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魂

2022-04-29孙璋睿

中学生报 2022年36期
关键词:老倌机械厂小李

孙璋睿

村口的李老倌今儿一早下了葬,用的是他亲手打的那口香楠紫木棺。

说起这口棺材用的紫香楠木,那是李老倌早些年上山寻到的,据说那天李老倌是一个人扛着这二三百斤的木材下的山。

过了个把星期,李老倌的院里便摆上了这么一副棺材,棺材头雕着一个大大的“寿”字,字的上方还刻着五颗小小的星星,馆的两侧分别雕了一幅“南昌起义图”和一幅“敌后游击图”,那图上的人儿活灵活现,仿佛真的在嘶吼、厮杀。那棺就摆在李老倌的院中,过了三四十年。有时李老倌打器物打得累了,就坐在棺旁,用手轻轻摩挲着棺身,久而久之,这棺身也包起了一层薄薄的浆。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李老倌是当年保卫战时从长沙和师父一同逃难到我们这村子里来的。后来,老师父走了,李老倌便承起了师父的手艺,给村里人打起了物件。

这李老倌幼年随师父奔波,性子沉稳,虽是大字儿不识几个,可师父的一身本领却是给他尽数学到了家。但凡是经他手打出来的物件,没有一个是带钉的,全是传统的榫卯结构,结实牢靠,有人笑称说哪怕放头猪在他打的桌儿上都不怕塌。但凡听说村里有小姑娘小伙要结婚,李老倌便会提早一个星期上山,砍两棵上好的槐木,打成衣柜,上面雕龙刻凤,刷上红漆,上好蜡油,等到了新人成婚的那天,贴上个大大的“囍”字,给新人家里送去。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旱情,打破了村子的宁静。那年天降大旱,村里颗粒无收。也正是那年,一对年轻夫妇在村子里借宿,却半夜不辞而别,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孩子。村里人不忍心不管孩子,又发现年轻夫妇给孩子留下了一只长命锁,锁上刻着一个单姓“李”,于是便把孩子放在李老倌家里,有奶的人家不时去给孩子喂顿奶,没奶的时候,家家就把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几粒米就着红薯块在锅里熬啊熬,熬到米粒化成水,分喂给村里的孩子。终于是把最艰难的时光熬了过去。后来,孩子大些了,就留在了李老倌家里,吃着百家饭,李老倌也是疼这个孩子,时不时地给他雕一两个木头玩具,能让孩子高兴好一阵子,拿在手上把玩,百玩不腻。

孩子就这样跟木匠结了缘。

等到了孩子再大些,村里人想着总不能代代人都是些大老粗,没个出路。商量着想要送孩子们去上学,于是大家伙一合计,筹钱送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们都入了学堂,也捎带上了那个姓李的孩子。可那孩子一听要去上学,死活不肯,非赖在李老倌身边说要学木工。李老倌举着他的那根旱烟枪,吧嗒吧嗒地抽了两口,下了决心——木工可以学,但学堂也不能落下,转身进了屋子,从床底的木箱子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那是他这么多年来的积蓄。出了门,李老倌把这个布袋子塞到乡亲手里,攥紧了乡亲的手,拍了拍乡亲的手背,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起身道:“劳驾。”

就这样,孩子白日里去学堂上课,等到了傍晚归来,也不去和同龄人在田间嬉戏,而是径直回到了李老倌这,跟着李老倌学起了木工手艺。乡亲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李老倌的身影,于是开始叫他“小李”。

木工的学习是枯燥的。小李首先要学习的便是各种工具的使用——锯、斧、钻、刨、锛、锉、尺、墨线……这些就是一个木工手的延伸,是一个木匠身体的一部分,只有将工具运用到了如臂指使的地步,这木工才算入了门——李老倌是这样要求小李的。

