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探析

2022-04-29刘玉明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

刘玉明

摘要:融媒体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迫切,纪录片作为记录生活点滴的艺术作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但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因自身条件限制,在纪录片尤其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中存在诸多困境。本文以桓台县融媒体中心历史人文纪录片《印迹·重访》为例,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做好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展开了研究,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印迹?重访》的创作,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好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具体路径,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拍好历史人文纪录片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历史人文;纪录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蕴含丰富内涵,人民群众不仅在“硬需求”上有更高的期待,对于丰富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升级态势。历史人文纪录片作为记录生活点滴尤其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影像记录和实地采访等方式重现时代特色、传承时代精神。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庄严使命,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时刻注重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挖掘文化价值,创作出观照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贴近日常实际、贴近百姓群众的优秀历史人文纪录片,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现状

作为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融媒体建设格局的“神经末梢”。2018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强调“县域媒体要强化服务功能,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重点发展新媒体”;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指出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有利于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守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随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两微一端”为载体,探索出许多地方融媒体建设发展经验,县级融媒体正在从业界边缘向传播主流转变[1]。

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纪录片的创作更是受到多方面桎梏,造成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尤其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难、传播影响力小等问题。第一,纪录片专业人才缺乏。新发展格局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拍摄纪录片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纪录片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统业务,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更缺乏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导致在纪录片摄制的人才上出现断层。同时受融媒体环境影响,传统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经验已逐渐不适应时代发展速度,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作者很多还采用单一创作手法,也不能有效使用摄制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纪录片的真实性受到影响;第二,纪录片经济预算有限。纪录片拍摄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非核心业务,缺乏大规模资金支持,对于履行记录宏大事件功能、摄制大规模大制作的纪录片有一定难度;第三,纪录片专业设备不足。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相对较小,无法及时更新升级纪录片拍摄的软硬件设备,对摄制技术水平和成片效率造成一定影响;第四,纪录片内容选题难。在媒体融合、移动互联深度发展的今天,纪录片数量多、内容杂,如何选定顺应时代发展、记录地域特色的题材是决定纪录片质量的根源所在,这对县域融媒体中心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第五,短视频平台的冲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呈现爆发性热度,这种“短视频景观”对纪录片的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针对以上困难,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从类型、叙事、传播营销等角度努力探索,做好县域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的破局工作[2]。

二、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特点

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纪录片创作之前应锚定正确方向,选择适合自身的纪录片类型,并掌握该纪录片创作特点。纪录片的种类很多,按照功能、表现手法等分类方法可以将纪录片分为实时报道、历史人文、传记记录、专题系列等。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是指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城乡风貌、文化景观进行记录与表达,以此折射社会现象、时代特征,展现现代人对当代事件的体验、认识与深刻反思,相对而言较适合县域融媒体中心创作。在开展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时,应注意其以下三点。

第一,创作内容彰显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与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加之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历史人文纪录片这一能够充分彰显人文关怀的载体走进大众视野。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意愿不断增强,以精英阶层为主的艺术创作主体不断向平民化转变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创作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也更多地开始反映普通群众的生存百态与现实问题,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弘扬主流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第二,创作方式注重对话感与强互动。历史人文纪录片展现的不只是社会大众的生活场景与生存状态,更多的是情感、社会人生以及精神追求的相互碰撞,使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更具有对话感,引发社会共鸣。因此,纪录片摄制过程中应强调对话感和强互动,在题材与创作方式上强调受众需求,在选择社会热点和受众特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众反馈渠道应用,如通过弹幕和评论实现与受众的有效互动,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主题更加落实落地。

第三,传播方式呈现年轻态、多样化表达。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软件的推陈出新使人人创作纪录片成为可能,呈现出作者多样、受众广泛、技术高端等多样化特点。随着80后、 90后人群逐渐成为纪录片收视的主力人群,年轻化的纪录片顺势而起,轻松、时尚的审美风格和拍摄手法受到年轻人青睐。因此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叙述语态以及审美趣味应结合轻松时尚特点,充分考虑个性化和风格化表达,善用网络流行语,让传统纪录片表现形式年轻化,增加受众的接受度与传播度[3]。

三、从《印迹·重访》看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路径

《印迹·重访》是山东省桓台县融媒体中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点推出的一档30集历史人文纪录片,也是中心实施“工作项目制”后的第一个内容生产方面的项目,旨在通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桓台县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该纪录片的摄制历程为基础开展研究,能够发现一些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经验总结。

(一)有效创新摄制协作机制,破解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

针对纪录片摄制的新形势、新要求,桓台县融媒体中心实施“工作项目制”,把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纪录片摄制过程,这是桓台县融媒体中心在2021年提出的、应用在重大项目上的创新之举。项目组实行项目总监与执行总监负责制,人员由各内容生产部室抽调组成,撰稿、摄像、主持、后期编辑、后期包装人员相对固定,其他的航拍、AE等人员临时安排,整个人员组成机动灵活、随意搭配,直到项目结束人员即解散。“工作项目制”解决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缺少人员,单一科室难以完成的问题,在该方法的推动下,第一个内容生产项目——30集纪录片《印迹?重访》开机。随后“中国AI广播”、直播方舱研发、公益类教育访谈节目《师说·名师直播间》、普通话推广巡讲等多个项目立项并顺利实施。

