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视界不一样

2022-04-29戴正宗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新闻采访

戴正宗

摘要: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也进入了信息化发展时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导致其对各类新闻信息的要求提高,这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新闻采访写作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各类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新闻记者必须结合公众的现实需求,挖掘采访写作的独特角度,进而赋予新闻作品别样的魅力。在选择采访视角时,除了把握公众的需求,还要结合采访的内容,合理运用专业采编知识,在优化公众阅读体验的同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新闻采编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的作用。新时代,新闻记者要以社会发展趋势为重要参照点,不断拓展新闻采编工作的创作着力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准确定位新闻采访写作的大方向,将现代新闻技术与新闻采访写作工作的本质特点相结合,进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视角创新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对采访的升华,采访和写作都是新闻编辑的基础技能,在准确采集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记者需要合理运用新闻素材,反映新闻事件真相,并向公众传达更多正面信息,进而发挥新闻报道对社会公众的精神引领作用。为了提升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工作人员除了运用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选择独特的视角来制作新闻内容,从而体现新闻的社会感染力。尤其是在各类新媒体不断发展、公众获取新闻信息渠道不断拓宽的今天,新闻记者更需要思考公众的阅读需求与习惯,对新闻作品进行细节上的处理,以拓展新闻的广度与深度。新闻记者要准确把握新闻采访和写作这两把钥匙,主动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技巧,用有深度、有意义的新闻作品打开公众的精神之门,在信息涌流的大数据、融媒体时代承担起新闻媒体人的工作责任与时代使命。

一、新闻采访写作存在的问题

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是一个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需要记者收集新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最终使其成为公众阅读到的有用信息。而采访工作的基础任务就是挖掘各类素材,为后续的写作加工提供素材资源。对新闻角度的选择体现在记者采访和写作的各个阶段,但不难发现,随着各类媒体的发展,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很大挑战,部分作者不再秉持客观性、真实性的工作原则[1],而是以吸引公众的眼球为目的,对新闻素材进行夸大甚至是虚拟的加工,采访工作不客观、不完整,写作也往往拼凑了事,最终导致新闻采访写作的质量不高。

一方面,缺乏反思,未能充分重视新闻事实的素材价值。采访是了解新闻事件真相的重要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采访,记者能够对新闻事件的真相和当事人形成全面了解,进而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但许多记者不重视实地走访,而是通过片段截取的方式来对各种会议记录、新闻媒体视频和影音文字进行剪切收集,导致新闻原始素材缺乏统一的主题[2],或者是记者应付了事,在开展采访前未对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事件等进行了解,导致采访工作的重点不突出,采集的素材缺乏应用价值,不专业的新闻采访更可能出现不和谐的采访氛围,最终导致新闻播报失去真实性。

另一方面,思维缺乏变通,写作方式陈旧,不能发挥新闻作品对公众的影响力。新闻记者的写作工作面向全体受众,其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在对采访素材进行整理、拆解和编写后形成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新闻记者的工作思维陈旧,拘泥于简单的新闻报道,就会使得文字作品缺乏情感感染力,作者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来处理文字,却忽视了新闻作品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准确定位的必要性

准确定位新闻采访工作对新闻记者把控全局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体现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满足公众阅读需求的必要条件。加强新闻采访写作工作的定位工作具有现实必要性。

就新闻传播的服务功能来看,其要求记者树立服务意识,通过采访挖掘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对新闻采访工作本质进行理解,可以发现采访工作是一个信息挖掘与处理的复杂过程,不仅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公众的合理诉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把控,同时还融入了一些记者的主观意识[3],这就使得新闻制作与报道兼具传播信息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复杂功能,如果新闻记者不能结合媒体发展的功能性与时代性来加工新闻作品,就会使新闻作品失去固有价值。且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群众,新闻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新闻作品服务于人民群众,只有将新闻采访与写作定义为“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才能在时代涌流中保持特色与生命力。新闻记者要时刻铭记自身的工作地位与职责。