会用工具只是基础,一个好的木工不是简简单单地将木材切分拼装,还要考虑到木材的木性、器具的形态、雕刻的样式,还有各式各样的规矩与忌讳……李老倌像当年老师父教他那样,对小李倾囊相授。而小李就像一块没吸水的海绵,疯狂吮吸着各种知识,甚至展露出超越李老倌的天资。李老倌虽没上过学,可也知道这种好的天赋需要打磨。随着小李的积累越发深厚,李老倌对他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一般的木工师傅对于尺寸的把控在分尺之间,而李老倌却要求小李要做到不差毫厘。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小李先考上了中专,然后是大专,最后进了机械厂。凭借着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木工基础,小李在机械厂的工作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加上他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到两年,便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不久,小李更是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没有見识过城市的门门道道,在一片片阿谀奉承声中,小李逐渐迷失了自我,工作开始放松,对质量有所懈怠,他逐渐忘记了李老倌对他的告诫,忘记一个匠人的本分。

小李的胆子越来越大,质量把控越发不到位,机械老化也不及时报备维修。直到事故发生——一名工人在进行零件切割时切割机的刀片突然断裂,割伤了工人的手肘,所幸的是医治及时,工人并无大碍,而小李则是因失职被降职处分。

听说了此事,李老倌特意借了乡亲的三轮,蹬了几十里路赶来城里。李老倌站在小李面前,没有多言,只是眼睛死死地盯着小李,半晌,叹了口气,指了指停在厂外的三轮车,转身离去。小李看到李老倌两鬓已经长出了白发,曾经硬挺的身板,显得瘦弱,也变得有些佝偻,他想起和李老倌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顿时心里一揪,眼眶立马红了,鼻子一阵发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滴落。不远处的三轮车旁突然传来一声呼声:“还杵在那里做啥子!丢不丢人!走,回屋!”听到这中气浑厚的呼声,小李忙用衣襟胡乱抹了一把脸,止住了泪水,快步奔向三轮车,坐在了车后。没有辞职,没有告别,小李就这样随着李老倌回到了村里。

回了村,进了屋,没人知道李老倌和小李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是自那以后,小李又回到了李老倌身边。村里人听李老倌说,小李这是重新回来跟他学木匠来了,这次,他要教小李最后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锯木材,小李可以用三分钟锯下来的木材李老倌用了五分钟,小李可以用五分钟锯下来的木材李老倌用了十分钟,小李知道,这是李老倌有意为之,就是为了锯出来木材尺寸不差毫厘……小李看着李老倌的动作,忽然发现自己为了追求效率,竟然忘记了匠人最为关键的技巧,那便是“慢工出细活”。

小李这次在李老倌身边又待了整整三年,再回了机械厂。一如当年,小李重新回到工人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过这一次,他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工人、一名匠人最大的价值。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专注于手上的每一根螺丝,每一颗螺母,将李老倌对他的每一句告诫放在心头,将李老倌对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落到实处。面对制造瓶颈,小李开始不断思考、创新,他将李老倌授予他的木匠技艺融入机械生产制造,这样的知识底蕴和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帮助他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高地。他说,他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李老倌下葬前,小李赶回村子为李老倌守灵。现在的小李,哦不,应该称为李老,已经是机械厂的高级技师了。围坐在火炕边,我问老李,那年李老倌究竟做了什么,让他又呆在李老倌身边整整三年。

李老沉默了片刻,坐直身子从衬衫内袋中掏出了一张党员证,证里夹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依稀可以看出是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孩子。他说,当年李老倌把他拉进屋子,从床下木箱子里的一个信封中掏出了这张党员证,李老倌告诉他,那个党员正是他的父亲,照片里的正是他和他的父母……李老倌含着泪告诉他,那个党员,就是当年他和老师父逃难路上帮助过他们的红军战士……

李老说,他的父亲为国家奉献了一生,而李老倌抚养自己长大,将毕生技艺传给自己,他要顺着二人的路,好好走下去。

猜你喜欢

老倌机械厂小李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版画《温暖瞬间》《贫困户胡老倌》
无锡大隆电工机械厂
老友记
江汉石油第四石油机械厂
还有机会吗
江汉石油第四石油机械厂
实话
过渡
为了能够得到小李的关注正在不断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