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感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原点追求

2022-04-29张天存

新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思维数感小学数学

张天存

【摘要】为学生做好数感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比如情景模拟、数形结合、应用与拓展、生活应用等,都能对学生形成冲击,有益于数感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形成数感认识。数感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的,需要教师围绕学生做出引导与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培养数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思维

一、优化情境,激活数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有更多样的选择,结合自身班级教学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班级情况的学习情境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感思维,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教学《小学除法》这一章节时,在课堂的导学部分,教师先给学生描述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思维,学生对此展开了思考和分析: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问题,在数学中有无限循环小数,比如一只蚂蚁三分钟爬了一米,那么一分钟爬了多远。这就涉及到了除法问题,得到的是一个除不尽的数,这也就给学生产生了循环小数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带领学生总结出了运算的规律:当我们在算式中遇到小数时,要如何进行运算?总结出运算规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总结出了除法中含小数的混合运算规律,对于学生数感思维的培养有着明显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数学案例来引发学生们思考,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研究,总结出研究问题的计算规律,成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成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逐渐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二、对接生活,强化数感体验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抓住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在教学中对接生活,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适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数学设计时要渗透生活,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了解,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成果,以强化学生的数感认知。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加深刻的数感体验,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观察、测量、操作、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深入到操作实践中,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数感体验。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学校中的多边形,比如池塘中的小亭子属于正六边形,每边长六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这个亭子的面积呢?我们带领学生对这个亭子进行实地分析,发现正六边形可以划分为六个边长为六米的正三角形,通过计算出其中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来得到整个正六边形的面积。教师在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整合后,再要求学生对校园继续观察,寻找生活中其它的多边形,然后进行分析其面积要如何计算。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观察和研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图形的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数学认知。

教师给学生提供在校园中观察和计算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自己。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自行寻找生活中的案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意识,在生活中得到良好的数感体验。

三、数形结合,提升数感认知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图形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引导学生对图形去观察和分析,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图形对于小学学生的帮助是十分直观的,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来感知数学的等量关系,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数感认知能力。

数形结合是最基础的数学认知方法,也是最普遍的数学思想,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做出直观高效的设计,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等量关系等认知。在运用数形结合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班级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优质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感受。当我们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结合图形来带领学生学习,获得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对于其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例如:一家三口分食荔枝,爸爸要吃2/6,妈妈要吃3/8,孩子要吃4/9,问这三个人谁能分到最多的荔枝?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身边的物品,或者在本子上画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学生拿到这个题目之后,就可以进行思考,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推导。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出辅助工作,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同样可以做出具体的事件设计,运用好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推导,可以更加立体的帮助学生提高数感认知。教学中借助图形或者物品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理解,提升数感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

四、组织实验,促进数感内化

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感认知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实验时要多创新多思考,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实验,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操作,推出日常化的实验,不必拘泥于繁琐麻烦的实验,更多侧重于有代替材料的实验操作,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数感认知能力。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拿出数种图形的卡片,将这些卡片分发到各个小组中,然后进行观察和计算,让学生自己进行试验,看哪组人员得到的数据更快更准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分析,并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让学生互相学习。因为有着具体的实验支撑,学生可以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张卡片是由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先测量出图形的各个数据,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计算重叠部分的面积,总面积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就得到了最终结果。关于如何计算出重叠部分的面积,教师又要求学生具体讲解,再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重合部分是三角形,计算出面积后确定重叠的方式,得到最后答案。

教师提供出具体的实验道具让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要求学生分组研究和操作,给学生重造亲自实验总结的机会。

五、创新应用,培养数感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推行拓展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数学感知思维。生活观察、实物测量、案例搜集、生活实验、数学制作等,都能够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要对接好生活与数学,借助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学生数学感知思维的形成。

数学的实践应用机会良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实践的价值,找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建立数学感知体系,培养数学感知能力,养成数学应用习惯。在教学《轴对称和平移》时,教师选出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轴对称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例如剪纸图案就是生活中轴对称的应用,学生可以找到对称轴,分析出对称图形的特点,再例如圆形,就是有着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教师又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应用,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很快学生就发现黑板、文具盒、本子、球类等都属于轴对称图形,学生得到结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处处可见,运用极其广泛。

教师推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做判断,给学生提供观察讨论的机会,学生对这些图形最为熟悉,自然能做出正确判断。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然建立数感认知,教师发动学生做生活搜集,找出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机会。

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培养要具有体系建立,教师从多方面展开工作,进行情景设计、对接生活、数形结合、组织实验、创新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感知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数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月霞.浅层化问题向深度化问题进阶的设计策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11).

[2]李晓梅.促进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1(22).

[3]卢伟玲.小学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史的价值探寻[J].小学教学参考,2021(32).

猜你喜欢

教学思维数感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及教学思想转变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教学探讨
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思维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培养创新教学思维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