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完善学校育人阵地?落实“五育并举”工程
2022-04-29赵丽昆
赵丽昆
【摘要】学校育人阵地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而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工程是新时代的工作重点。如何通过构建完善学校育人阵地,有效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地生根是每个学校均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建构德育阵地、智育阵地、体育阵地、美育阵地、劳育阵地展开阐述。
【关键词】育人阵地;“五育并举”
阵地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平台。学校应牢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核心价值观,努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充分发挥阵地育人功能。
学校在落实“五育并举”工作时,需先理清把握德智体美劳的内在关系,并基于学情校情落地实施。“五育”中,德育起着“灵魂”的作用,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智育是关键与核心;体育是前提和保障;美育既是德育、智育的媒介,也是“五育”的内在源动力;劳育是实现“五育”内在有效实施途径。德育、智育、美育属于精神建设方面,促进人心、灵魂、内涵的发展;体育属于健康保障方面,属于身心和谐发展层次,提供人类最根本的健康支撑和保障;劳动教育属于培养实践创造能力方面,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只有有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德智体美劳内涵关系的综合考虑,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情況,学校在落实实施“五育”并举工作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完善的德育阵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当代党和国家倡导学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进行渗透教育。学校应不断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品牌,加强对课堂主渠道以及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既要重视德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德育文化育人价值作用。一方面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校园、走廊文化墙的作用,利用班级黑板报、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站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环境潜移默化的五美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坚持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中心地位,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加强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内容。每月一主题活动将行为规范、民族精神、心理健康、科技教育、学雷锋学先烈精神等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践行嘉庚精神活动,举办并参加嘉庚精神诵读、绘画、语录书写比赛、小歌手赛等,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嘉庚精神的内涵,体会核心价值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落实教育载体,使教师在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能够更加细化要求,提升效果。
有的放矢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红五月艺术节、阳光体育节、趣味科技节,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进团结、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天人合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也可以开辟社会资源,如依托电影院、公园、敬老院、博物馆等作为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爱老人、不忘历史等相关主题的教育。
此外,还可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着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与配合,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让家长便于与学校沟通,便于理解、监督学校工作,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校外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能得到社会各种教育渠道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联盟。
二、构建完善的智育阵地
强化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通过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编写系列校本教材、设计校本作业,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及作业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学生方面:加强“知识之窗”的建设,大力推进书香校园活动的纵深开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创造条件让孩子静下心来多读书,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通过读书学习,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如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早上入学诵读、课后服务10分钟诵读,经过一个阶段的累积,学生的文学素养必将大大提升。大力推行“写一手好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抓起,训练握笔、坐姿、基本笔画,利用每天午休10分钟练字,课后服务10分钟练字,鼓励每个孩子都要“写一手好字”。通过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并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养成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加强校内社团建设,提倡人人都能参与社团,从社团中发现突出苗子,激发潜能。
教师方面: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不断得改变教学方式,探索“积极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每个教师均需探索课堂的有效性,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能够踊跃参与、大胆表达。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等,并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不断提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安排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三、构建完善的体育阵地
体育教师是建设好体育阵地的核心人物。因此,完善体育阵地的首要任务,即要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研组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可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加强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加强新课程学习研究,定期开展体育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完善考核制度,每学年学校进行一次考核工作,经过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得上岗任教,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学校应注重健康理念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运动、适量运动、健康运动、快乐运动。学校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开足开齐体育课,并利用大课间、体育艺术2+2时间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质。每年按照标准健康体质测试中心的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做好数据的摸排,保障数据全面真实有效。学校再跟进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年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不同情况的数据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提倡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体育活动,在校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回家锻炼不少于半小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学校设置的体育锻炼项目需根据各校校情而定,并具有普遍性,需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可选择、多样化、有实效等特点。学校应鼓励和支持体育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练,从运动中、比赛中不断培育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
此外学校需提供一定的体育阵地建设的后勤保障,如: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议每年可拨一定的经费用于体育设施设备的建设及维护,并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配齐配足体育器材;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校情,选择开发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器材,或是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的器材,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参加锻炼,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四、构建完善的美育阵地
学校应积极探索将美育活动纳入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探索实践具有校园特色、学生特点、与时俱进的各种艺术活动。以学校美育课程及社团活动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美育文化渗透及课外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美育认知及相关技能的提升,发展学校美育文化。学校美育教育可通过音乐课堂、音乐社团活动和美术课堂、美术社团活动来实施。音乐课程要根据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艺术兴趣,为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专业化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音乐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美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在提升学生美育认知,发展美育能力上发挥着更加专业的作用。学校音乐社团以声音、二胡、古筝等为主体,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合适的人才,进行集中训练,扎实音乐基本功,发展学校特色。三大音乐社团的训练采用分梯队渐进式的发展模式,为学生稳定的长期的发展提供保障,并在训练中进行融合展示,为学校音乐特色的发展奠定基础。美术课堂可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积淀学生基本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教师应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差异,开展不同形式的艺体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美育教育逐步积累学校厚重的文化艺术底蕴,使学校师生都能在美育教育实践中不断收获精神果实,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
在美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生参加艺术类活动及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成才。例如:可定期开展书画展,让学生沐浴在浓浓的书画氛围中,从而不断提高赏美、鉴美能力。可开展艺术节,通过小歌手赛、班班有歌声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六一文艺汇演、国旗下表演等艺术活动,满足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水平。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让全体学生浸润艺术之美,学博雅之风,做博雅之人。
五、构建完善的劳育阵地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美德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如何有效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所谓“学高为师,身正為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首先教师需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可努力开发校本“劳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班队活动中。例如,在科学课中不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可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在课上通过“认识常见农具”“设计食谱”;在课外通过“我来露一手”“种植蔬菜水果”“种植花草”“参加植树活动”等系列活动,把劳动教育元素有效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重点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劳育课程”的全面融合和开发。同时,学校还可以制订相关“劳育课程”的教学指南,让教师明确“劳育课程”的内涵与基本要求,明确劳育融合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具体要求,从而不断地推进“劳育课程”的规范化。
以劳育为抓手,以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知识,更要在校园内外学劳动、学生活,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融为一体,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可中渗透热爱劳动的意义,在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机会,给足时间和空间,加大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可组织展开“我会干什么”“我有一双巧手”“我能干”等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在学校做到:抽屉、桌面、书包干净整洁,讲究个人卫生,做好每日值日生工作,要求每位学生均参与班级卫生打扫任务。在校园可设置劳动基地,每个班一块,每个学生做好分工。例如,有的负责拔草、有的负责施肥、有的负责松土、有的负责捉虫等,提倡人人参与、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有机会得到劳动锻炼。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促进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深入人心,并践行在学校内外。在家要求学生需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学习用具、收拾书包、扫地拖地、摘菜洗菜、擦桌洗碗等,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总之,要促进“五育并举”工程的落地,学校管理者需转换观念,把五育阵地的建设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坚持不懈、抓紧抓实,必能看到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国立.五育并举促成长 特色发展提质量[N].语言文字报,2021(01).
[2]邓落霞.凯里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提高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0(06).
[3]纪多辙.安阳师范学院“五育并举”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N].河南日报,2019(04).
[4]杨云雄,金东清.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成都铁中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06).