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相声广播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04-29裘英俊
摘要:天津相声广播作为全国首家专业相声广播屡获殊荣之时,我们也看到相声类节目制作和相声演出市场存在的潜在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分析了天津相声广播资料储备的现状及扩充资料所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这一瓶颈的办法,为天津相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相声资料;衍生节目;可持续发展
2006年末,为了满足听众对于相声节目的需求,借相声重新回归茶馆,相声市场重新繁荣的契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相声频率——相声广播。此后,在2008年相声广播又率先完成了制播分离的改革,并成立了相声节目制作公司。十余年来,天津相声广播收听率一直保持在全台前三名的位置。《包袱抖不完》《满不懂假行家》等节目也在多项评比中屡获殊荣。实行公司化运作以来,相声广播还成功举办了天津市首届原创相声大赛、欢声笑语校园行及裘英俊相声专场等活动,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天津相声广播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声类节目制作和相声演出市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如市场相对较小、竞争颇为激烈、创作水平有待提高、节目资料相对紧张等,而这最后一点成为天津相声广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的成功经验,分析相声广播资料储备的现状及扩充资料所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这一瓶颈的办法,为天津相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相声节目资源的现状
(一)日常播出节目资源相对紧张
天津相声广播目前每天播出相声10多个小时,以平均每段相声20分钟计算,一天下来要播放20-30段相声或小品,一年下来需要播放7000-10000段相声、小品。而相声广播相声资料的库存量大约3000段,这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的库存量了,但还是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状况,相声广播开办之初就确立了“用不同方式来欣赏相声”的思路,以此来解决节目资源相对紧张的状况。例如,《老活听不腻》以鉴赏类为主、《满不懂和假行家》以相声节目及围绕其中故事进行调侃为主、《包袱抖不完》则以相声知识和竞猜为主。
这样的节目编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料紧张的状况,但是随着相声广播收听率的不断攀升,人们关注度的普遍提高。即使是用不同的听法来欣赏相声,但如果反复总是那几段节目,再怎么精心编排也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3000段的常用库存中艺术水平较高、听众反响较好的约占三分之二,听众点播率较高的经典节目则只有区区几百段。从长远来看,解决相声广播资料相对不足的问题单靠打造不同欣赏方式的相声节目是远远不够的。
(二)相声广播的产业化运作同样面临相声资源不足的问题
2008年相声广播顺利完成制播分离改革,相声广播除了做好日常节目外,还要进行很多产业化的尝试,其中也包括举办各种大型相声演出。随着近几年相声的火爆,一方面促进了相声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段子,虽然叫好但却不叫座。目前在剧场中经常上演的节目大概几百段,但事实上每位演员拿手的作品并不多。而段子不新鲜就很难吸引年轻观众。
此外,在网络时代,相声新作品的折旧速度很快,一个新段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的快速传播,很快就会变成旧段子,这可以说是相声火爆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它加剧了相声资源的消耗,也是相声广播产业化运作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缺乏完整的可借鉴样板
相声艺术与广播的结缘是很早的,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广播相声节目和优秀的广播曲艺编辑。但是作为全国唯一的相声专业化频道,天津相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没有可参考的样板。相声不仅是天津人喜欢,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听相声,因此,很多地方电台也都有专门的相声节目,且收听率也都非常好。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每天有两档相声、小品类节目,早7点的《开心时刻1》,下午1点的《开心时刻2》,时长各一小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目前有两档相声节目,早7点的《空中笑林》和下午3点的《开心茶馆》,时长各一小时;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晚间7-8点为《每日相声》栏目,时长一小时;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下午3-4点为《天天相声》栏目,时长一小时。
虽然这些节目的创办时间都早于天津相声广播,但却很难对天津相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原因也很简单,每天的播出时间比较少,甚至还不及天津文艺广播和交通广播每天播出相声的时长,对每天播出10多个小时的相声广播来说,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不能算作可完整借鉴的样板。