(二)准确把握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选题难的问题

选题难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共性难题,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容易生产同质化、单一化的纪录片,原创性作品少,难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开发和有效利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内容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高举时代大旗,以贴近群众为准则,准确定位受众需求,用富有当地特色的元素进行设计创作,进而讲好地方故事,增强纪录片的传播和影响力。第一,做好以点带面的群像描摹。群像描摹是指通过个别典型人物和事件的选取,从侧面反映一类群体的生活状态,叙述社会变革,影射社会现象,引发公众思考。因为展现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特征,作品能够不局限在所选择的细微之处,而是能够有效辐射较大范围。因此,所选主体的价值与影响力直接决定了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刻画以及公众的思考共情[4]。对桓台县融媒体中心来说,纪录片《印迹·重访》没有选取大且难以操控的主题,而是选定了30个在桓台县具有典型性、里程牌式的历史事件作为主题,并根据确立的主题从全县摄影作者拍摄的老照片中,精心挑选出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强的照片,重访当年照片中的人物、事件、旧址,运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桓台县域经济、城乡面貌、人居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选题思路和构建方式很好地增强了整个纪录片的贴近性,以点带面从小处着手反映社会发展大主题,一个事件展现时代一角,同时每个事件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建党百年的主题服务,呈现出神散形不散的群像服务主题的特征;第二,交织式叙事结构的呈现。随着社会深入发展,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越发成熟,展现出多样化的叙事结构特点。交织式叙事结构指同时存在多条素材的叙事线索,运用交织结构完成事件的记录与表达。交织式叙事结构把素材按照一定层次合理编排,快速地切换于不同的时空中,使得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呈现更丰富的内容对比度和素材纵深度,既形成了强烈的素材反差,又能够有效深化叙事线索的表达。该结构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按照时空角度对素材进行多重编排的影响;二是各素材之间以及整个主题间的关系也影响整个叙事结构选取,进而直接带动观众情感,从心理共情和感官体验上影响受众;第三,提升纪录片文案写作的温度。历史人文纪录片文案写作要始终坚持把客观叙述与多样化表述相结合,重点体现在丰富的解说风格上,让受众从多样化风格中获得更多体验,更好地融入纪录片意境,引导受众走出画面产生更多画面联想,表达画面难以表达的情感,增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叙述的感染力。

(三)运用多种纪录片的叙事技巧,破除历史人文纪录片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第一,注重多元化镜头表达。《印迹·重访》运用多视角的构图方式捕捉画面,实现多种感官体验。多元化镜头使纪录片的画面丰富生动,在确保视频呈现真实性的基础上用特殊镜头形成情感共鸣,增添了画面的震撼效果,使该片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与艺术特色。特殊镜头是纪录片拍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超长焦镜头、移轴镜头等镜头的变化展现出独特画面,同时根据画面展开和情感变化适时在平拍、仰拍和俯拍等拍摄角度中相互切换,以此传递叙事创作情感;第二,加强细节的捕捉。作为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不能对叙述情节进行不当渲染,应始终坚持尊重史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故事的真情实感彰显桓台县几十年发展的生命力。在叙事创作中,注重添加趣味,捕捉具有价值的细微之处,包括空间环境、人物动作、背景音乐等细节,使叙事的主题和情节具象化;第三,凸显民生特色。《印迹·重访》着眼于桓台县本地特色,认真梳理、精心挑选,深入百姓和事件旧址,唤起桓台县家乡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文自豪感,有效深化了党史学习教育。对于重访当年老照片的人物环节,采用保留原汁原味方言的做法,展现桓台方言韵味与美感,让乡音成为传播文化、增强审美、搭建桥梁的重要载体,传达血肉中的家乡情感,增强该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创作机制、找准选题内容,运用好多种叙事技巧和形式开展纪录片的创作。《印迹·重访》拍摄历时8个月,每期长度15分钟。30集《印迹·重访》,30个桓台故事,近百幅老照片,采访数百人,成片450余分钟,内容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生态、建筑、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题材。相继在“i桓台”手机客户端、桓台电视台、《桓台大众报》刊载和播出,被山东广播电视台优秀节目资源库收录。在淄博市党建优秀电教片评选中,纪录片系列共有五部获奖作品,《印迹重访》就占了四部,并将《印迹重访》的文稿和照片印刷成册,刻录U盘,由档案馆和各被拍摄单位进行保存。这是桓台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后跨部室合作完成的首个文化产品,在项目运行方面开创性地实施了项目总监(PD)与执行总监(PED)的管理模式,为融媒体中心今后在文化产品创作和与市场衔接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海明,马晓晴.从边缘到主流:县级融媒体建设驶入快车道[J].中国报业,2020(1):34-36.

[2] 张菁.探索地方电视台纪录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向:以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江阴骄子》栏目为例[J].记者观察,2019(20):121.

[3] 李天赐.媒介融合语境下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特征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

[4] 赵人杰.近年来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中心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中宣部、广电总局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三项重要文件
贫困地区县级融媒中心解决方案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未来方向研究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探析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重在打好“群众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