广电时评,2021(23):15-16.

[3] 栾轶玫.视觉说服与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中的视听新话语[J].新闻与写作,2017(8):14-18.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吸引力影响力
吸引力1
吸引力2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天才影响力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跟踪导练(三)4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