(四)相声创作本身的变化
曾经,相声在广播文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广播也为相声的传播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正如相声大师侯宝林所说,你演一场能有多少观众?可是广播一放,听众就是几亿,我从来没去过西藏,可那里的听众也熟悉我,还不是靠了电波。[1]可以说在电视、互联网普及之前,文艺的传播主要靠广播,相声也是如此。与戏剧、电影相比,相声的传播更依赖于广播。因为戏剧与电影是视觉艺术,传播渠道主要依靠舞台与银幕,而相声艺术不以动作表演见长,即使它在舞台和银幕上出现,也只是作为配角。所以,相声作者在创作相声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本身是否适合在电台中广播。这是相声能长期立足于广播的历史原因。像侯宝林、马三立、郭启儒、郭全宝、马季、常氏一家等一大批老中青相声演员,他们创作的相声如《夜行记》《打电话》《帽子工厂》等,都是典型的广播相声。
同时,电台收集相声资料,也绝不是简单到演出现场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曲艺编辑陈连升曾说过:“电台的相声编辑是相声创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把关人。除抓创作外,电台编辑还要选择节目的最佳状态期把节目录下来,入库、播出。所谓最佳状态期,就是脚本确定以后,演员把本子立起来,反复见观众进行试演,直到演员感觉舒展自如,该抖的‘包袱全响了。”
但事实上,今天的相声演员们在创作时重心早已不是能否适合广播播出,而是看重是否便于网络传播、是否可以得到满意的票房等。于是,现在我们的一些录音工作就难以达到当年的水准。例如,现在有些录音往往是哪里有演出,就带着机器去录。但是很多剧场中的演出,特别是茶馆中的演出,无论从内容还是观众的反应,乃至整体氛围,都不完全符合广播播出的要求,因此很多录音需要进行大量剪裁与删减,失掉了应有的滋味。
二、其他省市电台在资料扩充方面的经验
(一)中央台、北京台、天津文艺广播的经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都曾经分别与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嘻哈包袱铺等演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到演出的策划与组织中,同时录制了大量的优秀节目,定期在节目中播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天津文艺广播也曾与北方曲校俱乐部合作,举办了几十场相声专场演出,录制了上百段优秀的相声作品,但后来由于剧场重新装修而停止。
在天津相声广播开播后,也同样需要借鉴这种合作演出的形式,并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逐步与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嘻哈包袱铺、济南晨光相声大会等演出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充节目资源。同时,针对天津老艺术家较多的现状,对于老艺术家们进行抢救式的录音,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上海戏曲曲艺广播的经验
笔者曾利用电台人才成长基金赴上海交流学习,其间看到的上海戏曲曲艺频率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上海这座城市和天津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戏剧曲艺方面,天津被称为北方曲艺之乡,而上海则是南方曲艺的重镇,因此上海戏剧曲艺广播的节目制作与运作方式对于我们天津相声广播有很多的启发。
上海戏剧曲艺频率全天播音18小时,是全国历史最悠久、库存资料最丰富、播出剧种、曲种最多的纯戏曲专业频率。播出的主要剧种有京、昆、越、沪、淮、扬、锡、甬、绍、黄梅戏、滑稽戏等。播出的主要曲种有相声、独脚戏、南北说唱、苏州评弹,北方评书以及情景剧、广播滑稽小品、广播剧等。
在上海戏曲曲艺广播中,有一档名牌节目《滑稽王小毛》,这档节目的编辑葛明铭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也是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滑稽王小毛》有着20多年历史,是由上海滑稽演员用上海方言演绎的广播小品,从节目形式上和相声广播《春来茶馆》节目有一定的相似性。
《滑稽王小毛》采用的是约稿的方式,每月定期给供稿人开会,协调布置选题,再由编辑筛选、润色。同时,利用葛明铭老师的威望,协调专业滑稽剧团的演员来进行录制。同时,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经验,就是《滑稽王小毛》这个节目之所以能够做20多年而没有枯竭,节目自身的魅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节目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三个“糊涂”:王小毛的年龄糊涂、职业糊涂、婚姻状况糊涂,而这三个糊涂就为《滑稽王小毛》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此外节目组还曾经发起了“王小毛是否该结婚”的社会讨论,更加增加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听众的喜爱程度,上海人也都把王小毛当作自己身边的一个人。这对于相声广播,特别是在相声资料相对较为紧张的状况下,为扩充节目形式提供了思路。相声广播并不应只播相声,应该有更多由相声衍生的节目类型,在这方面《滑稽王小毛》节目是很值得借鉴的。
三、相声广播制作相声衍生节目的基础与优势