新闻写作要求新闻记者采取丰富多样的写作视角来突出新闻素材的价值,以引发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记者会潜意识地带入自身的情感,将主观意识融入新闻作品中,这就要求记者时刻保持客观与公正,避免个人情绪影响社会公众。因此,只有作者合理考量新闻素材,选择恰当的表述角度,并结合采访内容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人物背景来进行针对性处理,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4]。这要求新闻记者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对新闻资料进行合理加工,要求记者选择恰当的描述视角来呈现新闻内容。新闻记者所选择的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报道顺序等都会影响新闻作品的展现,在点明新闻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还要形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导向,进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避免因错误解读或其他原因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不同的写作视角与思考方向对新闻作品的影响极大,记者必须准确定位写作的方向,把握重点、突出亮点。

三、当前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的视角问题

(一)新闻采访缺乏充分的准备

在开展采访与写作工作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明确采访目标和工作计划的指引下,开展好新闻素材的收集工作,但许多记者在采访前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和调研。部分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缺乏工作热情,未能结合新闻事件或是新闻人物,选择恰当的采访角度,采访的问题十分随意,缺乏针对性和新闻价值,最终导致采集的新闻素材质量较差。且部分记者未能充分准备,只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罗列和访问,而缺乏深度思考,与新闻人物的对话十分干瘪,未能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尤其是一些针对社会事件的采访工作,因其涉及的当事人较多,如果记者未能及时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未做好工作計划,就会导致采访缺乏秩序性和层次性,许多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主观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的安抚,使得新闻素材的报道不够客观。可见,新闻采访不能追求形式主义[5],其体现的是记者对新闻事件全局的把控程度,要求记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获取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

(二)新闻主题的提炼不够明确

采访前作者要围绕相关的新闻事件制订完善的采访计划,尽可能使采访的问题全面覆盖新闻事件本身,而采访结束后记者更需要对采访的素材进行总结和提炼,以形成后续新闻写作的中心主题,但许多新闻写作者在选择视角时,未能结合新闻真相提炼出明确的报道主题,导致新闻报道缺乏中心。部分记者未能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提炼和概括,仅仅是对内容进行修辞和表达上的简单处理,导致一些新闻报道缺乏中心,公众读来不知所云,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服务功能。或是仅对采访资料简单地进行修改,而缺少总体归纳和升华,未能联系新闻事件本身提炼出思想主题,导致新闻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无法发挥。如部分记者在选择新闻标题时表达不清晰,文字模棱两可,读者无法获取有效的新闻主题,而在阅读内容时又发现作者的表述混乱,缺乏统一的中心思想,这些都是主题提炼不到位导致的。

(三)写作思维方式缺乏变通

虽然新闻写作具有严谨客观的要求,但记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字表达也直接影响了新闻作品的可读水平,其要求记者灵活运用知识,对新闻作品进行有意识的刻画与引导,但部分记者写作思维方式缺乏变通,选题和新闻描绘的视角单一,灵活性不足,导致产出的文字内容干瘪,缺乏文学价值。如许多作者被拘束于传统的写作空间中,用语刻板,语句衔接缺乏文学应用,套话现象严重。他们更多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方法来开展写作工作,却忽视了融媒体时代公众对优质新闻作品的需求,许多新闻作品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或是平铺直叙地讲解,缺少风趣,或是写作的视角为第三人,虽然内容较为客观,但缺少对新闻文字深层次的加工,不能体现记者的独立思考,缺乏对社会的思想引领。

四、转变视角,让新闻视界不一样

(一)以鲜明、独特主题突出视角的独特性

为了凸显新闻作品的主题内容,帮助公众把控新闻信息的重点,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要合理把握新闻事件的重点,以鲜明、独特的主题来突出新闻视角的独特性。新闻记者要大胆选择标题,将新闻的主要内容凝练于新闻标题中,从而突出新闻中心。当前,公众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公众能在各种场合和各个时间段阅读不同的新闻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读者需求,就必须在标题上下功夫。新闻标题要“奇”也要“全”。“奇”表现为对新闻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向公众传递一定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导好社会舆论,而“全”表现为对新闻事件的直观展示,要将关键的新闻主题展现于标题之中。例如,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东京奥运会的标题《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姣:“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简短的标题既说明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又展现了以追求梦想为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同的标题展现出不同的新闻主题,在选择标题时,新闻记者应当充分结合采访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来加以设计,在保证标题的简明性的基础上凸显新闻的文化服务功能。

