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生态学的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29严家秀苏妍
严家秀 苏妍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媒体的普及,人民群众逐渐成为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这无疑也给我国的主流话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抢占主流舆论高地,并促进媒体信息传播的与时俱进,我国开始在各区域建立融媒体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并不顺利,其传播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基于媒介生态学,以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设路径,以期推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稳步进行。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
基金项目: 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课题名称:《乡村振兴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传播乡村文化的路径思考——以“分宜县”为例》;课题编号:202210846013。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此背景下,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的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但是,随着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不断建设,其在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开始逐渐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应用媒介生态学,并借由媒介生态学中提及的内生态、外生态两类概念,分析当前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推动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建设。
一、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
在时代发展以及政策号召下,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区域融媒体中心通过对新闻、报纸、互联网平台等媒体工具的利用,在不同区域内形成了统一的主流媒体思想。而伴随区域融媒体中心数量的增多,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融媒体服务。当前阶段,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使各方资源得到有力整合。通常情况下,主流媒体思想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离不开区域融媒体中心的支持。同时,也正是由于国家的重视,使许多融媒体从业人员愿意持续深耕区域融媒体建设工作,进而让各类融媒体工具、资源在不同区域中得到有力整合,这些因素都为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注入旺盛的发展生命力;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长久以来,基础设施都是制约区域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关键。而随着国家对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视,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加快对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同时,在融媒体渠道建设方面,则积极开通微信、微博、手机APP等。而在融媒体中心的体验设备中,则增设了AR、VR等虚拟现实设备,促使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群众引导及服务功能的作用日益明显。在群众引导方面,不同的区域融媒体中心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媒介信息的新型传播方式。例如,在甘肃庆城,当地融媒体中心通过打造庆城融媒体手机APP的方式,将庆城各类新闻在APP上发布。借助此举,既拉近了当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使主流媒体思想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而在群众服务方面,许多区域融媒体中心均开始打造集政务、文化、民生、服务于一体的融媒体服务平台。通过多元素融合,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例如,在江西分宜,当地的融媒体中心打造了一款名为“智慧分宜”的手机APP。通过这款APP,当地居民能够在手机上完成水电费缴纳、地方特色活动查询、服务信息咨询等;第四,强化融媒体的深度与广度。在区域融媒体中心出现前,媒体中心、媒介渠道彼此相互独立,导致资源共享和传播效率均受到限制。随着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各种媒体工具、渠道相融,使信息的内容广度、信息调度等均得到进一步深化[1]。
二、媒介生态学下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虽然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媒介生态学指导下,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内生态和外生态两方面出发,探究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融媒体中心内生态问题
第一,产业生态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此时主流媒介思想的发布掌握在上层建筑手中。随着改革开放至今,媒介逐渐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媒介开始遵循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轨制管理模式。然而,正是这种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区域融媒体中心产业生态的发展。一方面,当媒介具有事业及企业双重属性,媒介信息的传播就需要和党政方针宣传相一致。但是,媒介的传播同样属于一种商业行为,如果放弃事业及企业属性,过度追求商业化,则必然受到政府的监管,二者由此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如果放弃商业化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又违背了融媒体与时俱进、观点自由的初衷。因此,许多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时,没有找准产业生态的平衡性,在市场竞争中落入下风[2]。
第二,人才生态问题。在媒介生态学中,十分强调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人工完成。但是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虽然依靠政策及时引进融媒体专业人才,却始终缺乏留下人才的长效举措。另外,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较大,东西发展极不均衡,因而许多地区无法开出良好的薪酬福利待遇留住人才。
第三,内容生产生态问题。通过分析区域融媒体中心所发布的内容后可知,大部分区域融媒体中心所生产的内容,均存在趣味性较弱、同质化问题严重、原创内容较少等问题。例如,内蒙古某区域融媒体中心,在2020年4-5月共发表文章154篇,标注原创的文章仅为16篇,占比为10.28%。而在文章形式方面,主要以文字加图片为主,较少有视频内容。可见,由于区域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方面较为羸弱且创造性不足,使当地民众对于接收地方媒介信息的兴趣较弱,用户黏性较低。
(二)区域融媒体中心外生态问题
第一,政治生态问题。媒介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出,媒介的传播必然和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才能更好促进媒介融合成长。在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相关的建设政策主要在2018年提出,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受到诸多行政元素限制。一方面,地方政府手中的媒介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区域融媒体中心提供大笔投资,实际却并不掌握管理权。同时,许多能够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方案需要经过省、市、县层层审批,延缓了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时间。