首先,这里所说的相声衍生节目,指的是以相声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为源泉创作的节目。而这种衍生节目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相声剧。相声剧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京津地区的“文明戏”密切相关,更与兄弟剧团定名并演出的“笑剧”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时兄弟剧团演出了《孝子》《前因后果》《前台与后台》《活僵尸》《一碗饭》等多部“笑剧”。在“笑剧”表演中演员直接进入角色,把相声处理包袱的手法给予立体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细腻。北京启明茶社也表演过一出颇受欢迎的小戏,剧名《福寿全》。1956年由北京市曲艺三团再次将其搬上舞台。由于大多数角色由相声演员担当,“相声剧”的称谓由此产生。自1978年开始,北京市曲艺团编演了《您看像谁》,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编演了《路灯下的宝贝》等剧,极受好评。[2]而具体到广播节目上,又可以概括为用相声语言和风格包装、制作的广播节目,如广播相声剧、幽默新闻评论等。相声艺术在天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来不缺乏有实力和有影响力的相声演员。在天津的茶馆中每天都有相声专场在上演,粗略统计,每周天津的相声演出约四五十场,职业相声演员也有几十位。所以从中发掘适合于广播节目录制特点和风格的演员,参与到相声衍生节目的制作并不困难。
其次,相声广播在听众、演员中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通过相声广播多年来的成功运行,目前市场占有率在天津范围内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喜爱相声的听众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声广播主办的各种商业和公益的演出活动,使其与众多相声演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演员们也希望通过相声广播来扩大影响,提高人气。并且相声广播的主持人在听众中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相声艺术也有很深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甚至可以表演相声或用相声的语言、包袱来主持节目。这种人才的储备也为相声广播开办相声衍生节目提供了基础。
最后,成熟的创作队伍。开办相声衍生类节目,既要靠演员的演播,也需要过硬的剧本,在这方面相声广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声广播开播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原创相声大赛,共征集相声作品百余段,和很多相声作者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把这些作者集中起来进行创作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制作相声衍生节目,扩充相声节目资源的市场前景
首先,从当今相声演出市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相声衍生节目是持欢迎态度的。从相声的历史上,就曾产生过像《法门寺》《打面缸》等相声风格的滑稽京剧,时至今日仍是相声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同样,现在很多优秀相声社团也在积极排演相声风格的幽默话剧、相声剧等,如天津的相声演出团体编演的《大杂院的故事》《康熙私访月明楼》《杨乃武与小白菜》,北京嘻哈包袱铺排演的《超级新白娘子传奇》,天津南开大学国乐相声社团排演的《新赤壁》,也都达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程度。
其次,从广播节目的角度讲,相声衍生节目也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从日常节目播出的情况来看,剧场中直接录回来的相声剧,在广播中一经播出,往往反响强烈。其实,从剧场中录回来的相声剧,更多的侧重点还在于舞台,并没有过多考虑广播的特点,演员动作过多、演出时间较长、情节不如广播剧紧凑。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听众的收听热情。说明广播衍生节目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能够按照广播节目的特点专门打造一批广播相声剧,一定会吸引大量听众,提升天津相声广播整体的收听率和占有率。
最后,在直播节目中也有相声衍生节目的影子,也都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当年娱乐广播的《新闻三句半》节目,就大量使用相声语言和包袱,在当年可谓风靡一时,成为很多听众心中的经典;再如,相声广播的老牌节目《笑笑江湖》就是借用相声艺术一头沉的手法和蔫包袱的风格,由一名主持人叙述故事,另一名主持人翻响包袱,多年来深受听众喜爱,成为相声广播的一档名牌节目。所以无论是广播相声剧,还是相声风格的直播节目都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五、结语
总的来讲,相声广播开办相声衍生类节目既有客观需求,又具有实际运作的能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天津相声广播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相声节目发展的新路,实现相声广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良.张庆长广播曲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 薛宝琨.相声大词典[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