(二)以充足的材料突出视角的独特性

新闻采访写作工作历时长、难度大,需要记者准确把握新闻事件和主体人物的基本情况,并在明确相关主题的基础上开展好准备工作,并为后续新闻作品的编写创造条件。从确定采访对象开始,再到采访结束开始写作,这一段时间内记者要尽可能积累充足的素材,素材的涵盖面要广、内容要全面深刻、主题要鲜明统一,进而增强采访视角的独特性。例如,在人物类新闻访谈中,记者就必须设计全面的采访问题,在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素材,并在后续的新闻写作中展现出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发生的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写入新闻中,进而保证新闻结构的完整。同时,针对事件的性质,记者还可以采访更多专家学者,对各类政策、社会现象和背后的作用机理等进行深度剖析,以丰富的材料满足社会公众的现实需求。如对社会教育政策、生育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专家解读,这些材料在社会类新闻中起到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对提高公众认知水平、满足公众需求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写作思维方式,突出视角的独特性

在保证对新闻事件描述的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作者也要以个人的风格和主观色彩来赋予新闻作品更多感性的火花,进而引发公众的深入思考,提高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对待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而记者也会选择不同的写作思路,因此,记者可以适当创新写作思维方式,以此来突出新闻采访和写作视角的独特性。如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疑问式的描述,将以往确定统一的标题转变为疑问句形式。在新闻文章中,也要对不同的观点予以展示,并选择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加以解读,在展现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也赋予新闻作品更多个性化色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闻作品不仅要严谨、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也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舆论的分歧进行展望和讨论,以突出新闻报道的人文性。

(四)群众生活中蕴含着视角的独特性

群众是记者展开采访和写作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与素材来源,大量的新闻往往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又对群众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在展开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时,学会从群众生活的视角去收集和设计新闻作品很有必要。记者要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各项新闻线索,让报道的新闻始终贴近于群众的生活[6],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如不少知名作者深入群众一线,他们以身涉险,报道了大量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还有部分新闻采访围绕普通人的生活,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坚持走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记者要坚持思考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关注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肩负起记者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撰写更多具有生活气息的新闻作品。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各类新闻媒介在竞争中实现了互补,这推动了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变化,新闻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采编与推广,更像是一场数据与文化之战。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要具有清晰完整的内容,兼具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更需要紧密贴合公众的新闻阅读需求,适应其个性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各类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记者可以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和整理新闻素材,在合理借鉴融媒体发展理念和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对采访和写作工作加以优化,从而赋予新闻作品更高的媒体价值。部分新闻记者在融媒体时代失去了发展的初心与洞察力,仅仅依靠片段化地采集和衔接,编辑的新闻作品缺乏新闻价值,这警示着新闻记者只有坚定新闻采访写作的发展方向,以创新和奉献为发展驱动力,不断创新采访写作工作的切入视角,才能引发受众的关注与欣赏。

参考文献:

[1] 顾书梅.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独特视角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22):109-110.

[2] 李俊峰.新闻采访写作中培养独特新闻视角的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1(20):7-8.

[3] 关沛伦.新闻采访写作的独特视角探究[J].记者摇篮, 2021(10):51-52.

[4] 王舒琪.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挥“眼力”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3):164-166.

[5] 侯永斌.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3):177-178.

[6] 孙亚澳.新闻采访写作中的独特视角观察[J].传媒论坛, 2020,3(14):76.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新闻采访
网络环境下电视台记者的角色定位及新闻采访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时间与空间:新闻采访中无声的语言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