第二,经济生态问题。区域融媒体建设政策提出以来,带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数量加快。但是建设区域融媒体中心需要地方政府持续投入,许多地方政府间的经济差异极大,难以支撑其建设区域融媒体中心[3]。
第三,技术生态问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诸如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媒介传播领域。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时,十分看重信息技术的力量,并始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然而,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有技术就能够扩大传播效果,因而盲目堆砌技术,导致区域融媒体平台出现系统漏洞,且后续无人修复,最终使当地用户流失。
三、基于媒体生态学的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
(一)深挖区域个性内容潜力
媒介生态学相关概念指出,当媒介身处不同区域时,需要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工具,才能使媒介的传播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基于此,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同样应该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提出更具个性化的建设方案。一方面,对于发展较好、经济优越的地区,建议走集团化发展路径。借助该路径,能够实现对区域媒介资源的统筹规划,从而最大化经济价值,填补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财政漏洞;另一方面,对于发展较慢、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可以走本地化发展路径。在该路径执行中,地方政府需要找寻本地化特点,并在区域融媒体平台上更多宣传本地化新闻,并深度挖掘地方区域的精彩内容,加强当地民众对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归属感。例如,在四川仁寿,就通过在区域融媒体中心专门开辟“仁寿本地”专栏,专门报道仁寿本地新闻,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二)释放区域融媒体中心“在地性”动力
媒介生态学中强调,要将媒介的“在地性”得到落实。“在地性”指的是地方特性,将其应用于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让区域融媒体中心不仅能够传播媒介信息,还要其成为政府的服务机构。首先,区域融媒体中心可以应用“媒体+政府”的传播模式,打通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障碍,让群众的意愿得到落实。例如,在甘肃玉门区,就在本地的“爱玉门”融媒体平台上开通了政务在线版块,解决了当地民众的相关问题;其次,持续强化服务属性,满足当地民众需求。区域融媒体中心除可以开设水电费缴纳、政府政策咨询等媒体服务版块,还应该增设交通出行、税务查询、文体娱乐等版块,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需求,增强民众对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依赖[4];最后,区域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区位优势,设置更具特色的版块。例如,在江西婺源,就在融媒体中心平台开通旅游版块,吸引外地民众前往婺源旅游。
(三)构筑共生时空生态位
媒介生态学中存在一个共生时空生态位的概念。共生时空生态位是指不同媒介均有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这些条件决定该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独特位置和状况[5]。因此,要想构筑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共生时空生态位,可以从技术共生与资本共生两方面出发。在技术共生上,区域融媒体中心应该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播报环节,激发民众的新鲜感。除此之外,区域融媒体中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信息发布的精确化、数字化传播。同时,还可以利用VR、AR等技术对新闻发生的场景展开全景式播报。例如,在云南五华的防汛工作报道中,就通过使用CG技术对防汛工作以及内容进行直观展示。而在资本共生上,则要打造区域融媒体中心品牌,并将品牌所获收益用于内容生产。另外,区域融媒体中心可以适度和资本市场接触,通过联名、冠名等方式实现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价值升级。
(四)重构区域融媒体中心管理体制
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要想实现由媒介相加走向媒介互融,需要从内部出发,对现有区域融媒体机制进行改革,搭建起兼具中心化、扁平化、规范化的区域融媒体中心生态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出面,对当地的电视台、网站、广播台进行整合,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要求所有媒体形式均受区域融媒体中心指挥,并要向外界发表声明,强调区域融媒体中心为地方唯一主流媒体。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传统的领导方式也需要改变。区域融媒体中心领导队伍建设中,应该改变传统的逐级上报机制,而采取扁平化管理机制,让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对媒介方式、内容产出负责,最终实现区域融媒体中心的良性发展[6]。
(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在媒介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决定媒介发展的关键,如何解决区域融媒体中心的人才引进问题因此显得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层面,地方政府需要出台符合融媒体行业的平均薪酬以及福利待遇,用以留下融媒体专业人才。此外,通过培训的方式,持续提高融媒体人才的专业水准,使其能够适应与时俱进的融媒体工作。地方政府可以在住房补贴、子女入学、校企联合等方面提供优惠补助,帮助区域融媒体中心留住人才;在人才激励政策层面,区域融媒体中心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激励以及晋升机制。在激励机制上,区域融媒体中心可以每周基于人才工作内容进行打分,得分高者获得奖励。而在晋升机制上,对于长时间表现优秀的人才应该无视资历破格提拔。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帮助区域融媒体中心获取所需人才。
四、结语
在媒介生态学的引导下,实现对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指导,能够在提升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的同时,强化区域融媒体的传播力度。之所以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在于对深挖区域个性内容潜力、释放区域融媒体中心“在地性”动力、构筑共生时空生态、重构区域融媒体中心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等建设路径进行有效落实。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时在内生态以及外生态中存在的限制,进而真正成为与时俱进媒介信息传播中心。
参考文献:
[1] 曹俊.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建设的思考[J].传媒论坛,2019,2(17): 115.
[2] 郑保卫,张喆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效·问题·对策[J].中国出版,2019(16):3-9.
[3] 黄楚新,薛德岳.终点与起点: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向纵深发展[J].中国广播,2021(2):28-32.
[4] 刘峰.新闻室空间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元新闻话语研究[J].新闻大学,2019(11):11-22+121-122.
[5] 田龙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打通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J].中国编辑,2020(1):68-73.
[6] 李骏.县级融媒体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功能探究[J].传媒评论,2020(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